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墓中讲课,始皇挖地道偷听

大秦:墓中讲课,始皇挖地道偷听 第14节

……

第十八章 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

另外。

就这个事件可以看出,一国之君办事也是非常讲究方式与方法的。

并非君王嘴巴一张,宣布一道诏命,下面各个朝堂派系就能执行的畅通无阻。

官僚阶层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

皇帝需要在制衡的同时,也要注意维稳,妥妥的技术活。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茂陵士卿阶层成为大秦的士族官僚阶层以后,就能够直接投到李斯的麾下变成六国外臣派系嘛?

当然是不能!

关中贵族派系、军武勋贵派系和嬴氏宗亲派系会认可李斯为首的六国外臣派系,那是因为李斯等人确实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反观茂陵士卿阶层有什么?

狗屁都没有嘛!

交点钱就想在关中占据一席之地!

你凭什么?

一个萝卜一个坑!

没有功劳做背书,就等于毫无根基,注定占不住坑位!

可现在秦国扩充拥有了三十六个郡,也确实需要一些能够办实事的基层官员与秦吏。

尹尚略一思索过后,开口道:“应当在允许茂陵士卿阶层为官的基础之上,加上一条【清官】和【浊官】的标准!”

“所谓【清官】,就是指原本的关中贵族派系、六国外臣派系,还有军武勋贵派系的子嗣在入朝为官之后,由于家族的影响力,他们可以担任一些油水多、权力大,但是工作较为轻松、品级较高,且具有拍板权的官职!”

“所谓【浊官】,则是由茂陵士卿阶层担任,让左相李斯从中选出可用之人,去担任工作繁忙、品级较低,且只有执行办事的职责,却无拍板决策之权的官位。”

……

尹尚说的【清官】和【浊官】,其实是从后世九品中正制度中,所延伸出的一个默许规则。

也就是士族门阀占据实权高位。

寒门子弟只能担任执行层面的基础官员。

所以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都是公认的……士族门阀掌握的升官工具。

但制度这个东西,是需要顺应时代来看的。

当今的秦国,刚刚一统天下。

若是尹尚说推行科举制……

那完全就是空口白话。

现在的底层百姓大字不识一个,竹简的造价又无比昂贵。

比如某一个平民家庭若是拥有一幅刻字竹简,往往能够当做传家宝一代代的继承。

还有之前始皇嬴政下诏收缴古之典籍,六国公族阶层与儒家会反抗的相当激烈,其中就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竹简基本上等同于黄金!

强征古之典籍,那可比抢钱来的快多了。

至于推广教育,普及宣纸。

也很难。

不说儒家那群老家伙会认为宣纸乃是对于先贤智慧的大不敬。

单论大秦的军武勋贵阶层,他们也会有十分强烈的意见。

因为按照军功爵位制度,只有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建立了功勋,他们的子嗣才获得了入学受教育的资格。

如果宣纸受到普及……那就等于把文字教育也推广了出去……

这就让大秦军功阶层全体利益受损!

因此。

很多事情并非想到了就能立马去做。

还得考虑时代的局限性。

当然!

好消息是始皇帝嬴政乃开国之君,威望、权势和法理性全部拉满!

如果嬴政真的铁了心想要颁布一个划时代的制度,是可以通过个人意志直接强推下去的!

郡县制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时。

“清官,浊官!”

扶苏轻声道:“夫子之决议,把政策之分寸拿捏的鞭辟入里!这么一来,茂陵士卿阶层可以看到入朝为官的希望,他们就会更加倾向于同意迁徙。”

“而关中贵族和军武勋贵也会觉得他们仍旧占据着高位,如此他们对于茂陵子弟的接受程度就会大大增加。”

“从而迅速提升秦国在各个郡县的行政效率!”

……

扶苏非常聪明,一点就透。

清官、浊官制度,可以大幅度缩短茂陵士卿阶层与大秦原有官僚派系的磨合阶段。

这点很重要。

总不能茂陵制度推行下去了。

中原士卿阶层也进入朝堂为官了,可他们被关中贵族与军武勋贵排挤的什么都干不了,只能坐冷板凳。

这对大秦的行政效率是相当不利的。

“注意,清官和浊官的默许规则只可作为一个润滑剂,以作调和之用,万不能被当做长久政策施行。”

尹尚可不想看到阶层过于固化。

大秦想要长治久安的一统九州天下。

茂陵士卿阶层以后就必须有个上升通道,包括下面的寒门百姓,后续也得有个出头的机会和希望!

绝不能让关中贵族派系、军武勋贵派系和六国外臣派系持续做大,不然……后世的黄巢起义迟早会爆发!

天街踏尽公卿骨!

内库烧为锦绣灰!

这就是阶层固化到极致以后,所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

第十九章 一统之正道!

“夫子高见,晚辈谨记。”

扶苏起身郑重的敬了尹公一杯酒。

一老一小开始小酌了起来。

地宫之中。

始皇嬴政把尹尚的迁徙细则也给记在了心中。

嬴政对于大秦原有的功臣勋贵,他一直的态度都是厚赏宽待之!

比如军武王家的一门双侯!

其中武成侯王翦食邑十万户!

须知!

按照商鞅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最高的彻侯也只能食邑万户而已。

嬴政则给予了王翦最高荣誉之外的……十倍封赏!

当然!

大秦第一名将王翦灭赵、平楚,两场最硬的仗都是王翦打下来的,再大的封赏这位老将军都担当的起。

可是如果把视角放到后世的历朝历代进行功臣结局对比,就会发现……

汉朝的高祖刘邦,基本上把各路诸侯王都给镇压了个遍,包括兵仙韩信也死于了吕后布置的宫廷埋伏。

宋朝的赵匡胤刚上位,就来了场杯酒释兵权。

明朝的太祖朱元璋就更加不用说了,杀的那叫一个人头滚滚,动则血洗功臣家族数千人,淮西勋贵基本上都被处置的差不多了。

不过朱元璋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太子朱标死的太早了……没办法,朱元璋后期为了国家稳定,只能选择大开杀戒。

但无论如何。

反正始皇嬴政对于大秦帝国的开国功臣们都是十分优待的。

同样王翦也是一个政治觉悟极高的武将。

比如王翦攻楚的时候,率领六十万大军与楚国项燕对峙,就是不打……

最后楚王顶不住朝堂上的压力,开始频繁催促项燕出击!

可大军团作战,谁最先稳不住,谁就容易落入下风。

同理。

当时秦王嬴政的朝堂上,其实也有着许多直言弹劾王翦拥兵自重的臣子。

首节 上一节 14/2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七进七出入敌营,看呆曹操

下一篇:大明朱元璋:开局见证马皇后之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