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第13节

  而公文写作就不用说了,哪怕后世国考的时候,仍旧有申论这一门呢。

  只不过大明时期的公文写作,那是有着严格行文格式及遣词造句要求的。

  这同样也是对能力的考核,毕竟一旦殿试通过成为进士的话,那可就一夜之间完成了身份转换,得成为一名官员了。

  大明可没有什么官员培训之类的玩意儿,所以,科举就是要逼着这些人还没考上之前先把这些东西给自己学好。

  学不好?

  学不好那就别来!

  所以,看着眼前的试卷,结合记忆当中历次科考的考题,算得上是四平八稳。

  对于胡惟庸来说,这基本就对了。

  但是,还有点不够。

  虽然这些题有了点大明中后期八股那味道了,可难度还是太低了点。

  这不行!

  虽然胡惟庸版的完整试题,只有进京参加会试的时候才会拿出来,可如今童生试的时候,也得让一众士子们提前尝尝味道,感受一下强度不是。

  不给他们来点新鲜的,还以为老子上辈子高考苦读的日子白过了呢。

  想到这,胡惟庸放下手中的试卷开口道。

  “此题四平八稳无甚过错,各位都是老成持重之辈,胡某并无其他意见!”

  这话一出,一众副考官嘴角都咧到耳根去了。

  看似评价并不是很高,但偏生这样的评价才是最真实的评价。

  毕竟这不是写锦绣文章,非得要是出类拔萃、立意高远、引人注目才行。

  能够有个“四平八稳”“无甚过错”的评价,他们足够了。

  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升官的时候,这评价就能管用来着。

  不过,众人道谢过后,胡惟庸又加了句。

  “这样,胡某也加道题吧,放在最后!”

  “能把这题写出来的,评卷加一等,可若是没能写出来,也不用降等!”

  说完,不给其他人反对的机会,直接在试题后面的空白处,提笔挥毫泼墨一蹴而就。

  此时站在胡惟庸职房里的,因为试题保密的原因,可都是本次科考的工作人员。

  而他们这些人无疑是对科考最熟悉的,可此时当他们看到胡惟庸写出来的考题时,一个个目瞪口呆的看着胡惟庸。

  看着自己写下来的题目,胡惟庸满意的放下的了毛笔。

  抬头看着众人那瞠目结舌的模样,胡惟庸故作不知的问道。

  “怎么,对胡某这题有意见?”

  “无妨,胡某这人不是刚愎自用之辈,虽蒙今上信重得以出任本次恩科主考,但终究这差事不是胡某一个人能办的。”

  “诸位都是本次恩科其中的一员,有何意见都可以跟胡某提嘛!”

  众人看了看那试卷,再看了看一脸“坦诚”的胡惟庸,简直一口老槽卡在喉咙口差点噎死。

  不是,胡大人,您这话说出来,您自己信嘛?

  这不摆明了就是告诉我们,您这主考官的位子背后站着的是皇帝嘛?

  咋还威胁上了呢?

第17章 胡老爷继续回府摆烂

  第十七章胡老爷继续回府摆烂

  看着职房内一个个惊讶莫名的礼部官员,胡惟庸傲然一笑,手一摊道。

  “怎么,胡某这题,这么不堪入目?”

  这话就有些重了。

  众人不约而同的赶忙摇头。

  可脸上那古怪的神情却始终没改。

  众人心中此时都只有一个想法,这位爷,过了本次恩科以后,怕是这辈子都别想当主考官了吧。

  众人也直到这时候,才终于觉得胡惟庸之前在礼部经常开玩笑说的那句“胡某只想吃喝玩乐逍遥一生”,怕不是一句玩笑啊。

  不然的话,谁敢这么往死了折腾这帮士子啊。

  瞧瞧眼下这题吧,一众官员们都不自觉的打了个寒颤。

  这要是当年他们科举的时候,打开卷子看到的这等“怪题”,怕是好些人当场就得心神崩溃的哭出声来。

  不过,你要说这题违规了,或者犯忌讳吧,倒还真没有。

  只不过,这出题的思路太过清奇,不是一般人的脑子能想出来的。

  最终,一众官员们为即将到来的乡试参考士子们感叹了一声后,捏着鼻子共同签字画押。

  如此以来,这封试卷就算是彻底落妥了。

  自此时开始,但凡有一丝风言风语漏出去,那在座的所有人都会吃挂落。

  而一旦查实是谁出的纰漏,那全家就得奔赴刑场了。

  国朝抡才大典,岂容儿戏?

  而定下了县试考题之后,胡惟庸的工作也告一段落了。

  眼下按照进程的话,县试还没考呢,之后还有接连而来的府试、院试。

  然后由于今年这恩科开的有些突然。

  所以,这乡试会紧接着院试而来。

  也就是说,参考完县试的士子们,中间最厉害的那一批,怕是要在今年连考六关,才能真正鲤鱼跃龙门哦。

  只是,眼下还在经历着最简单的县试,只要死记硬背就能通过的一应士子,压根不知道,今年的他们,遇上胡惟庸是何等的悲哀。

  搞定了考题之后,可以说这一阶段胡惟庸的工作就完成了大半。

  此时的他,已经在礼部待不住了。

  这暖阳高照、和风拂面的,不在自家大宅子里钓钓鱼、赏赏美景,老呆在礼部衙门里看着一群大老爷们干什么?

  说好要当条咸鱼摆烂的呢?

  胡惟庸检讨了一下自己这段时间的“勤奋”后,痛定思痛之下,毫不犹豫的离开了礼部,再次一头扎进了胡府,府门一关再次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只是,这次跟之前就有些不一样了。

  之前那段时间,胡惟庸刚刚受伤,然后辞掉了丞相位,关上府门过自己的小日子,众人避之不及,故此门可罗雀。

  胡惟庸倒没放在心上,反倒是安安心心过了段舒心日子。

  可眼下再关门,那又不一样了。

  如今朝廷谁不知道,当今宰相李善长和杨宪争夺恩科主考官之位,最终陛下圣裁之后,这位子却稀里糊涂的落在了赋闲在家的胡惟庸身上。

  这对于胡惟庸来说固然是天降麻烦,可对于其他人来说,那就只能代表一个事儿了。

  胡惟庸圣眷正浓啊!

  好家伙,这个信号一放出来,之前那些对胡府、胡惟庸弃之若履的官员们赶着马车拖着礼物便再次呼啸而来。

  谁都不傻,这位既然没有过错,只不过因病休养了一段时间,可偏生在陛下那儿印象极好的前丞相,这要是真断了联系,一帮子官场人精不得哭死?

  尤其是那些个本身以前跟胡府关系还不错,结果胡惟庸一辞官就躲得远远地那些人。

  这会儿算是悔得肠子都青了。

  这还不赶紧趁机会重新把关系给续上。

  可等到众人前赴后继紧赶慢赶的来到胡府门前时,却发现胡府再次府门紧闭、拒不见客了。

  任谁来了,反正都是一句话。

  “最近这些日子,我家老爷本身伤还没好,又在礼部忙于公务,身子骨有些遭不住了,故此需要些时间静养,见谅!”

  一般人也就算了,可好些个本身就是礼部官员,见识过这段时间胡惟庸在礼部是何等“辛苦”的官员,听着这话好悬没一口老血喷出来。

  可他们又能怎么样呢?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胡惟庸永远都是那个高高在上的胡大人。

  永远都是胡惟庸不动如山的坐在那儿,任凭别人恭维、诋毁、倾慕、崇拜、嫉恨……却始终不为所动。

  说白了,官场乃是个实打实的名利场,这风往哪儿吹,这帮人自然而然的就会跟着风而动。

  而胡惟庸呢?

  呵呵,他不过是一条系统傍身,只想着倚红偎翠、吃喝玩乐的咸鱼精罢了。

  这不,刚回来,瞅了瞅日头,毫不犹豫的脱下官府换上一身舒适的家居服,拎着钓竿就快步朝着后院走去了。

  作为水平不咋样的初代钓鱼佬,这猛然间发现时间、天气、地点都合适的情况,这要是不想着来两杆,都对不起钓鱼佬这一金色称号。

  还是同样的配置,躺椅、茶几、点心、茶水……

  再配上晒在人身上暖洋洋的日头以及略带湿润的空气,胡惟庸长长的出了口气。

  特娘的,还是自家好!

  傻子才天天上班呢。

  毕竟不上班也是这么些俸禄,上班也是这么些俸禄,关键是那抠门的朱元璋给的俸禄还不够胡大老爷府上几天开销呢。

  既不能满足物质需求也不能满足精神需求,那这份工作也难怪胡惟庸这么嫌弃了。

  钓了半天鱼,再次收获满满的胡惟庸嘎嘎直乐的在厨子满脸看神仙的操作中弄了一盘子烤鱼,吃得一应人等简直不要太舒坦。

  而到了晚间,终于松快下来,明儿已经不打算出门的胡惟庸,再次把“胡府国风歌舞团”召集了起来。

  一时间,胡府后宅里莺歌燕舞、轻歌曼舞、龙飞凤舞……

  第二天一早,从交缠的玉臂当中爬起来的胡惟庸,觉着自己不能这么下去了。

首节 上一节 13/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在三国练神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