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第286节

话虽这么说,他却只能听从李东阳的。他怕李东阳又跑到乾清宫,在弘治帝面前说他的不是。

少年朱厚照心里,对先生李东阳恨得牙根痒。

刘健、李东阳、谢迁组成的内阁,这三年来可谓是权势熏天。

弘治帝体弱多病,很多政务只能让内阁三阁老帮他处理。

内阁的身后,是整个文官集团,文官集团身后又站着整个士林。

内阁的强势,导致文官的集团变得愈来愈不可控。

常风这三年来虽拼了命为厂卫争权,却逆不过朝廷大势。

加之锦衣卫的正牌指挥使牟斌是个仁慈的人。仁慈有时候换种说法就是软弱。

厂卫权势尚存,但远远不及成化朝时。

射猎结束后,常风和夫人、儿子回了府。

常家还是那几口人,没有添丁进子。

刘笑嫣和九夫人的肚子无论常风怎么努力曰,就是曰不出一儿半女。

张道士给常风算了一卦,说常风命中只有独子。

常风也认了命。没有再收小妾。当然,偶尔去怡红楼放放水也是有的。

正吃着饭呢。一个人来到了常府。

这人是左春坊大学士,杨廷和。

杨廷和这些年可谓是步步高升。

内阁三阁老很看好他,也很器重他。前几年,李东阳向弘治帝举荐,由杨廷和负责《大明会典》的编修。

半个月前,《大明会典》修成,杨廷和因功被拔擢为左春坊大学士。

如果说礼部尚书离入阁只差一步,那左春坊大学士离入阁就只差了半步。

杨廷和时年只有四十三岁。可谓是前途无量,前程似锦。

杨廷和一脸悲伤的表情,来到了常风面前。

常风问:“杨大学士这是怎么了?家里哪位亲友去世了?”

杨廷和从袖中拿出了一份兵部塘报:“常兄,尤天爵.殉国了!”

当初南祭妈祖,常风、杨廷和、尤天爵三人共过生死,在永宁城的城墙上共抗过倭寇。

听到这个消息,常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谁殉国了?”

杨廷和重复了一遍:“尤天爵殉国了。”

常风连忙打开了兵部的塘报,他看了永宁之战的经过后,“扑腾”一声跌坐到了椅子上。

杨廷和道:“我打算给皇上递奏本。请求皇上封天爵兄的遗孤尤敬武世袭指挥佥事衔。你跟我联名吧。”

常风叹息:“成。唉”

杨廷和又道:“福建巡抚刘成安很是欣赏天爵兄。天爵兄殉国后,刘成安疯了一样派出福建各部兵马,主动寻找倭寇作战。但战果甚微。”

常风道:“天爵兄殉国,他的儿子我来照顾。等皇上恩准,赐了尤敬武指挥佥事衔,让他进京。到锦衣卫实补个千户。”

杨廷和道:“如此最好。”

常风突然骂了一声:“塘报上说,攻袭永宁的是倭寇,罪魁也逃回了倭国。”

“呵,罪魁到底是倭人,还是明人,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十五年前常风南祭妈祖,知晓了走私海商集团“四海会”的存在。

由于那时弘治帝刚刚即位,东南不能乱。常风只得杀了一批四海会的阿猫阿狗泄愤,没有深究。

杨廷和也对大明沿海的走私状况略知一二。很多走私贩子,其实就是京中文官的白手套。

他尴尬的一笑:“罪魁如此丧心病狂,想来一定是倭人。倭人向来跟畜生无异。”

常风道:“罢了。请求赐世袭武职的奏折呢?给我,我签名。”

送走杨廷和后,常风努力回想着尤天爵的长相。永宁一别已有十五年,他死活想不起尤天爵的模样。

他只能让人刻了一方尤天爵的神牌,给他上了几柱香,以示祭奠。

知道知道,差700字。明天补上。

222.第222章 京城走私倭货的源头

四季轮转,岁岁年年。奉天门还是那个奉天门。

来上朝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奉天门就静静的伫立在那里。

常风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奉天门。

马文升步伐稳健的走到了常风身边。

老马这老家伙简直是个妖孽,越活越年轻,都七十七岁了,还精神矍铄、硬硬朗朗,一顿饭能扒三大碗米饭。

上回老马代天巡阅十二团营。还撸胳膊挽袖子,非要跟团营二十来岁的壮汉比试摔跤。

他挑的那个对手人高马大。对手正考虑要怎么摔出个人情世故,让马老部堂赢,又不要太刻意呢。

还没考虑好,“啪嚓”就被老马掼摔在地上了。

马文升依旧担任吏部天官。大明官场规矩,尚书不能久任,特别是吏部天官不能久任。

弘治帝却让老马长期管理吏部,对他的信任可见一斑。

常风夸赞马文升:“我要是七十七岁时,能有您这样的身体就知足了。不,我能活到七十七岁都知足了。”

与马文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弘治帝。

众官来到了前广庭聚齐。

弘治帝被萧敬搀扶着坐上了龙椅。他脸色蜡黄,眼圈黑的吓人。

萧敬扯着嗓子喊了一声:“议!”

一众大臣开始奏事。

早朝进行了一半,弘治帝突然想起了什么:“杭州镇守太监吕伦上奏,最近几年,江南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小民百姓之田多归士族豪强。朝廷田赋却不见增加。”

“咳咳咳”

弘治帝一阵剧烈的咳嗽。萧敬赶紧给他献了碗茶,又帮他捋着背。

过了好久,弘治帝才止住了咳。继续说:“朕决定了,清丈江南田亩。先从杭州府试点。”

清丈田亩会损害士绅的利益。

内阁首辅刘健出班:“禀皇上。万万不可!朝廷的一半财税在江南。清丈田亩牵扯甚广,恐使江南生乱。”

次辅李东阳附和:“皇上,根据户部的统算数字,江南田赋这几年一直很是稳定。朝廷没有必要节外生枝。”

阁员谢迁出班:“臣附议!”

刘健、李东阳、谢迁都是名臣。有理政大才,这无可辩驳。

但同时,他们又是士绅集团在朝廷中最大的代言人。

没有办法。大明官员人数有限。大明其实不是官员代天牧民,而是大大小小的士绅代天牧民。

没有士绅的支持,内阁的椅子他们便坐不稳。

无论是否出于本心,他们都要维护天下士绅的利益。

都说皇帝是金口玉牙,一言九鼎。在大明至少在弘治朝是不存在的。

皇帝提出了大政,三位重臣反对。要是换做太祖爷,早把重臣按抗旨的罪名撤职治罪了。

如今内阁却将皇帝制衡的死死的。

因为内阁手中抓着两项权力。一条是封还权,一条是票拟权。

太祖爷时期,为了防止后世之君是昏君,乱下圣旨,设计了一套以小制大的制度,名曰“封还”。

太祖爷在六部设置了七品给事中的职位,即六科廊言官。

皇帝给六部的圣旨,若给事中觉得不合理,可以将圣旨封还给皇帝。

这就好比百兽棋,象吃狮,狮吃虎.猫吃鼠。看似力量最小的鼠,却可以吃大象。

六科廊言官虽有封还权。可他们品级低微,没有能力反噬皇权。

到了“三杨内阁”时期,内阁强势。竟将封还权从给事中们手里夺了过来。

如今皇帝下的圣旨,若内阁觉得不合理,就可以封还。

此乃内阁制衡皇权的第一个杀手锏。

第二个杀手锏是票拟权。

本来太祖爷定的制度是:地方官、京官要办大事,先要上奏章跟皇帝请示。

皇帝在奏章上会用朱笔御批“准”或“不准”,并说清楚理由。

同样是三杨内阁时期,出现了票拟制度。

官员奏章,在送给皇上批示以前,要由内阁学士“以小票墨书”,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贴在奏章里呈给皇帝。

票拟跟朱批意见相同,才有效力。

比如说,浙江巡抚上奏,请求清丈浙江田亩。

折子到了内阁。内阁觉得此事不妥。便在小票上写个否定的意见,或干脆不给票拟。

奏章到了弘治帝手里,弘治帝即便朱笔御批“准”,发还给浙江巡抚,朱批也不作数。

浙江通省的地方官可以顶着不办朱批之事,并不算抗旨。

票拟跟封还差不多,都是明代皇帝与文官长期博弈后的妥协。

且说奉天门前,三位内阁成员反对清丈江南田亩。

首节 上一节 286/4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开局盲盒抽到大乔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