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史上最狠暴君

大明:史上最狠暴君 第229节

  倘若不这样的话,那陈策所领京城警备提督署,驻扎昌平的诸陵卫,移驻各处的三大营所属等,根本就无法达到朱由校的预期。

  眼下围绕整个北直隶的军事调动,唯独皇家近卫都督府所辖诸部精锐最少,也恰恰是这样吧,朱由校需要一批虎将猛将,来将定为警备机动的四卫营操练起来,这样不管遇到任何问题,朱由校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陛下,今后末将等便隶属于御马监统辖吗?”在知晓种种后,性情直爽的黄得功,面朝天子抱拳行礼道。

  曹文诏、周遇吉、孙应元相视一眼,流露出各异的神情,尽管他们没有出言说什么,但此事他们也很关心。

  毕竟要真是那样的话,他们到四卫营赴任后,那岂不是要受内廷太监管辖吗?

  “当然不是。”

  朱由校笑着看向几人,倚着软垫说道:“从今日起,四卫营、勇卫营、勇士营皆转隶到皇家近卫都督府,且将作为警备机动队伍,非朕金牌令箭不可擅动,若京城有任何异动,而无金牌令箭颁发,得驻军参谋组织召开军议,超半数赞同出兵,则可相机行事!”

  这……

  听到天子所讲,黄得功、曹文诏、周遇吉、孙应元几人露出惊愕神情,若只是转隶到皇家近卫都督府,久经沙场的他们不会这般失态,可听到最后,若京城有任何突发情况,即便没有金牌令箭,他们也有出兵权,这事情就变得不简单了。

  “陛下……”

  几人下意识想讲些什么,极为默契的齐声道。

  “先不必跟朕讲什么。”

  朱由校见状保持笑意,摆手打断道:“等你们了解驻军参谋制后,心中所疑虑的种种就不会有了,朕信赖你们,所以才将该项军制改革,落实到四卫营进行,朕希望你们莫要辜负朕的信任,在重新筹建四卫营时,将朕委派的那批驻军参谋,该肩负的职责都落到实处,而非叫他们闲着。”

  “末将等誓死效忠陛下,效忠大明!”

  面对这样的情况,四人哪有任何迟疑,当即单膝跪地表明态度。

  在大明军队里筹建参谋体系,在朱由校心里想了很久,让不懂军事的文官或宦官,去监管统兵的武将,或者执掌统兵大权,这怎样看都是不靠谱的。

  所以按着朱由校的想法,那就进一步

  细分军队职能,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军队框架,参谋体系便是其中之一。

  军队要想走正规化、职业化道路,不仅要明确各个兵种,更要明确各级军职、军衔、建制等等,这其中也囊括职业军官、士官、义务兵等,一套以何种形式的募兵制度,是确保军队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要全按正兵待遇去募兵,随着军改的全面推进,大明要维系海陆两系军队,单单是每年的粮饷开支,都将成为朝廷沉重的负担。

  所以按朱由校的整体设想,伴随着军改的稳步推进,要在大明营造参军光荣的氛围,要叫世人皆知,想建功立业获取对应奖赏,前提是要能通过义务兵选拔,只有这样,方能留在军队里发展。

  这一体系将伴随着大明的对外扩张,至少将平稳维系数十载,甚至更久一些,而等到大明对外扩张,达到本土中枢的统治极限,那后续会进行相应军改,继而再稳步进行调整和完善。

  毕竟没有任何一项制度,是可以一劳永逸的从始而终的。

  ……

  当朱由校在武英殿内,跟曹文诏他们讲着种种之际,彼时的内阁所在,却呈现另外一种态势。

  “元辅,您就没什么想说的吗?”

  彼时的首辅公事房,钱谦益眉头微蹙,看向伏案忙碌的朱国祚,“让孙阁老担任北直隶乡试的主考官,此事还算说的过去,不过孙传庭、史永安他们担任副考官,这安排有些不太妥当吧。”

  在讲这些时,钱谦益的余光瞥向孙如游。

  “此事不是经阁议通过了吗?”

  朱国祚放下所持公文,看向特意跑来的二人,“钱阁老投的弃权,孙阁老投的反对,但赞同的票数多一票,此事还有什么异议吗?”

  “当然有异议。”

  不满的孙如游上前道:“一个是顺天府尹,一个是协理京营戎政,姑且不论别的,就说他们的官职,那……”

  “孙阁老!!”

  听到这里的朱国祚,皱眉看向孙如游道:“有些话想清楚了再说,当前朝局是怎样的,内阁上下是最清楚的,别节外生枝,眼下最关键的是,将新朝首次乡试顺利举办起来,以安稳天下读书人之心。”

  看来此事不可避免了啊。

  钱谦益在听到这里,眼珠子乱转起来,心里暗暗思量,天子先前掌握的优势太多,以至内阁要进行票拟时,也不得不考虑天子所想,不然事情就难办下来。

  早知道这样的话,在早先的阁议上就该投赞同票。

  说起来,对北直隶乡试主考官,他钱谦益也颇为眼热,毕竟能拿下此职,待北直隶乡试顺利举办,一批举人得中的话,那他便多了一批门生。

  这在官场上可是财富啊。

  只不过对孙如游而言,他反对此事是瞧出天子的谋划,这分明就是想给孙传庭、史永安他们增加资历。

  因为孙如游发现在中枢朝堂与地方官场上,有着一批特殊的群体在悄然间崛起了,当然发现此事的,不止他孙如游一人。

  孙如游反对此事,就代表背后有一群人反对。

  可惜他们的反对没有起到相应作用,这人世间的一些事啊,并非是跟随个人意志而动的,这需要讲究大势,在不知不觉间,已有一批忠于朱由校的文武,被朱由校视为帝党骨干,开始在各处崛起了。

  在朱由校的眼里,想要办成事,想要进行维新变法,想要多做事,独靠他一人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聚拢起更多的人,忠诚可靠,踏实肯干,将他们安排到各个领域去,继而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这样谋划的种种部署才有可能落实下来。

第356章 风起于川

  锦衣卫。

  北镇抚司。

  “田兄,不知你发现没?”

  许显纯倚着官帽椅,看向伏案忙碌的田尔耕,眉头微蹙道:“骆思恭这老小子最近有些不正常,其麾下有不少人离京,说是为了巡察锦衣卫外派诸所,敦促诸所,可我总觉得哪儿不对,即便是要巡察,也没必要闹出这般动静吧,赵海他们都离京了。”

  在说到这里时,许显纯特意看了眼堂外。

  “怎么会没发现。”

  田尔耕的手微顿,皱眉看了眼许显纯,“想必这老小子发现了什么,所以才鼓捣这么一出。”

  “那田兄觉得会是什么呢?”

  许显纯撩袍起身,朝田尔耕走来,“据我的猜测啊,只怕做这些事情前,这老小子定然得到陛下允准,先前我的人可见到其进宫。”

  “不清楚啊。”

  田尔耕轻叹一声道:“自从咱们执掌北镇抚司以来,特别是李若琏执掌旗校镇抚司后,这老小子在锦衣卫里做事,向来是滴水不漏,想从他那边探查到些什么,可谓是难如登天啊。”

  “是啊。”

  许显纯点点头应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朱由校御极登基之初相比,锦衣卫的内部分为数派,骆思恭、田尔耕、许显纯、李若琏他们,各自把持着一摊子事,锦衣卫的职权划分,也在朱由校的巧妙安排下,以现在这种形势共存着。

  彼此间存在竞争与算计,不过在表面却没有撕破脸,而这恰恰是朱由校想看到的,先叫他们彼此制衡,彼此竞争,在这种形势下让锦衣卫逐步改变。

  厂卫势力若想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对应的改变,不过这种改变不可急躁,要慢慢的厘清彼此间的职责,谁对内,谁对外,具体要干些什么,哪些职权要收回,这些都要站在最高层面去统筹。

  废除厂卫势力这种蠢事,朱由校可做不出来。

  真要废除了,那文官群体指不定怎样高兴呢。

  厂卫势力不止是拱卫皇权那样简单,其更是天子的眼睛和耳朵,对于紫禁城外的一切事情,皆要办到及时准确的呈报。

  “有句话,你说的没错。”

  田尔耕放下手中卷宗,眉宇间透着几分凝重,“不管骆思恭这老小子背着咱们,究竟想干什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必是得到了陛下的允准,就像此前北直隶各地生乱,魏督公秘密离京赴辽,这也是得陛下调遣。”

  “眼下魏督公可还没有从辽东回来,许兄可知这代表着什么吗?骆思恭干的事必然是大事!!”

  当初奉诏秘密离京,奔赴宣府镇调查口外走私一案,这使得田尔耕、许显纯他们间的关系,早已跟魏忠贤紧密捆绑在一起,且田许二人皆知,他们想要在锦衣卫站稳脚跟,除了要尽心办差,以增加天子对他们的信赖和倚重,还要跟魏忠贤打好关系,毕竟锦衣

  卫即便是天子亲军不假,但也不可能时刻待在天子身边。

  这点内廷之人最占优势了。

  骆思恭一系代表的是什么?

  乃拥有世职的那批人。

  田尔耕、许显纯他们,祖上都曾经阔绰过,但都家道中落了,何况其祖上并非在锦衣卫任职,所以聚在他们身边的人,多是一些有点背景但不多,且想要向上爬的群体。

  至于说李若琏嘛,则是凭借天子的信赖,以执掌新设旗校镇抚司,故而聚在其身边的一些人,多是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人,不过这些人也多想向上爬,但是却很少有人知晓,李若琏暗藏的身份,乃天子特设鸾卫指挥使!

  “那咱们接下来怎么办?”

  许显纯皱眉道:“总不能就这样眼睁睁看着吧?当初廉政院大肆抓人,咱锦衣卫就是听吆喝的,是逮捕一批在京职官,可这功劳终究是算在廉政院头上的,难道咱们要等到魏督公回京后再论其他?”

  “说到魏督公,我还想起一件事,当初咱们从山西归京时,曾有一批人离开队伍赶赴四川,押解不少金银入川,田兄觉得……”

  “这跟咱们没有关系。”

  田尔耕却摆摆手道:“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养精蓄锐,从天子在京特设京城警备提督,提拔一批援辽将领,着三大营到各处调防,许兄难道还没瞧出来吗?天子做事向来是运筹帷幄间,决胜千里外,所以……”

  “口外走私一案!”

  许显纯瞪大眼睛,伸手对田尔耕说道。

  “小点声。”

  田尔耕皱眉道:“此案先前是抓不少人,但你不要忘了,藏的更深的一些人,因为种种缘由没敢深查下去,何况贼首范永斗还逃了,咱们那次是查抄不少金银,但此事伱觉得天子会就此结束吗?”

  “肯定不会!”

  许显纯极为肯定道。

  天子脾性是怎样的,不止田尔耕清楚,他许显纯也清楚,要么不做,要做就必须做到绝对,过去发生的那些风波,有哪个不是这样的?

  而在许显纯、田尔耕他们,探讨着该怎样抓住机会,继而能为天子分忧之际,而无意间被他们提到的四川,却同样在酝酿着一股风波,但田尔耕他们却并不知情。

  ……

  千里之外的四川。

  石柱。

  “秦总戎,蜀地诸藩的种种情况,真要事无巨细的密呈进京吗?”一披甲挎刀的壮汉眉头紧锁,看向沉默的秦良玉道。

  “毕竟这些宗藩都接到京城来的中旨,要赶赴京城去,而在此之前,陛下没有再对石柱颁一道中旨……”

  “继续密呈!”

  壮汉的话还没讲完,秦良玉却出言打断道:“当初陛下就颁布旨意,让我等在石柱秘密练兵之际,收集蜀王、华阳、内江、德阳等诸藩在蜀地所作所为,没有新的旨意颁布前,此事每月皆要急递进京一封详情。”

  “话是这样说。”

  贺虎臣皱眉上前道:“可当前的情况不一样了,蜀地诸藩皆离川赴京了,咱们再呈递这些密奏,那陛下……”

  秦良玉回道:“蜀地诸藩是奉诏离川赴京不假,但他们的子嗣却没有离川,诸藩府在川地各处做的事情也没停。”

  “本帅不管别的,既然那些腌臜事他们做了,那本帅就有责任呈递进京,这是陛下先前对本帅颁的旨意,照做就行了,出了事本帅担着!”

  “喏!”

首节 上一节 229/2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从小卒到西府赵王

下一篇:三国:开局盲盒抽到大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