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先生,你太爱学习了!

三国:先生,你太爱学习了! 第107节

郭谊目光呆滞,喃喃道:“不会吧?不会有人坐拥三州之地,粮食收成却不到百万吧?”

旁边的荀彧听得眉头微皱,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

“粮食乃民之本,惠政下后,鼓励种粮可以让人温饱,重有再之希望,且令种民终年有事可做,有事可喜辈,这才是民。”

“那,为何其余州郡不能如此呢?”刘协迷茫,在长安很多大臣也是如此推及,但是却没办法调集任何民众热忱,耕种也是逼迫而种。

郭谊笑了,这么问就太熟悉了,在家中有位和刘协年龄相仿的少年也是爱问这样的问题。

当然了,两人的身份不一样,可以对答但不能像是在家中为诸葛亮解惑那般。

毕竟阿亮是自己唯一的弟子,刘协是?

所以随意敷衍几句得了。

所以,郭谊直接笑道:“那是因为上不固,下不安。”

“呃……”刘协一时没反应过来,“爱卿此言何意?何谓上不固?”

郭谊还没说话,荀彧在旁躬身,温声儒雅的道:“孟誉的意思,是陛下在长安时,受制于贼人之手,朝纲尚且还在动摇之中;百姓的心思,也会随之而动,对于他们来说,朝堂之上不稳固,陛下尚蒙难,所以民也不可安,随时会因内乱、外乱,或者争斗而改变,因此称为上不固,而下不安。”

说完,荀彧还偷瞥了郭谊一眼,脸色略有责怪之意。

你多说几句,恭敬些许,难道不好吗?和天子进言,尽可能多,岂有人不想在圣驾之前显示自己的才学?

你倒好!不知道在冷淡什么!这是天子,这是天子啊!!!你在我面前冷淡就算了,能不能殷勤一点。

我都这么殷勤,不敢废礼度,躬身而言,言辞礼遇俱是恭敬!!

你却!

有这么一瞬间,荀彧其实心里有点羡慕郭谊,因为他也想这样,无所谓一点。

但做不到,没办法。

此时刘协听完荀彧的解释,登时恍然大悟,这话道理很是浅显易懂,乃是常理。

只是郭卿说得实在是太突然,太晦涩,好似解释一句都懒,所以还需反应。

郭谊在旁暗暗叹息摇头,看来天子和亮子真不是什么双生幻神、世另我,可能真就是巧合。

这句话当时和亮子说完,他秒懂,还能举一反三说出许多朝堂症结,这天资真不可同日而语。

“郭卿之言,言简意赅,倒是朕没能理解了,这番话虽是简单数字,而道理却很深刻……”

“嗯。”郭谊不冷不淡的道。

刘协又呆住了。

嗯?

就说一句“嗯”?

没点别的了吗?

朕是,朕是大汉天子!你能不能不要对朕这样!

刘协嘴角猛然抽搐了一下

,感觉自己遭到了冒犯,同时也感受到郭谊似乎并不想多呆。

但一想到此人有经国之才,又如此年轻,而且功绩也的确很大,也不多怪罪。

“郭爱卿,朕,朕还想请教,如何能使得上固,下安?”

“上若固,则下自安,”郭谊微微躬身,“而上若固,便是君臣和睦,君臣和睦就是,臣子有能则君主信之,臣子无能则君主善任,能做到此,无论是君还是臣,都需要有极为广阔的心胸。”

“现在,司空有能,陛下心胸广阔,如此和睦方才能得数百万斛,使得国泰民安。”

“自春秋以来,如此君臣无不传为佳话,故而不必担忧。”

郭谊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却还是很有道理。

上固民安,意思是百姓不会担心随时更迭政策,所以可以安心种田。

且朝堂安固,意味着君臣不会争斗,群策群力,当然有惠政。

只是,朕心中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说不出来……这话很有道理,也极其受用。

但好像,郭卿是意在曹司空?!

“那郭爱卿的意思,是应当信任曹爱卿,将权势完全放于他,不可有任何怀疑?”

刘协淡淡的说着,语气佯装有怒,也仿佛是在敲打郭谊。

“那没有,臣并没有此意,只是在叙述自古来的道理,”郭谊表情没有多少变化,拱手而言。

刘协也不好多说什么,但实际上还在猜测郭谊是不是故意为之,当时在听曹司空说起他的时候,赞不绝口。

但又因其身份乃是司空女婿,故而不得重用,为了避嫌。

那避嫌之举,不一定只有司空会如此,这位面前的高洁之士,一样也会如此,这是自古来君子之间投桃报李的品质。

此等品质,儒道之中士人皆会有所学也,刘协曾经听数名老师说过,或许这也是郭谊这么冷淡的缘由。

“嗯,朕知道了。”

刘协微微点头,从亭里出来,仿佛闲适一般在道路两旁拨弄花朵,淡然的问道:“那卿家以为,民营安定,是否比朝堂权势更加重要?”

郭谊一愣,心里没来由的来了一股火气,当即拱手道:“现在最重要的是保境方可安民,若是军力下降,境内必乱,诸如李傕郭汜之祸将会四起,如此岂能安心种田?”

“那军力,该如何提升呢?”刘协再次迷茫了,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他到了许都之后,很多朝政上的事情有人能按部就班的安排好,一切都无需他去过问,而其余未曾收服回来的领土,自然更加不会归他来管。

曹操虽然对他颇为尊敬,但是却没把权力交还给他,可是,刘协却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否则徒耗时光就会难受。

郭谊拍了拍脑袋,大致明白了这种心态,却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能抱歉的拱了拱手,“这,微臣爱莫能助……陛下应当明白,三州之地的兵马

,多是曹公子弟兵,将士皆从乡勇而跟随,若是把不熟悉的将军调往军队,是不能提高军力的。”

“应当沿袭之前的兵马调配,继续让他们领兵,且将下诏令,鼓励境内乡勇参军,以此来让当地的兵马壮大,募兵之事踊跃,然后巩固司空与陛下之威德,如此才可以领原定军力不变,且得英才来匡扶。”

“但如此一来,需要陛下亲自压制朝堂些许反驳之声,方才能让我军中将士,不遭奸人设计。”

郭谊面色一凛,沉声道:“毕竟,几十万人的心血、几十万人的性命,也许都有可能会被反间之计而葬送。”

刘协无话可说,神情也变得有些愠怒,仿佛是被郭谊的话怼在心头,一时有些难以消化,而且他的语气,就好像在对小孩子一样。

“卿退下罢,朕若是日后还有疑虑,还请再不吝赐教。”

他知道自己寄人篱下,这些迎回圣驾的也都是功臣,再者说郭谊官籍不在汉籍,不算是臣下。

所以懒得和他计较,当即摆了摆手让荀彧带他回去。

等人行礼走后,刘协想了想今日郭谊的态度,和其余的臣子也没什么不同,虽然说话也中肯在理,也愿意为他解惑答疑,但终究是兴致不高。

想了半天,他终究是叹了口气,“这皇城内,果然还是只有曹卿看起来最好,亲和博学,且对朕极为友善,他若是能做太傅就好了。”

不过刘协也明白,太傅曹操肯定不能做的,学识不够,名望不够,而且够他也不会干,太傅有个屁的权势,等同于把人家架空了。

……

出来后,走在门外,荀彧一时没想明白郭谊为什么要这么干。

所以走出大门时,不经意的说道:“本身今日来,陛下是想要拜孟誉为光禄勋的,现在看来是不愿了。”

“光禄勋位列九卿,我这个年岁若是当了光禄勋,那不就是在找麻烦?”郭谊眼皮都懒得抬,只是看着脚下的路,丝毫没有觉得可惜。

今日天子无论是考校,还是要拓展自己的党羽,对郭谊都没什么好处,为汉籍官吏,日后麻烦实多,且容易遭怀疑。

出行也就不便那么自由了,明宽暗窄嘛,这种事不能干。

“那就罢了,”荀彧也叹了口气,并不勉强郭谊,“回去之后,孟誉当继续推行军屯,补全各地的奏表,再送至尚书台。”

“今年,各处安定之后,需早些调集粮草,储备为军粮,同时要广为募兵,准备好新丁操练,若是孟誉不愿在汉籍为官,那么在主公那边,就请你举荐几名将军上来,方便操练。”

“好,”郭谊点头,和荀彧相对拱手,两人暂且分别。

坐到马车上,郭谊思考起方才荀彧所说的事,从怀中拿出了一张布匹,摊放在马车内的案几上,这是一张颍川附近的地形图。

郭谊已经快要完成了,

接下来还需去寻访各地,将残缺不知的地形补上,就可以再查探各处小道。

除却用简易标注地形之外,郭谊还将某些易于出特产矿、茶树、盐山的地方略有标注。

当然也有人文出身所在。

现在天子定都许昌,诏书下发已久,天下应该都已经收到了诏书,各地诸侯都会有反应,愿意来归附的自然会来归附,观望的肯定会观望,不服的,当然要想尽办法来搞事。

从这一点上看,厉兵秣马,又成了现在的当务之急,兵马操练不可轻视,且民营水利都需要提升,那么现在是要推举一大批人才行。

荀彧既然问了,他应该心里是有人选的。

现在军中风评好的,可以用来操练军士的……

想到这,郭谊忽然在专注中思绪通达,又出现了一条脉络,于是微微点头,探出头来对车夫道:“去司空府。”

“是,先生。”

……

寿春。

扩建十分宏伟的城中衙署,再稍微改建即可变成行宫,只是在高阁、宫院等建筑上还差了少许。

在正堂前也有四方通达的广场,广场上有兵马巡防,这些巡防的兵马也都是装备精良,广场正面的行道上,文武不断通行,人数倒是也很多。

在扬州取得极大功绩的袁术,真正于今年一扫当初溃败于匡亭的阴霾,不再惧怕那个冲到自己面前来羞辱袁氏的小子。

其实他早已忘记是谁了,只是隐约还记得有那么一回事。

在收取了扬州诸郡之后,在合肥停下,淮扬一部完全落入手中,再加上南阳还有些许地界,足以资几十万兵马粮食。

袁术囤积粮食的办法也很简单,军队文武吃粮食,奴籍和百姓去吃鱼虾便是,而他平日里则是多有山珍海味,喝的都是蜜水。

在袁公路看来,他在江南一带称霸,收容贼兵四十余万众,其中大多数是一方贼匪之首来投奔。

这些人,当时所盘踞流窜的地界,本来就没有敌手,现在聚于他袁氏之名下,也一样是大将之才。

至少各郡县,都可以压制住百姓,不让其奔逃,不让民众再暴乱,长此以往下去,这些类似奴籍的人,也一样能够通过耕种,来获得粮食。

再者,麾下诸将中,还有黄盖、程普这种历经生死百战的英豪,孙坚家那个虎子,也逐渐闯出了小霸王的名号,以鼓吹其勇武。

现在唯一缺少的,便是才俊大儒,军师智谋者。天下大多数的智谋,应该都去了袁绍处,那是他当年为讨董盟主,少时就有声名传播于世。

形势到此处,袁术其实都还没有感觉颓唐,依旧不算失望,因为他知道江东子弟多才俊,除却荆襄之地外,南方的才俊多在江东水乡。

因水乡各府的学派,大多在此处所传,扬州而下到江东诸郡,六十余县,也算是当初没有遭到黄巾之乱影响的地区。

首节 上一节 107/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