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114节

腊斯克:“这个,我觉得应该由您在六月份的维也纳会晤中,与赫鲁晓夫主席面谈确定。或许在会议上你们就可以达成一个口头的君子协定。”

肯尼迪:“我一定会让赫鲁晓夫让步的。……中国拥有核武器和卫星,已经让五角大楼的越南战略难以为继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稳住中国,不能让中国力量的增长成为越南北方的士气加成器和南方崩塌的导火索。”

……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轨运行两个月 获得重大科学发现》

3月底,国内各报纸都报道了这个消息。

东方红一号的轨道是近地点441公里、远地点2368公里,比美国和苏联的初代人造卫星轨道高得多。和美国、苏联的初代人造卫星一样,东方红一号也担任着宇宙和地球周边观测的功能。它在循环播放国歌,让地面的无线电设备收听到。如果是用非常专业的设备收听国歌,分析国歌从几百上千公里的高度向地面发送的过程,就能发现其中的信号畸变。

有畸变就说明卫星此刻的位置与地面之间,存在着一个电力辐射带——范·艾伦辐射带,它能干扰电磁信号。

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回传的无线电波证实了范·艾伦辐射带的存在,而轨道的远地点更高的东方红一号,在回发无线电的时候发现了另一件事:

范·艾伦辐射带是分层的。

第三十七章,来中国开工厂的南斯拉夫人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热度还未过去,苏联就使出了自己的王炸:

1961年4月12日,“东方”-1号宇宙飞船发射。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继世界首次向太空发射人造卫星之后,苏联在航天领域再次领先一步,把人送上了太空。

加加林乘坐的“东方号”飞船结构其实很简单(简陋),全重4.7吨,返回地球的部分重2.4吨,基本就是一个单人闷罐子。因为太简陋,连装整体减速伞和减速火箭的空间都没有,飞船再入大气层,降到几千米的高度、速度也降低到安全限值之后,加加林打开闷罐子自己跳伞着陆,至于飞船就让他piaji摔地上就行。

不过东方号飞船再简陋,也比美国马上就要发射的水星号飞船上档次。东方号飞船进入了近地轨道绕地球一圈,水星号其实是个亚轨道飞行轨迹。宇航员坐在里面,随火箭飞出冯·卡门线,进入太空,十几分钟之后又掉下去,不过这也算是“进入太空了”

而且水星号还比东方号晚一个月。

中国新的卫星发射项目、载人航天项目有没有?有的,不过不是在1961年。对运力浪费极大的长征-1运载火箭只打算发射一次,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仅此一枚,没有同型再发射第二枚的计划。

不过东方红一号确实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对范·艾伦辐射带形状的补充说明基本上是1961年度的重大地球物理发现,并且,这个发现让苏联航天部门注意到之后,中国与苏联开始相互交换航天和地球物理数据。

1961年航天/弹道导弹的工作主要是以下几个:

真正专门用来发射卫星的长征-2运载火箭,11月底首飞。

东方-4弹道导弹,下半年还要打一次高弹道试射,这是量产前的最后技术确定流程,主要变化是它的弹头重量和尺寸适配现在试爆的那枚原子弹——A01型。

东方-3固体推进剂中程弹道导弹,终于过了最大的技术难关,今年4月起要进入密集试射了。

东3才是钱学森以及二炮想要的中程弹道导弹,液体推进剂的东2实在是不行。

但固体推进剂这可就是全新的领域了,在这方面,苏联也没法提供太多的帮助。当然,液体推进剂的运载火箭、弹道导弹也是在钱学森回国后,国内自己组织自己攒的。

4月15日,东3终于完成了第一次成功的全弹试射。导弹从靶场的发射架射出,拖着一道白烟钻上高空,然后折向西飞行,此时导弹试验场的所有人以及东3项目的派驻人员,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去年东3试射过三枚,有两枚在这个时候导弹爆炸了……

好在这一枚东3确实争气,无论是光学观测还是雷达观测都证明导弹航迹保持稳定,冲出大气层后不久燃料烧尽进入惯性弹道阶段,这时候基本就可以宣布东3第二阶段的试射成功了。

1960年的导弹试射老是爆炸,后来也查到了原因,就是固体推进剂有问题。

回来检查推进剂的主要成分,不应该有问题,这种推进剂在其他的导弹上也用过。

推进剂的配方,已经很保守了,在主燃料之外掺杂的缓燃或者抗压成分是经过考验的。

弹体承压能力,反复计算过也测试过。

所以,最有可能出问题的是药型柱的浇筑工艺。毕竟其他导弹都是小不点,这个东方-3可是直径1米多的大家伙。第三枚试射失败的导弹回收了比较完整的助推段,证明确实就是药型柱的浇筑有缺陷,导致发动机震爆。

解决这个难题的是上海格鲁德化工机械工团,这是一家外国人开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是南斯拉夫人。

南斯拉夫的工业这么强?——有一些小类确实还是挺强的。比如这个化工机械公司,它提供给中国的推进剂浇筑专用设备、技术,是南斯拉夫1955年从美国引进的一个化工厂里包含的,现在又转手给了中国。因为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区别对待的关系,中国和苏联都拿不到这种设备。

“尤拉诺维奇同志,十分感谢您参与到中国的国防工程,并在其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东3二阶段试射成功后,在工业部门的总结/表彰会议上,钱学森、聂荣臻夸赞这家公司的主席伊维卡·尤拉诺维奇,并且给他们公司送了一面锦旗。

尤拉诺维奇从聂帅手里接过锦旗,看着锦旗上写的“格鲁德工团”,笑着摇了摇头说道:

“元帅同志,嗯,我们公司已经改组了,从格鲁德工团变成格鲁德-尤拉诺维奇有限公司了。”

聂帅、钱学森:……

从二·五开始,南斯拉夫人来中国开工厂办公司的越来越多。

斯大林去世之后,苏联就在尝试改善与南斯拉夫的关系。1956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出台,在社会主义其他阵营是引起了混乱,但在南斯拉夫这边倒是让苏南关系更加改善了一步,连带着与中国的关系也改善了。

中国的两个五年计划建设主要援助者是苏联,南斯拉夫没参与,南斯拉夫人是自愿来中国发展、开公司的。

因为中国宣称兼容所有的公司制式,从国有独资企业、集体企业、民营、民营小微企业以及混合股份制企业全都包括在内。当然也就包容了南斯拉夫的工团制度企业。

1950年,南斯拉夫开始提出所谓的“社会主义的工人自我管理”概念,国家对企业的指令管理减少到最低。作为公有制的一种变体,南斯拉夫的每个工厂、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属于全体工人,决策权也属于全体工人——工人委员会每一个人都有一票。

当然,工厂的日常管理事务不可能事事都由工人投票表决,所以实际上是工人委员会选出管理层,然后对管理层进行监督。

工厂运行起来,所获得的的利润出去国家税收提取的部分之外,其余全归工人,由工人委员会保证公平分配。

对标中国的话,南斯拉夫的工团企业接近集体所有制,但比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运转更加复杂一点。

因此,当南斯拉夫与中国改善关系,并且发现中国是个“什么都可以”的国家之后,南斯拉夫的工业贸易代表团在1956年询问能不能把公司开到中国,得到了中方非常肯定的回答。

于是,南斯拉夫公司就纷纷出现在京津、上海、广州了。

不可否认,其中一些来中国搞事业的南斯拉夫人,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是希望把南斯拉夫独创的工团制度在中国发扬光大。但另一个现实的原因则是:

这时候南斯拉夫的失业率有点高……

1958~1960年,南斯拉夫的整体失业率达到了7~10%,其中最低的斯洛文尼亚失业率5%,塞尔维亚失业率7%,而马其顿和科索沃的失业率一直超过20%。

这是南斯拉夫特色的社会主义工团制度的必然结果,企业有那么大的自主权,工人委员会运转起来之后,最终都会导向“能不招人就不招人”,或者少招人。工厂的活都有人干就行了,还招那么多人干什么?瓜分大家的钱呀。

失业率这么高,但是南斯拉夫这个国家吧,高等教育普及率在社会主义阵营里是数一数二的……

因此,南斯拉夫人来中国开工厂办公司,中国是特别欢迎的。一水儿的大学生,理工科素质还特别扎实,多难得呀。这些南斯拉夫人有的是带着资金来的,有些是只有技术,没资金或者资金不够充裕的,中国这边甚至都愿意给他们放贷款提供初始资金。

格鲁德工团/格鲁德-尤拉诺维奇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个自带技术、由中国银行提供资金办起来的公司。因为考虑到南斯拉夫人的工团主义属性,中国银行的资金就单纯地以贷款方式给他们,不在里面占股份了。

尤拉诺维奇是主席,他之前是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的副教授、化工机械专家。公司注册通过之后,他从南斯拉夫带了37人过来,其中11个是技术骨干,26个应届或者大学毕业没几年的青年。

格鲁德公司总共也就这37个人了(严格来说应该叫格鲁德工团),有意思的是,这37人是清一色的克罗地亚人,没有波黑人、没有马其顿人、没有塞尔维亚人。

这个工团公司在中国也没有招募中国工人。——行吧,只要你厂子在中国就行,贡献产值、贡献税收。不雇佣中国工人就意味着这个格鲁德公司平常肯定会大量外包活儿,或者找劳动服务公司做一些不重要的事,因此也对中国的就业有益处。

因为手里掌握着核心技术——美国1955年援助南斯拉夫的化工厂,尤拉诺维奇和他的几个伙伴把这座化工厂的核心设备全部测绘再逆向研究透了,因此格鲁德在中国这边混得风生水起。第一座化工厂的设备他们在中国仿制出来并改进,很快这些成套机械就被化工部预定了,一口气订购了3套。

接着尤拉诺维奇又让他的骨干技术专家莫德里奇返回南斯拉夫,托关系进入第二座美国援建南斯拉夫的工厂,照葫芦画瓢测绘机器、逆向研究……

1949年苏南交恶之后,美国的确对南斯拉夫寄予厚望,经济援助和工业援助根本不算什么,美国甚至向南斯拉夫提供军援以防斯大林打过来呢。

但是,格鲁德公司虽然营业状况好、财务状况好,却仍然产生了内部矛盾,而且矛盾越来越激化。

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委员会代表之间出现紧张关系。

工人委员会认为工资系数不合理,管理人员也认为工资系数不合理。工人委员会认为普通工人的工资系数太低,管理人员认为技术骨干的工资系数太低。

骨干技术专家和普通工人之间关系紧张。

普通工人认为公司应该专注于第一套化工设备的生产升级,37人的公司没必要又去啃另一座化工厂的成套设备,总之就是不赞成扩张。但公司的莫德里奇、多米尼克、科瓦契奇等技术骨干认为必须扩张。

尤拉诺维奇站在技术骨干这一边,然后他就被工人委员会多数票表决通过,退出了日常管理,只让他做技术……

尤拉诺维奇是化工机械专家,可他对公司的运营和发展方向方面的贡献可不小,或者说他主要的贡献是在管理。

公司一边在赚大钱,一边在内斗……忍无可忍的尤拉诺维奇只好使出了大招:卡bug。退出管理层,辞职,然后他单人出来办了尤拉诺维奇有限公司,再把和他站在一边的6个技术骨干和2个管理销售骨干拉过来。骨干到位之后,尤拉诺维奇有限公司升级为格鲁德-尤拉诺维奇有限公司,因为拥有原来格鲁德工团的大部分资源,新公司成功地“李代桃僵”了。

新公司的老板就是尤拉诺维奇,他和其他几个拥有股份的骨干拥有决策权。也就是说骨干是董事,工人——如果原公司的人想来也可以,不过先说好了,在新公司里,我尤拉诺维奇说了算。

来中国“搞事业”的南斯拉夫公司,整体上对中国的经济、工业技术发展是有很大贡献的,不过在1960、1961年,这些南斯拉夫公司内部体制变动、“改旗易帜”的可不在少数。

南斯拉夫人在改革自己公司内部的工团制度,但另一方面,中国的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却在悄悄观察、学习南斯拉夫企业的这种工团制度,找出其中的可取之处。

第三十八章,铁道部引领互联网潮流!

1961年5月1日,陕西省宝鸡市。

随着一列车头没有烟囱的列车缓缓驶出车站,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1913年,民国(北洋)政府计划在平汉铁路以西建造一条南北干线,连接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可派出的考察队在初步勘探之后发现工程过于浩大,北洋政府根本无力动工兴建,只好作罢。

(说孙大炮用10万大洋画了一张连连看的中国地图,这黑得太过分了,其中一部分对国计民生有重大意义的、有施工可行性的线路,孙中山还是让人认真做过工程勘探的)

新中国设计和动工建造的宝成铁路全长668公里,1958年完成铁道线路的铺设工作,但此后用了将近3年的时间装设电网、配套设施,在电气设备安装完成后还要进行调试,正式运营就到了1961年。

宝成铁路从陕西省宝鸡市通往四川省成都市,线路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山区,由宝鸡出发后就需要先后跨越秦岭、巴山和剑门山,地势险要,线路有很多地方坡度很陡。铁路进入秦岭山区后沿清姜河盘旋迂回,在任家湾和杨家湾之间的线路以30‰(每1公里提升30米)的大坡度急速爬升,最大坡度甚至达到了33‰(每1公里提升33米)。

如果用蒸汽机车或内燃机车,那么列车的装载量会非常少,铁路的运力会严重下降,根本值不回建造费用。此时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上电气化线路。

是部分路段电气化还是全线电气化?国家从这条线路勘探设计之初就定下来了:全线电气化。

(史实中的宝成铁路,在1961年只有坡度最大的宝鸡至凤州段是电气化的,电力车头在这段线路加挂到蒸汽列车上,作为爬坡助力,1975年才实现全线电气化)

宝成铁路除了是中国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它还有另一层历史意义:这是第一条出川铁路。虽然路是绕了一些,但随着宝成铁路通车运营,四川终于接入了全国的铁路网络。

算上1961年铁定可以通车运营的线路,1957~1961年的二五期间,铁道部建成通车的铁路线有7000公里,平均每年1400公里。一五和二五加起来,总共修建了1.27万公里铁路,相当于1949年全国铁路通车里程的60%,而1949年旧中国留下的那2万多公里铁路,是用了半个多世纪时间才修建起来的。

——当然,比什么的时候最好不要和民国比。中国现在这3万多公里铁路,无论是按国土面积平摊,还是按人口平摊,都显得微不足道。

在三五、四五期间,铁路还得继续修,而且国家往铁路建设方面的投入会增加,三五期间每年通车的铁路会达到1600~1800公里。

从铁道兵团转型而来的铁道部,正在修筑的10条铁路线路,就是中国目前最大、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工程。

不过,铁道部不只是修铁路造火车头,除此之外还有……还有个足以吓死人的工作,也由铁道部率先完成了。

李强出西直门,沿着西外-高粱桥斜街行车两三公里,直接开进了北方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校园。

“这台计算机,是直接连接到铁道部的中央计算机的?”

李强在北交大的计算机实验室,眼前是一台北电生产的“湛卢”小型机。

在“浑金”之后,北电的计算机换了命名规则。“湛卢”是1960年上市的采用超微晶体管的计算机,虽然还是用的晶体管,但这台计算机的整个系统已经相当完善了:有基本的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概念,有浦西数据生产的50兆硬盘,有键盘,另外还配置了一台天津的14寸显示器。

除了以上配件,计算机实验室的这台“湛卢”还配备了北交大自制的一个设备,像个小旅行箱,上面连接着乱七八糟的缆线。

李强问这台计算机是不是连接到了铁道部的中央计算机,陪同李强考察的实验室主任、副教授柯航申回答道:

“李局长,不是这台计算机连接到铁道部的中央计算机,而是铁道部的计算机连接到我们实验室的中央机房。哦我们的中央机房,所用的主服务器不是眼前的这台“湛卢”,是在后面房间的一台神威。”

嘶……

李强无语。

不过也说得过去,北交大是铁道部的部属大学,这里的机房作为“铁道网”的中央机房,好像也很合理。就是在这里储存全北京的票务数据有点不太安全。

1960年,北交大计算机系开始研究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协议。1960年底,该系自制了带数据交换功能的“网卡”,并且利用铁道部的资源和便利条件,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计算机通信网的铺设。

首节 上一节 114/19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