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82节

  于是边塞诗人就此诞生,说白了就是在长安洛阳不得志,没法突破士族通过士族的“投贽、行卷、温卷”这一层玻璃天花板。

  其中典型代表如安西节度使幕府的岑参,河西节度使幕府的高适,在边塞各州节度使幕府之间乱窜的王昌龄等。

  而这些仅是以诗才留名的,更多的如安禄山的亲信严庄和高尚,都是在关中长安混不出名堂投奔过去的。

  投奔安禄山之后不过三年一个任主簿一个任掌书记,并最终随着乱军“衣锦还乡”。

  客观来说士族子弟卷起来的行卷之风,确实在唐朝推动了社会的艺文之风。

  毕竟你想行卷出头,诗赋就必须要写的好看,因此唐朝的骈文与律诗也堪称一绝,写的好了被权贵赏识,那一朝之间就什么都有了。

  但同时也在唐朝的社会上刮起来了奔竞、浮夸之风。

  比如王维为了行卷成功获得解头,亲自走关系去玉真公主府上弹琵琶,因此才被赏识,被玉真公主推荐了上去。

  玉真公主推荐的另一位就是李白,李白同样也是凭借一首《玉真仙人词》入了玉真公主法眼。

  再比如大官儿于頔,在旧唐书中记载公然敛财,恣意虐杀,凌上威下,一生劣迹斑斑。

  但文圣韩愈为了行卷成功,专门为于頔写了一篇辞藻华丽的骈文称赞于頔。

  行卷带来的最终后果就是朋党之风,当时行卷的人称那些被行卷的权贵为“座主”,行卷成功后就会被称为权贵的“门生”。

  而行卷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将士族尽聚长安洛阳,并最终等来了落榜文人,黄巢。】

  “巧立名目,这不就是贿赂嘛!”

  张飞嗤之以鼻。

  对于这个简单粗暴的评价,刘备孔明尽默然。

  如果说前面还能说这行卷是求赏识的话,那后面这座主、门生一出来,大伙就都明白了:党同僚伐异说。

  庞统简单粗暴的得出了一个结论:

  “这科举,看来必须糊名了。”

  “否则这科举,还没考试呢,孰胜孰负就已先决了出来。”

  “那这科举有与没有有何区别?废考才而看出身,不过是换了名目的察举罢了。”

  孔明沉思了一下,掰着手指头道:

  “字迹、墨种、纸品,俱能区分大姓与寒素。”

  “从优而虑,当设考试之场,供纸供墨,集卷糊名。”

  “不止如此。”刘巴也加入讨论:

  “主考之官员还需与审查考卷之官员分隔互不知,如此方可。”

  张松捏着稀疏胡子摇头:

  “人有喜恶,我朝因各家之说亦有争论,更遑论写入试卷,在野贤才亦难免因为批阅考卷之人喜恶而被错漏。”

  庞统兴致勃勃道:

  “这倒是简单,一份考卷需多次审阅即可。”

  “不过如此一来……”庞统掰着指头算道:

  “场地,用材,官员不可计数,这科举想要办好,还真不容易。”

  而在光幕上看到最后,张飞亦摇头感叹:

  “反贼那儿反而比京都更好出头?”

  “俺都不知该说这晚唐更像魏晋还是又抄了咱大汉。”

  新的一个月,元气满满

第86章 居长安

  对于张飞的笑谈,其他人听完也只能笑笑,然后长叹一口气。

  正因为身处乱世,所以在场众人无不追怀太平盛世。

  在此之前,对于大汉是如何一步步流落到如今的境地,文武们各自有各自的看法。

  有人认为是曹操有篡逆之意,有人认为是盖因董卓之乱,同样也有人认为祸起十常侍与黄巾,更有大胆一点的直接指认桓灵二帝。

  但如今一个名为世家的庞然大物出现在他们的视线里。

  这个东西被大汉孕育,大汉最终又被他吞噬,王孙子弟在它的上面宴台高筑莺歌燕舞,被敲骨吸髓的百姓在它的下面沉沦哀嚎。

  而刘备也不禁低声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假若光幕中的我等没有失败,是不是便不会有此遗毒百年之祸患?”

  孔明很想点头,但最终还是摇摇头。

  世祖光武皇帝时,定然是清楚并且领教过世家之祸的,不然也不至于辞后废后辞太子等等诸多事情,对当时的光武皇帝来说他已经做到了自己认为的最好。

  刘备反倒是不见多少气馁之色,瞧着光幕眼含自信:

  “我不如孔明智慧过人忧虑数百年以后,但只要能败曹贼,想来这天下无论如何都是要比那魏晋好一些的。”

  孔明轻笑,拱拱手:“亮愿追随主公,定天下平豪强开民智,不至于令其遗毒百年。”

  庞统有点羡慕,也一起拱手道:“统愿追随主公,献才智出谋计,灭江东鼠辈,讨篡汉逆臣!”

  张飞抓耳挠腮,最终还是放弃:

  “兄长,俺也一样!”

  ……

  李世民顺着光幕的讲述慢慢回溯,最终哑然:

  “一切皆因科举未糊名?”

  不糊名方有行卷之风,而论起来人情往来以及家底雄厚,寒门素身子弟自然不是士族大姓的对手。

  士族大姓成功的将科举这个被后世盛赞的东西,拖到了他们所熟悉的领域里,然后彻彻底底的击败了作为对手的寒门。

  他们为大唐的垮塌也出了一份力量,而最终崩塌的大唐也将他们埋入尘烟。

  最让李世民皱眉的便是那行卷最终带来的朋党:

  “好一个座主与门生。”

  李世民品味了一下冷笑道:

  “豪强大姓到世家门阀,再到这士族大姓,欲与朕共天下乎?”

  “彼辈不死,朕心难安!”

  长孙皇后轻轻拍着李世民的手背让他不要太过激动,免得待会儿脑袋疼起来又哼哼唧唧。

  房玄龄与杜如晦一脸的司空见惯,对他们来说这位陛下今天经历了大起大落,如今有撞到手心的必不手软。

  而且光幕此前还说过此时正是那大姓衰弱的时候,也确实算是下手的好时候。

  只是……房杜二人偷偷交换一个眼色:

  这五姓七望里,也是有陇西李的吧?

  魏征倒是头一次领会这一遭,此时只感觉犹如一股冰风扑面而来,寒意彻骨,呆立当场。

  而房玄龄与杜如晦则双双出列,这两位俱是老臣,已经称得上心有灵犀。

  陛下都如此说了,那科举糊名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因此房杜二人主动领了制定科举新规的工作。

  李世勣与尉迟敬德也纷纷表态,若是那大姓欲闹事,愿领兵前往。

  不过对此李世民倒是摆摆手觉得无须担心:他们最好能闹事。

  此事揭过之后李世民再次出言嘲讽自己这个子孙:

  “这李林甫之言,若是真信了,那便是个痴愚之辈。”

  “若是猜出蒙蔽而毫无动作,那便是个庸昏之辈!”

  当然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可能,那便是虽然猜出来了受到蒙蔽,但因为这宰相权势滔天故而不敢妄动。

  如此一来李世民的心情反而更加躁郁,只感觉这晚唐之史仿佛一条囚索,绑缚的他动弹不得。

  而看着最终出现的黄巢这个名字,李世民面色冷冷:

  晋朝门阀造孽,方有八王之乱,永嘉之祸。

  这唐朝士族造孽,又造出来个灭了他们的黄巢。

  真就一点长进也无?

  【唐朝的门阀士族逐渐适应了科举,但反过来说,科举也对门阀完成了最后一波改造。

  他们开发出来的行卷这一套玩法,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以京兆为贵”。

  毕竟不管你是要送礼结党,还是要行卷内定科举名次,再或者单纯只是为了参加科举。

  不管以上哪一项,住在京城肯定都是要比在地方上方便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唐朝的门阀士族逐渐表露出了三个特点:

  即中央化、城市化、以及非军事化。

  汉朝和晋朝的的世家大族基本都是“双家”,即用乡下庄园这个“家”来产生财富,再用财富去换取京城的“家”来获得权力。

  对这两个朝代的世家来说,乡下大庄园里的土地、佃农、部曲、门客等才是他们强大的根本。

  但唐朝的门阀为了适应科举制度,实际住址都开始远离原本籍贯,开始在两京走廊地区:即长安到洛阳这一条线上聚集居住。

  而在科举上获得成功之后,门阀士族便顺势从地方势力过渡成为中央官僚。

  且从南北朝起,官民不同地就已经开始成为传统,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祖籍是山东,那么中央就定然不会派你回山东做官。

  在这个过程中门阀士族对于乡村庄园土地的控制力直线下降,两京走廊地区的逐渐成为门阀士族新的乡土。

  门阀士族所控制的庄园衰落之后,在唐朝后期随着均田制崩溃,募兵制逐渐兴起,被赦免为良人的奴婢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必再委身于这些庄园,门阀士族本就缩水的部曲更加的所剩无几。

  正是因为门阀士族的中央化和城市化,最终黄巢攻入长安之后才能异常顺利的将门阀士族一网打尽。

  而非军事化也让他们在面对黄巢时几乎没有半点反抗的能力。

首节 上一节 182/4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秦:融合黑龙天,打造诸天仙秦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