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就是万历帝

朕就是万历帝 第112节

  而今边事用兵,都掌握在督抚之手,天下督抚皆归督办处节制,可借此机会定下规矩来。至少,要摸出一条路子来。”

  朱翊钧转身看了李贽一眼,赞许道:“卓吾先生说得极是。国强民富,在与理财。理财之关键,在与建立完善的财税制度。国家怎么收钱,怎么花钱,都得清清楚楚,不能是一笔糊涂账。

  糊涂账,只会亏了大明,苦了百姓,却肥了那些硕鼠。卓吾先生,你说得对,我们可以借此机会,从九边入手,建立一套官军度支制度。

  边务,嗯,本殿暂且叫它国防吧,是需要花钱的,但是花在哪里,怎么花,总得清清楚楚。

  卓吾先生,劳烦你。嗯,成立一个国防度支条例科,就挂在督办处名下,就九边入手,我们一镇一镇地试点,摸索出一个国防度支定例来。摸索好了,就可以往其它方面套用。”

  国防?

  好吧,太孙爱取新词,大家都习惯。

  李贽当然不让地拱手应道:“臣遵命!”

  朱翊钧看到南宫冶那边整理得差不多了,转头问道:“我们讨论的条目,要发给张师傅,大洲先生,文长先生,卓吾先生,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不妨一起说透,让张师傅那边心里也有个数。”

  徐渭和李贽对视一眼,摇了摇头。

  赵贞吉捋着胡须,不急不缓地说道:“殿下,叔大在山东搞得马政,根本一点,在于折银。千头万绪,他张叔大一刀下去,全部变成一条,折银子。现在京师不少人,都叫他折银巡抚。”

  折银巡抚,京师这些人,正事做不了,给人取绰号的本事却不小。

  不过张居正搞新政改革,经济方面还真是这么核心一条。抓住一条鞭法,什么徭役马政,统统给伱折银子算钱,归到税收里去。

  类似于后世的一刀切,很容易遭人非议。

  朱翊钧笑了,问了一句:“大洲先生,你觉得张师傅此举,可好?”

  赵贞吉微仰着头,答道:“殿下,叔大此举,是深思熟虑的无奈之举。”

  徐渭和李贽对视一眼,“无奈之举?大洲先生,此言是何意?”

  “文长、卓吾,你们没有转历地方,不知道下面的人,手有多长,心有多黑,胆有多大!上面要征十两银子,层层叠加,最后摊到百姓头上的少说也有一百两。

  你留的口子越多,下面腾挪作弊的手段就越多”

  朱翊钧赞许地点点头,官场的弊政,自古到今都有,而且本质都没变过。上面敢留一条缝隙,下面能给你腾挪出一道东非大裂谷来。

  赵贞吉继续说道:“叔大应该有亲身体察过地方的弊政,知道下面是蔓藤缠绕,难以纠清。

  于是他思前想后,干脆一刀切,全部折成银子。千头万绪,全部化成银子,然后所有的心思全盯着这银子上,谁做得好,谁舞弊,肯定好查清楚。”

  徐渭和李贽明白了,有些佩服张居正的智谋。

  下面政事复杂,人事更是错综复杂。

  慢慢厘清,一两年你都厘不清,不如抓住一点,化繁为简,不管你做什么,都是收银子。

  做得好还是做得不好,看你银子收得齐不齐,收得及不及时?

  有没有弊端?

  肯定有弊端了,关键是看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朱翊钧点了点头,他理解张居正的苦衷。

  老张,放心去做吧,有时候可以再大胆一点!

  我从嘉靖四十一年开始,成立少府版的统筹局,又处心积虑地成立督办处,抓军权,为的就是支持你行新政。

  好好历练,以后大明两都十三省的重担,要交到你的肩上!

  议完事,大家各忙各的。

  南宫冶凑到徐渭跟前,轻声问道:“文长先生,你担心马政改制,朝内不再养马,万一事变,无马可用。殿下没有回答怎么办?”

  徐渭笑了,“是我一时疏忽了。殿下早就定计。”

  “什么定计?”

  “东攻西和!”

  南宫冶目光一闪,“对啊,灭了建州女真,收了东北和黑山(大兴安岭)两麓,大明就不缺上好的牧场和良马了。”

  他猛地一愣:“殿下要对建州女真和察哈尔动手了?”

  徐渭笑了笑,却没有回答。

  李贽出来督办处,准备上轿,被朱翊钧叫住了。

  “卓吾先生,你要去一念堂?”

  “是的殿下,臣今日要去一念堂,给大家讲课。”

  “一起去。”

  李贽有些吃惊。

  朱翊钧笑着说道:“本殿去看看。我挂了个一念堂山长之名,总该去看看。今日带了些衣物,看看就回来了。”

  李贽拱手道:“是。”

第144章 笨蛋,因为读程朱理学能当官啊!

  一念堂在西城。

  离西安门不远,以前广济寺改建的。

  嘉靖帝崇道抑佛,佛门日子不好过,广济寺迅速败落,然后顺天府把里面所剩不多的僧人,迁到护国寺,广济寺就空出来。

  南宫冶奉朱翊钧之命,建一念堂,转了一圈,选中了这里。

  当时顺天府尹是王国光,顺手就拨到统筹局名下。

  宋公亮早早地就带着锦衣卫和勇士营的人,把一念堂隔着三条街开始戒严,护得水泄不通。

  朱翊钧知道自己成了许多人的眼中钉,也了解大明皇帝易溶于水的习惯,早早地就做好了防范措施。

  还有太医院,重灾区啊!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而今的医生,属于士林儒生一伙的,关系密切。

  人心难测,明朝不少疑案就是他们做的,皇室的婴儿存活率,居然比民间还低。

  说不过去啊!

  自己交代黄锦和杨金水,悄悄组建直属自己的“医保小组”。

  他们派遣东厂番子,以及通过各商号的关系,四处寻访名医。

  而今大明,李时珍以药出名,万密斋以医出名,医药界双子塔。

  统筹局暗中组建了惠民药局,延请李时珍及其弟子。

  一是提供钱财,支持他们继续编写《本草纲目》,二来鼓励他们研制中成药。

  中成药,是个好东西啊。

  万密斋也在湖广,现在居于罗田县,精通内、妇、儿各科及养生之学,尤以家传儿科和痘疹著称。

  统筹局暗中组建济世医馆,把万密斋及其弟子请到了京师,坐馆开诊。

  同时惠民药局和济世医馆,各有一个研习所,算是专工药科和医科的学堂,悄悄培养自己的医药人才。

  杨金水前些日子来信,说他在上海,给自己招揽延聘了两位大食医生。

  这时自己才想起,此时的西方医术,还处在黑暗愚昧阶段,是不是已经看到一丝丝光,还不清楚。但是阿拉伯世界的医术,从九世纪开始就绽放光芒。

  洪武十四年,国朝还翻译汇编了一本《回回药方》。

  内部的医生大多数靠不住,自己可以在培养的同时,引进外援。

  坐在轿子里,想着这些事情,朱翊钧很快来到了一念堂。

  跟李贽走进寺门,前堂里立着一块碑,上书一行字。

  “守经行权,各有其时。抚孤恤寡,存乎一念。”

  状元阁老李春芳题写的。

  这里就是朱翊钧通过统筹院组建的抚孤院。

  这里的孤儿来自两方面,一是从两都十三省统筹局成立的抚孤堂选出来的孤儿,有两百余人。

  二是从九边、剿倭战事中阵亡官兵遗孤中选出的孤儿,大约三百余人。

  都是八到十二岁的男童。

  “列队!”有教官喊着口令,五百童子少年,迅速地集合在大院空地里。

  他们穿着青色箭袖劲服,扎着腰带。头上包着布,脚蹬抓地虎,精神抖擞。

  “一念堂学生,拜见山长!”

  五百学子,拱手长揖,齐声高呼道。

  朱翊钧也正式回礼:“诸位!”

  五百学子,马上站得笔直,如同一排排小白杨树。

  “你们身世坎坷,却没有自暴自弃,努力奋发,继承父辈遗志,学文习武,誓做大明栋梁。上报君恩,光耀祖先。”

  朱翊钧上来先给大家勉励一番,然后站在台前,身后有几车新衣衫和鞋帽。

  五百学子排着队,一一上前,从朱翊钧领过一套衣裤鞋帽,大声道:“谢太孙殿下衣食!”

  施完恩,学子们各回各的教室,开始分科学文习武。

  朱翊钧双手笼在袖子里,在一念堂司业、教习长等人陪同下,视察了宿舍、食堂、澡堂、图书馆

  这一套下来,居然让他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一行人来到一间课堂,李贽正在里面慷慨陈词。

  朱翊钧挥挥手,示意大家都退下,他从后门进去,冯保连忙拿了一张凳子,在后面靠墙处放下。

  朱翊钧坐下,倾听起李贽的讲课。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首节 上一节 112/8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