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408节

  “这北京,应该能享三会海口之地便利,又能控幽州之地利。”

  而再一想想后世那一路走低的气温,以及富庶的南方,李世民也不禁有了猜测:

  “居苦寒之北,遥控富庶江淮,难也。”

第295章 炉渣的另一种用法

  此时李世民心中再次感慨:

  还是打仗简单。

  看那罗马能分东西置四帝,李世民只是惊了一下,但最终也不是不能理解。

  毕竟自古至今疆域能如此辽阔者无几,朕懂。

  庞大疆域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治理难度,而其中包含的问题,用后辈所说的中心之说来解释的话,那便是各个中心错位,难免引发问题。

  中央如何居中调控使得东南纳赋之民愿意养西域之兵?

  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个弄不好便是戍边将士挨饿,纳赋之民受欺,民怨汹汹则乱象自起。

  不过至少目前从汉唐的历史来看,双都制或许可行。

  从罗马的事迹来看,多帝制隐患过大。

  不过这些问题终究比较遥远,还需要李世民自己思索出个大概,牵出一个头绪之后才合适拿出来与能臣们讨论,因此李世民最终还是将目光移到了光幕上。

  再次看到广神两字,哭笑不得之余便是一声叹息:

  “豪掷百万生民修如此伟业,真是……败家。”

  就是因为这广神,隋末生乱死民无数,至今元气未复。

  李世民都不敢想,若是此时大唐百姓能有大业年间的五千万口,那他攻略西域何须这般小心翼翼?

  但终归只是空想,摇摇头之后便盯上了这关于潘季驯的寥寥数语。

  “这治理黄河之法……”

  话音未落李世民便感觉被人拽住了袖子:

  “陛下,此法只需三天臣便可验证其效,若防治黄河水患,臣请命!”

  这一段话说的又快又急,李世民也是这时候才看清,就近拽住袖子的正是阎立德。

  这种情况下除了允诺似乎也别无他法。

  得了允诺的阎立德喜滋滋退了回去,感觉自己在史册上的记录多半又能多两行。

  若说青史留名生民立祠最简单的方法,治理黄河当算一项。

  但这般简单只是相较于如冠军侯一般长驱电掣直入漠北罢了,若真说简单,何以黄河大患偶有小患不绝?

  阎立德精于建筑,故而对水利也算有心得,更是知晓黄河最大问题就是复杂的河道使得清理险峻处的泥沙淤塞十分困难。

  而如今光幕将方法要诀扔到了脸上,阎立德觉得自己若是不把握住这个机会简直天理难容。

  阎立德很舒心,李世民很满意,君臣相得互相一笑,气氛十分融洽。

  至于这所谓的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李世民就不评价了。

  毕竟看样子就知道多半还有其他的问题,才导致了明朝这看似因噎废食的举动。

  至于具体为何,恐怕就要以后才能知晓了。

  【首先需要明白一个概念,中国自西周起,城市规划体系就已经相当成熟。

  作为反面例子的恰恰就是罗马,古罗马城是典型的自然聚集型城市,缺乏规划。

  先天环境无法满足后期需要,等到人口爆炸时古罗马工匠发现地形多山,且地质多为岩石,以当时的技术无法大规模挖掘涵洞,于是修高架引水属于迫不得已的选择。

  而同时期的秦汉时期,老祖宗们已经不满足于规划单一的城市,开始尝试构建城市群规划体系。

  还是以汉长安为例,天下太平后迅速暴增的人口让长安不堪重负,在官方的规划下,一些能够集中的职能迅速被转移到周边小城中去。

  巅峰时期长安的都市圈的小城高达57座,这些小城各司其职,将整个长安都市圈拱卫的井井有条。

  比如郑县、夏阳等城,专设铁官,集中冶铁,属于如今工业区的雏形。

  比如栎阳、徽县等城,临河而立,司掌漕运,设巨粮仓转运长安诸城。

  莲勺县设盐官,供给关中京师所需之盐;船司空则是京师掌管造船的部门直接空地起新城,因而得名,也是纯粹功能性的卫星城。

  而这样超前完善的规划自然也是对城市引水有所规划的,比较知名的如灵渠、郑国渠等,这些水利工程首先是引水渠满足居民的日常用水,大部分人印象中的灌溉农田反而是它的次要功能。

  最典型的莫过于龙首渠,长达七十公里,位于地下三十米处。

  此渠建于汉武帝年间,前后耗费近十年动万人,最终引洛水入长安,建成了这座中国史上第一条地下引水渠。

  如果将龙首渠与古罗马高架引水渠对比的话,孰难孰易是一眼看得出来的。

  毕竟古罗马的高架引水渠大部分长度仅十几公里,即使算上涵洞,一条完整引水渠的长度也很难超过一百公里。

  而全程都在地下的龙首渠就有足足七十公里,而众所周知的是,地下开渠牵涉到海拔高低差的确定、引渠路径规划、水源选择、地质环境勘定、水流分布计算等等,双方需要的技术储备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龙首渠的这种修建技术如今被称作井渠,在汉朝征服西域后,这项技术迅速扩散到中亚,收获了广泛好评并沿用至今,在民间得名坎儿井,其内容在历史课本上也有讲述。

  另外汉代之后,民间的生活用水相关的技术也是一直在发展的,如今影视剧拍古代取水不论朝代都是轱辘系桶多多少少有点刻板印象。

  比如压水井这东西,不少人以为是二十世纪的发明,但实际上宋朝不少富户就已经用上这东西了。

  不过这种相当简洁好用的取水设施也有学者认为是始于汉代,但目前暂无确切的考古资料支撑,只能期待将来的发现了。

  而水利工程同样也贯穿了华夏文明的始终,就如不少人熟悉的长城来说,它也并非是纯粹的军事建筑,因为夯土城墙的特质就是惧怕被水浸泡,在这上面古人也花了相当大的心思,敌楼和城墙高度不一,其间的陷马沟旁有开凿排水沟,内接涵洞将水排到斜坡的一侧,涵洞和排水沟同时也有自动防淤塞的设计。

  这也是万里长城能够屹立至今的一个原因之一,数百上千年的建筑在失去了军事职能之后,仅仅是次要职能的排水功能依然完善运转至今已经说明了其技术含量。

  古罗马的高架引水渠的技术含量甚至不如用来建造这项工程的原始混凝土,这才是铸就了古罗马建筑艺术真正的黑科技。

  亚平宁半岛庞大的火山群提供了足够的火山灰,古罗马人发现将其和熟石灰黏土混合在一起等凝结之后硬度惊人,从而建造了不少瑰丽宏伟的建筑。

  这东西古中国才是真的羡慕不来,毕竟最近的火山灰产出地点在海南岛,人力成本突破天际。

  虽然有火山灰替换成铁矿渣的降级版本吧,但其效果同样大打折扣,远不如火山灰好用。】

  光幕图片轮转,刘备也看到了那高度惊人的古罗马引水渠,第一反应便是此物如此宏伟如何没有技术含量?

  但随着最后话语一转再转,刘备的心情可谓是一波三折。

  毕竟光看这古罗马建筑宏伟之模样就知道这混凝土有多好用,直接就让刘备心痒痒。

  甚至都在考虑要不要给士燮写信,用铁器交易一些了。

  但听到后面的配方则直接陷入狂喜状态:

  铁矿渣?我等有啊,而且很多很多!

第296章 真有人在风口摔死的啊?

  自荆州起。

  或者说更确切的是从公安县设工巧部起,冶铁技法便时时革新,铁匠铺产量同样也在稳步攀升。

  冶铁愈多,矿渣也就愈多。

  不过根据过往经验,矿渣的用途也早已规划好。

  要么重新回炉复炼,以期将其中的残铁完全炼出。

  要么筑夯土城墙时直接整筐加入以作筑城材料。

  要么便是直接捣碎用来铺路。

  不过整体来说三个用途也算是大同小异,突出一个废物利用。

  毕竟如今江陵城早已竣工,矿渣已无筑城之用。

  公安以煤烧锻矿石,以改进过的水排给炉台送风升温,最终也使得矿渣基本没有复炼的必要。

  用来铺路的效果也难称最好,毕竟无论是石条青砖还是石子,虽不及矿渣价廉,但论美观胜逾千倍。

  孔明还记得,去岁时夫人来信曾无意提过,说公安县旁有专门划出一块空地用来堆放矿渣。

  当时看到这消息只是笑了笑,顺便感慨公安县冶铁之兴盛。

  而此时看到光幕上随口说出的配方,再看看那古罗马遗迹之高大宏伟。

  一时间孔明反倒是有点患得患失起来:

  坏了,江东该不会窃取我等矿渣吧?

  至于配方的另外两物,汉长安等人只能说简直不要太熟。

  石灰筑墙,周已有之。

  黏土制陶,千年相传。

  相较于刘备孔明等人对这新配方的重视,马超的反应就相当平淡了,毕竟技术这个概念对他来说还是太过陌生。

  马孟起的第一反应还是羡慕京畿地区完善的规划,此等分工筑城彼此互补,是他远在雍凉乡下所难以想象的。

  而想想长安城数百年前宏伟完善的规划,再回忆下这个声音此前所说的汉长安最终因积污而废,后来又移地筑新长安,马孟起顿时便觉得对长安的想象有点破灭:

  “规划再好又如何,最终不还得因粪……”

  还不待其说完,张飞就已经眼疾手快的一托马超的下巴让其住嘴。

  大哥军师此时兴致正高呢,怎能让这西凉小儿给大伙添堵?

  面对马超不服气的脸色,张飞显得不以为然,小声道:

  “若依咱这后辈所说,那罗马弄个引水如此费劲,粪土恐怕更无计可施也。”

  对此张飞想的很明白,大家虽外貌颇有不同,但终归都是需要吃喝拉撒的人,汉长安需要面对的问题,这罗马也一个都逃不掉。

  ……

  “此物……着实精妙。”

  第一个看懂压水井原理的是阎立德。

  这位曾仕隋朝,后投秦王府,如今掌将作监的中年人,曾以为自己这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可能也就是修个帝王陵了。

首节 上一节 408/4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秦:融合黑龙天,打造诸天仙秦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