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84节

扩散工艺只能说“能量产”,仔细算一算帐还是太贵了。肖克利成立自己的公司,一开始就大手笔从各个方向齐头并进,分成若干个小组琢磨硅晶体管工艺的改良:浮动区法生长单晶硅的技术专利,拿到手;生长速率控制,搞定;凝聚态氧化膜生成专利,买过来;沃尔特·L·邦德的专利,买过来……

黄昆呢,早就在盯着贝尔实验室和肖克利半导体公司,这两个公司无论做出什么动向,黄昆都利用残缺不全的报纸报道和广告推测肖克利到底是怎么打算的。

到1957年,黄昆猜出来了,肖克利公司买沃尔特·邦德的专利,可能是想借鉴他的照相制版技术来生产晶体管。

照相制版又要结合二氧化硅薄膜生成技术。

但具体怎么搞呢?肖克利公司没继续往下说。估计他们公司里面分成若干个科研小组在试用是有的可能的方法。

亏损小王子黄昆想,反正已经烧了这么多钱了,不在乎再多烧一轮。

“李局长,嗯,今年的研发基金,我打算用来进口设备,和硅晶体管有关的制造设备。”

黄昆向李强汇报。

李强:“现在才1957年3月,你确定要把今年的基金额度全部用完吗?”

黄昆:“对的,虽然还不知道具体怎么去做,但如果我找到了新的硅晶体管生产工艺,最好还是马上就有设备能支持我实现自己的一些设计。先把设备从国外弄回来,到时候就不会因为等设备而耗费时间。”

“你写报告吧,”李强疲乏地说道:“基金申请调用的报告你应该很熟悉套路了。”

黄昆:“李局,不来半导体实验室考察考察吗?”

“不了,看到你们实验室动不动几十万元的设备我就心疼。……我在上海在忙别的事,时间太紧张。”

李强现在也在上海。他在上海要解决的问题和计算机完全没关系,而是成衣机械的问题。据说是成衣机械的国产化进程中,切割超厚层(80层打底)布匹的钢丝一直无法国产化,纺织工业部急了,李强也急了,把上钢集团和纺织机械研发单位的人一起叫过来,现场解决问题。

于是,3月份黄昆就下单订了两套硅-二氧化硅相关的设备,5月底南电集团上门要预定硅晶体管时,黄昆订的设备正在国外各个马甲公司之间辗转运输呢。

……

就在黄昆“暗中偷窥”肖克利半导体公司的最新动向时,1957年5~6月,让黄昆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

肖克利半导体公司“分裂”事件。

肖克利虽然是半导体的专家、宗师级人物,1956年11月还因晶体管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的确不是一个好的团队领导。他以个人喜好而不是经营产品和工艺的角度去开展业务,内部管理非常随意,有时候偏执有时候自闭,不许任何人质疑他的权威,疑神疑鬼的他甚至给自己打进和打出的所有电话都录音。

而且,肖克利看上去甚至也不是一个好的商人。他好像把半导体公司当做一个巨型实验室,搞自己的各种脑洞。公司开办1年,却没有拿出一个量产的产品,只是搞出了一堆专利成果。而这些专利成果也并没有卖出去。这就导致肖克利公司的员工工资涨不起来。

到1957年5月,公司里的年轻人终于无法忍受了。

首先是戈登·摩尔(摩尔定律提出者)开始在公司内部私下串联:有没有人想辞职的?我统计一下,要是辞职的人够多,咱们就辞职之后攒一块办个新公司。

摩尔私下串联了半个月,连他在内,聚拢了7个愿意离开公司一块儿干的技术骨干:朱利亚斯·布兰克、欧根·克莱尔、金·赫尔尼、杰·拉斯特、谢尔顿·罗伯茨、维克多·格里尼克。

人既然都这么多了,7个技术骨干合在一起已经足够拉来投资了,于是成立新公司的初始资金问题也解决了。

5月29日,第8个叛逆者——罗伯特·诺伊斯宣布加入“叛乱集团”,肖克利半导体公司的八叛逆就这样成型。

1957年6月,八叛逆和投资人见面,再然后,成立仙童半导体公司的事儿进入倒计时。

……

“威廉·肖克利,得过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呀,晶体管的发明者呀,结果呢,开个公司一年多,分裂了。”

聂荣臻和李强也都注意到了国际半导体精英圈子里的这一次地震,聂荣臻为肖克利半导体公司的解体扼腕叹息。

李强:“肖克利半导体公司分裂,其实真未必是坏事。聂帅,还记得几年前,我在北京搞出锗晶体管的时候,你半强制地把黄昆调到上海去的事吗?”

聂荣臻:“记得,我当时就是觉得锗方向和硅方向应该由两个单位各自独立来研发,这样就不会相互挤占科研资源,也杜绝了技术固化和思维固化。……等等,你是说,肖克利半导体公司分裂,可能也有这种效果?”

第八十二章,六月政变

“本次会议将讨论赫鲁晓夫同志的言行。为鼓励大家开诚布公,我要求由布尔加宁,而不是赫鲁晓夫来主持会议。”

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格奥尔基·马林科夫非常、非常严肃地站起来,对着与会代表说道。

这是6月18日召开的部长委员会会议(实际上也是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马林科夫说这句话,当然是要对赫鲁晓夫发炮。因此,当马林科夫发出这个提议后,在场的11人迅速举手表决,于是布尔加宁成了会议的主持。

在布尔加宁的“带动”下,以马林科夫为首的8人帮对赫鲁晓夫的“围攻”开始了。

这就是所谓的“六月政变”。表面上是马林科夫在过去三年逐渐被排挤和边缘化、赫鲁晓夫独揽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大权而引起的,但背后是斯大林时代的旧干部对赫鲁晓夫的言行十分不满——这才是马林科夫能联合7个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组成同盟的原因。

会议风向突变,卡冈诺维奇要求赫鲁晓夫说清楚1923年他为什么和托洛茨基关系那么密切。

伏罗希洛夫严厉批评赫鲁晓夫出尔反尔,政令反复。

马林科夫则痛心地表示赫鲁晓夫丢掉了斯大林时代的信仰。

长期从事外交工作的莫洛托夫也站起来指责赫鲁晓夫,说他在1956年底对匈牙利事件的处置失当,让苏军不得不进入布达佩斯街头打巷战。

别的还好说,莫洛托夫居然也放炮,这让赫鲁晓夫不得不反击了。

赫鲁晓夫说莫洛托夫你别跑,你和卡冈诺维奇,在1938年2月到11月一共签署了38679份处决命令,不是贝利亚胜似贝利亚,要不要讨论一下你这件事的性质?

莫洛托夫顿时涨红了脸,说这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主要责任是斯大林的,是斯大林要我和卡冈诺维奇签发处决命令的。卡冈诺维奇附和说署死刑命令是整个政治局犯下的错误。

赫鲁晓夫补刀:不对,其中3167人的处决命令就是你莫洛托夫一个人签的,既没有问过斯大林,也没和卡冈诺维奇对过意见,说白了你就是为了取悦斯大林,向斯大林显示你是绝对崇拜他的。你也好意思攻击我?

赫鲁晓夫舌战群儒,一时场面极度混乱。这时候马林科夫“砰”地用力拍了一下桌子,邻桌的卡冈诺维奇桌上的水杯都跳了起来。

“赫鲁晓夫同志,你不能翻别人的过错来掩盖自己的过错,事实就是你应该为1955年以来一系列的失误和外交失败承担责任。你容易头脑发热,办事草率,言语也太尖刻,不适合继续担任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

莫洛托夫:“对,你还凌晨3点在蒸汽浴室里会见芬兰总统,简直是有失体面。”

赫鲁晓夫:“你们不能代表苏共,只有苏共中央全会才能代表全体党员的意见。我提议,立即召开苏共中央全会。”

……

6月18日在克里姆林宫里的唇枪舌剑没有传到外面去。

朱可夫动用苏联空军的几十架军用运输机,把在全国各地的苏共中央委员运到莫斯科,6月22日在莫斯科的中央委员真的达到了3/4多数,召开了中央全会,这事儿才浮出水面。6月22日深夜(北京时间6月23日凌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才一份急电发到中南海。

苏共的中央全会是从6月22日开到6月29日,但实际上开会的第一天赫鲁晓夫就把马林科夫和他的8人帮秒杀了:绝大部分中央委员表态支持赫鲁晓夫。马林科夫那一套中央委员们都很清楚,这不就是又要恢复斯大林时期的高压政策嘛。绝对不行。虽然斯大林时代(高级干部的)工资多奖金多福利高,赫鲁晓夫发钱很抠门,可赫鲁晓夫不砍人脑壳啊。

“1957年6月22日至29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六月全会在莫斯科召开。”

“长期以来,在党的内部存在着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为首的反党集团……”

苏联广播、报纸一齐报道六月全会的消息,社会主义阵营的各国又惊了!

这一年多的时间,苏联可够折腾人的。去年2月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6月的波兹南事件、10~11月的匈牙利事件。进入1957年,2月种玉米,3月说养牛,4月赫鲁晓夫说苏联1960年肉食就能超过美国……到6月,先把马林科夫干下去了。

为了早日确定这件事情的正当性,7月3日,“六月全会决议”通过后的第四天,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巴托里切夫召见了当时驻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的使节,详细介绍了“倒赫政变”以及苏共中央全会的有关情况。但是,对于这一场把苏共中央主席团一半的人打下去的重大事件,各国的态度都摇摆不定。

南斯拉夫说你们苏联搞啥子呢,我看不太懂耶。啊是是是,1948年苏南冲突,莫洛托夫要负很大的责任,现在莫洛托夫成反党集团了,这确实是好事。

匈牙利: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干了几十年革命了,反党?

波兰:我也看不太懂,不发表意见。

总之各国对这件事都持观望态度,不敢把话说死。

包括中国在内。中国驻苏联大使刘晓在与巴托里切夫见面时没有说任何关于这件事情的评价的话,只是表示一切都要等党中央做出决定。中央什么时候发电报过来了,中国的表态就来了。

可是,在大家都在观望的时候,中国的态度太重要了。赫鲁晓夫着急得不行,于是7月5日,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来北京秘密访问了。

“当时在11名中央主席团委员中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伏罗希诺夫、布尔加宁、别尔乌辛和萨布洛夫等7人反对赫鲁晓夫,支持他的有3名主席团委员,我、苏斯洛夫和基里钦科。但是主席同志,他们7个人是经过串联和预谋的。在别尔乌辛的别墅,这7人自4月份以来就经常聚会。”

米高扬解释为什么在上个月的会议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主席:“如果马林科夫他们搞串联,把一个小团体自己的路线方针强加于党的身上,这是不对的。”

米高扬:“正是这样,不能让小团体绑架整个党。”

主席:“但是,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等都是老同志,对这样的一些老同志所犯的错误能否采取别的办法处理?我们党内以前也有个王明,他犯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曾经给党的事业带来极大损失,但是他在七大仍然被选举为中央委员。八大许多同志认为应该不要他了,但我和少奇耐心地向同志们做了解释,最后王明也还是八大的中央委员。”

米高扬:“可能,大概,王明他不可能在中央委员里纠集起一半的主席团成员反党。”

总理:“卡冈诺维奇也在这个名单里面了,我和卡冈诺维奇打过几次交道,他其实还是个不错的人嘛。”

米高扬:“反党是一种政治行动,这与一个人的私德和人品无关。主席同志,总理同志,正因为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都是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老同志,他们起来反对我们的党,才格外的危险,它随时可能葬送党,葬送整个的社会主义事业。”

主席:“苏共和中共都是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发展壮大的。从1903年的布尔什维克开始算,你们已经有五十多年历史了,我们也有三十六年。我们两个党都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反复实践过的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利益的纲领,有十分坚强的党组织,几百万党员经受过生死存亡的考验。像这样的无产阶级政党,一个小团体起来说要反党,其实不可能成功。不但三个老同志反党不成,党的缔造者亲自反党,反上十年,也不可能反成。”

米高扬:“但现在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局面,排除反对意见是必须的。我们党的内部已经树立了走出斯大林时代的决心,马林科夫他们的政治主张,苏联人民和苏联普通党员是不可能支持的,在中央委员全体会议上马林科夫等人的意见遭到绝大多数中央委员的反对就是明证。说马林科夫反党,或者他只是持有想重回斯大林时代的政治主张,这不是事情的本质。本质在于,我们必须摒弃他的这种主张。”

主席叹了口气,暂时没有回米高扬的话。

总理:“这件事最终肯定要揭开新的一页,我们要向前看。但是,对马林科夫及那几位同志的定性过重了。”

米高扬:“我知道。我启程来中国之前看过你们今年对一些人的处理情况,但你们和我们不同。”

总理:“说句实话,如果造出一个什么团体来,把这些单个的人都放进筐里去,这就是以前斯大林经常做的事情。但实际上不是,我们不会为了省事而凭空规划出一个什么集团来。”

米高扬:“我们不会走斯大林时代的那种路线的,那是一个极度扩大化的伤害到了几百万人的路线。”

米高扬与主席、总理从上午谈到下午,米高扬把该说的话都说了:中国同志说我们反党集团的定性过重,——重就重吧,但是,事情都已经做出来了,要把《决定》再推翻,或者修改,都已经来不及了。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时候重要的是不能摇摆,选定了一个方向就得坚定走下去,请中国同志理解,并且提供支持。

主席表示,已经了解了苏联的情况和你们的态度,但这件事要等研究以后才能答复。

就在7月5日晚上,除在外地的陈沄之外的其他政治局常委召开磋商会议,凌晨三点,中央办公厅的同志代政治局传达消息给米高扬:

“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经决定支持苏共中央的《决定》。”

……

中国的支持体现在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当然,并不是社论或者评论员文章,而是全文转发了《苏共中央全会关于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决议》。

在社会主义阵营闹得沸沸扬扬的“六月政变”,终于在7月6日出现了突破口,赫鲁晓夫大大地松了口气。

六月政变之后,苏联内部没有混乱,苏共还是一个整体,那就没太大的事情。现在,中国明确表态支持赫鲁晓夫,那在国际影响方面也没问题了。

六月到七月初,李强和聂荣臻都没在北京,聂帅去了西北,李强则还在上海考察纺织机械的攻关情况。当7月中旬聂帅回到北京,总理和邓副总理让他到中南海一趟。

“我们55、56年就跟苏联同志提过要这些,但一直到现在苏联同志才给,难道说,真的是因为我们前段时间的……表态?”聂荣臻问。

邓副总理:“不能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有很大的关联。但是我现在还是要最后确认一下,科技小组真的认为不需要从苏联引进弹道导弹技术?”

聂荣臻:“这次去西北,是为了扩大弹道导弹试验场观测雷达群组的工程,扩大观测雷达群组,是因为我们的中程导弹今年底就要第一次试射了。总之,弹道导弹这方面,我们已经走上了自研发自提高的道路,不用苏联技术援助了,这样可以为国家省点钱。”

总理:“只是最后确证一下。核武器方面的技术援助和工业援助,现在已经全部落实了,荣臻你可以把这份材料带回去看看。继前两年的科研反应堆之后,苏联再援助我们第二座反应堆,四座重化工厂,一座铀235的气体扩散厂,一座六氟化铀生产厂。此外,苏联还会向我们提供一型原子弹的设计图纸。”

第八十三章,193项重点工程

1957年9月,苏联国家计委主席约瑟夫·库兹明来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也可以说他是来落实工作的。

7月份,先是米高扬来中国,然后是总理前往莫斯科。总理再次确认了中国对新一届苏共中央主席团的支持,赫鲁晓夫则确认了向中国转让核工业体系——包括核武器和核动力船舶——的计划。

四座重化工厂,一座铀235的气体扩散厂,一座六氟化铀生产厂,相关的生产技术资料,这是核工业的基础设施。

核武器方面,苏联转让一座可作为钚生产堆的核反应堆,提供一型原子弹的图纸。核动力船舶方面,中国可获得“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的技术资料。

“列宁”号是苏联最早的核动力船舶,现在才刚刚下水,处于舾装阶段。但图纸是可以提供的,此外中方可在1959年(该船预定服役的日期)派出20名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上“列宁”号实习。

所有的这些计划都要“加塞”进中国的二五计划中。二五计划1957年1月开始执行,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所以加塞的要求还是挺麻烦的,而且要得也急,这就是库兹明来中国的主要原因。

首节 上一节 84/19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