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108节

这才是艾森豪威尔最担心的。

还是越南的事情。

1960年的越南局势,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战争。

日内瓦和约签订后,美国勇当接盘侠,从法国手里接过了为南越政府提供支撑的职责。过去五年时间,每年军援十几亿美元,并派出几百人的军事顾问团帮助南越训练军队、掌控军官团、建立情报系统,总之就是让南越政府能够撑起来。

但现在证明,光是军事顾问团解决不了问题。

这帮越南人也太废了。有的军事顾问团成员曾在台湾训练国军,用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一个打散重整建立起来的师就可以搞得像模像样,和南朝鲜的机械化步兵师不差上下,或者更强一点。然后调到南越加入美军的军事援助咨询小组(MAAG),训练南越军队的时候却被气得吐血。

南越陆军为了清剿农村的越共,建立了50个“突击连”,每个连标准编制131人,大致就是具备独立特种作战能力的轻机械化步兵连,50个连都是MAAG的教官训练出来的,但在作战的时候却洋相百出。最大的损失发生在1960年7月,一个突击连被游击队包围、145人全灭,其中包括5名MAAG教官。

1960年美军试探着在南越设立了两个军用机场,以此为由向越南增派军人,中国立即予以回应,两个防空导弹营开进了河内,这些导弹营的编制中,中国志愿人员和北越军人各占一半。

中国这是做对等反应:咱们在日内瓦说好了大家都不派兵的,现在是你先违规了。既然你派了飞行员、地勤人员和机场保卫部队偷偷进了南越,那我也派防空导弹部队进驻北越。

五角大楼就不太服气,还想往赌桌加注。

9月份五角大楼鼓捣了一个“调整空军基地守备部队构成”的方案,想把空军的机场保卫部队换成绿贝雷,被艾森豪威尔看穿,否决了。陆军绿贝雷部队到越南肯定不是去保卫机场的,绝对是当做小股特战力量,亲自下场打越共的。

但艾森豪威尔无法一直拦着五角大楼,他的任期只剩不到三个月了。

朝鲜战争已差不多是10年前的事,现在的美军颇有些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意思,这也怪朝鲜战争持续时间太短,打得不够彻底。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军当中一部分人的记忆被“重塑”,觉得当年只是迷迷糊糊地意外输给了中国。之所以打输,还要怪麦克阿瑟这个二傻子,他要背最大的锅。

要是再来一次中美小规模热战,美军一定可以扳回一局的。

一定可以扳回一局!

……

总之情况就是,尽管白宫在极力避免和另一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直接对抗,在五角大楼内部,却颇有一些少壮派军官认为应该在越南放开手脚。他们不怵和中国在越南再打一场局部战争,甚至有点跃跃欲试。既然连中国军队都不怕,那还会怕亲自下场打越共吗?

再说了,不亲自下场恐怕是搞不定了。1960年第二季度,南越军队宣布歼灭了1100名越共,俘虏850人,可只缴获了150支武器。反而是南越军队自己丢失了1000件武器,双方在战场上的交换比恐怕和南越自己宣布的数字大相径庭。

更不用说第三季度刚开始,南越就有一整支突击连外带5名美军教官被全歼,第三季度南越的战绩怕是更惨。

艾森豪威尔先给吴汀琰写了一封正式的信,祝贺南越(越南共和国)成立五周年,表示“美国将继续协助越南进行艰难但充满希望的斗争”。另一方,艾森豪威尔委托白宫幕僚办公室,派出一名秘书再和中国的联络小组面谈。

这次面谈主要是说越南问题,美国想知道中国对越南局势的详细看法。联络小组把中国的态度告诉了白宫秘书:

中国恢复向北越提供武器(包括重型武器)是对等的做法,因为美国从1955年起就在大规模向南越运送武器、武装南越军队了,相比之下中国和苏联都很克制,苏联忍到1958年,中国忍到1959年底,才恢复对北越的军事援助。

中国向北越派出军事人员,同样也是对等行动,还是美国先向南越增兵在先。中国派出的军事人员协助北越部队操纵使用防空导弹,而这些防空导弹部队是用于防护河内,保护在河内的中资公司。苏联也派出了防空导弹部队,部署原则和中国应该也是一样的。

对越南乃至整个中南半岛的未来,中国认为不容乐观,但也存在着一丝和平的希望,那就是美国能够克制自己。只要美国不继续踩踏底线,中方不会率先破坏底线。

白宫秘书问:如果美军的地面部队在南越“卷入”了战斗,中方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白宫秘书的“卷入”这个词让中方联络组长很无语,但中方还是认真地予以回答:

如果美军向南越派出地面作战部队并实质上参战,中方必然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可能采取的行动现在还不能确定,这取决于事情发生时的实际战场态势。但是,假如美军是在主动进攻中发生交战,这是参战的可能性中最恶劣的一种,那么中方可能采取的行动的“上限”是也派出地面部队进入越南。

秘书说,但是美军只在南越的统治范围内作战。

联络组长回道,如果这样,那么中国的地面部队不会进入南越境内作战。实际上,如果美方从西贡撤走两个空军基地的人员,中方也会撤出在河内的军事人员;如果美方不再向南越提供武器,中方也会相应停止对北越的军援。

中国和美国就越南问题进行了相互交底。中国方面列出了几个可能升级越南局势的关键事件:美军地面部队进入南越;美军地面部队在南越境内作战;美军对南越之外的中南半岛地区进行空中打击;美军对南越之外的中南半岛地区实施地面作战。

中方警告,这些线美军每闯过一条,中方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比之下,白宫秘书却没什么能向中方做出保证的事情。因为白宫的秘书和艾森豪威尔总统一样,任期也只剩下不到三个月了。

高层的对话和联络语言间充满刀光剑影,但是在美国民众眼里,好像事情不是这样的。在10月底,各报纸铺天盖地的竞选广告、报道之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

电子计算器的广告。

广告有的占了1/4个版面,有的占了半个版面,都是计算器的大幅照片,这台看上去像是手提箱打字机的东西上面还有个标价:$2499。广告语是:“放在您手边的计算员”

除此之外,还有一行一行很“土味”的文字介绍计算器的功能:四则运算,多至16位有效数字;支持负数运算;支持平方、开方运算;英制-公制一键转换,等等。

最后一行小字是“Made in China”。

第二十八章,肯尼迪赢得大选!

南海,南沙群岛海域。

中国在南沙的第二个落脚点——北子岛基地设施(一期工程)完工。

按天然面积计算,北子岛是南沙群岛的第五大岛,全岛的长度为为800米、宽200多米,呈比较规整的椭圆形,总面积约0.14平方公里。在北子岛南边1.5海里的地方是南子岛,这两个岛以及周围的若干暗礁共同组成了双子群礁,算是南沙群岛的北缘。

1946年国军海军将领林遵率舰队巡航南沙,在北子岛建碑测图,但并未驻军。现在,解放军海防部队要来驻军了。

在1960年就开始把手伸向南沙群岛的好处是,现在还有不少天然岛屿可供瓜分。等到七十年代南沙瓜分狂潮结束后,就只剩下礁盘了,除非用地图编辑器填出人工岛来,否则守岛部队就只能盖个高脚屋,缩在里面当宅男。

况且,就算是露出水面的钢混高脚屋,这个时候建造起来也是很贵的……

在南威岛和北子岛驻守的部队,至少现在是不用大兴土木修高脚屋了。不过驻军的费用仍然不菲,岛上的补给要运输舰从广州运来,别看几十人每个月消耗的食品只有几吨(含包装),但为了每个月把补给送到岛上,海军的运输舰/登陆舰要跑那么一趟,170吨柴油就这么烧掉了,此外还要消耗舰船两千多公里的航行里程寿命。

按照这个算账的方式,我军在驻守南威岛之后再多驻守一个小岛,驻军总成本上涨得并不多。一个岛或两个岛其实都一样,都是要一艘运输舰从广州往南沙群岛跑一趟,也就是在一个岛停留还是在两个岛各停留一下的区别。

北子岛基地建设期间,美军的巡逻机也照例来拍照侦察,每隔几天就会在北子岛头上转一圈。这些照片美军拿回去之后,第七舰队或者白宫也并没有什么反应。

这两个岛的一期工程都只有自防御部队,能把几十人养好、搞好防御,别让不明袭击者一下子就得手,就差不多了。

“中国在南海扎下了两个落脚点,这太好了。我们的干部、游击队在南方,在很多地方已经渗透到了海边甚至是得到了渔港,你们在南海有力量存在,将来如果用海运来给予支援的话,给我们的游击队运送补给援助就更方便了。”

说这句话的时候胡志明一脸的兴奋,语气也完全是惊喜和感谢的语气。

胡志明11月初访问苏联,参加了红场的十月革命43周年庆典,在飞去苏联之前,他先顺访了中国,在中南海紫光阁与总理会谈。

胡志明是1890年生人,比总理和主席年纪都大,今年已经七十岁整。但胡志明是个身体相当不错,而且还特别倔强的老头。十一年前他五十九岁,为了说服中国支援他抗击法军,胡志明步行从河内来到武汉,与当时中南局的领导见面。最终党中央做出决定,派出军事顾问团、向越南运送物资,援越抗法。

现在胡志明对中国占了南沙的两个岛这件事一点不愉快的心情都没有,他想到的是中国或许可以借此开辟海上补给线,这样向游击队根据地运送物资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我们在南沙群岛建立的岛上基地,主要用于为过往的商船提供导航,为渔船提供庇护,当然,将来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从海上运输物资到南方。但如果这两个岛屿充当支援南方革命斗争的海上运输线支点,就可能面临美国海军的武力打击甚至是两栖攻击。必须考虑到这种最坏的情况,因此,在做这些事之前,我们还需要几年时间来加强这些岛屿。”

总理向胡志明解释。

胡志明:“现在与南方的联系还是主要走老挝的山路,很难走。11月份会有500名训练好的地方干部和骨干游击队经老挝渗透到南方,这些干部和军官都是在中国训练过的,武器也都配备齐全了。只是南方前线牺牲也很大。7到10月份,南方的游击队、根据地遭到吴廷琰的大规模围剿,此前派过去的骨干牺牲了三百多。”

总理:“越南劳动党在去年做出了解放全越南的决议,这势必是一条牺牲巨大的道路,在有外国势力介入干涉的背景下,很可能是一场很残酷的长期的斗争。劳动党中央现在对这一决议的信心是否依然没有变化?”

胡志明:“没有变化,我们一致决定,坚持到底,解放全越南。”

总理没有再继续说话,就是点了点头。

从第二个公文包中,中央已经看到了越南战争的前景:

1961年,由于对朝鲜战争中的失败心有不甘,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直接下场,越南战争升级。

(原位面,越南战争本质性的升级是在1962~1963年,美军进入越南的人数超过万人,开始广泛参与南越各地的丛林战斗)

1964年,美军大规模轰炸北越、老挝,战火扩大到包括北越在内的整个中南半岛。战至1969年,美国因巨大的伤亡和战争耗费而难以为继,新上台的尼克松政府启动“越南战争越南化”的策略,逐步从泥潭抽身。1973年,美国全部撤军,越南南北统一的趋势变得不可阻挡。

这场越南战争虽然北方胜利了,但北越和越共游击队付出了110万人死亡、200多万人伤残的代价。南越军队死亡三十一万人,美军死亡7万人。南北越南的平民在战争中非正常死亡三百万人以上,财产损失难以统计。

中国这边,本来从1960年开始中美相互接触,但刚刚建立起来的经贸关系因为于越战升级而暂停,直至70年代初才逐步恢复。在中美关系改善、经贸热度重新升高之后,马上迎来了一波持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直接把中国送入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

现在,中央打算改变这场战争,但能改变到什么程度呢?

如果只能更改战争的一部分结局,中国会改变哪一部分的结局?

……

中国方面在纠结越南战争的剧本要不要改、如何改,美国也同样在纠结。

就在刚刚过去的三天,西贡街头经历了一场混战。

这场战斗并没有北越游击队参加。战斗的一方是越南共和国空军的空降兵上校阮政诗、中校王文东率领的空降兵部队五个营两千多人,这两位政变的领导者是南越内部的“改革派”。另一方是吴廷琰总统的卫队和近卫部队。

南越自己政变了。

狡诈的吴廷琰假意服软,从独立宫里用大喇叭告诉外面包围自己的空降兵,说愿意答应他们的条件,承诺进行改革,增加政府透明度,推进政治民主化。但在私底下,吴廷琰频繁用无线电联系西贡市外的部队,调集忠于他的部队进西贡“平叛”。

两天之后,忠于吴廷琰的两个步兵师抵达独立宫,与空降兵交战并迫使他们撤退,政变失败了。阮政诗、王文东逃往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给予他们政治庇护待遇。

空降兵政变事件让美国也忍无可忍了。这就是美国全力支援了六年的吴廷琰政府?这就是国会议员口中的“施行民主与自由”的越南共和国?这就是美国媒体渲染吹嘘的社会繁荣文化开放的美国小弟?这就是所谓的必须巩固和加强的自由世界在亚洲的边界?

政变平息后,美国驻南越大使德布罗马上会见了吴廷琰总统,直言告诉吴廷琰,美国对现在南越的状况非常担心,对南越政府和军队的指挥机构非常不放心,这样的国家机器简直是摇摇欲坠、毫无战斗力,随时有可能覆灭。德布罗要求吴廷琰采取一系列行动来“扩大和增加他的民众支持”。

吴廷琰还是如以前那样,拍胸脯表决心,但却没向德布罗出示任何具有可操作性的整改措施。

这种敷衍的态度,德布罗当然看出来了。

在会谈结束后,德布罗大使发电向国务院报告,说吴廷琰现在处于农村地区的越共叛乱,以及城市市民民众对其政府专制性质的厌恶感的包围之中,吴廷琰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现在是否决定进行改革,以满足他的人民的政治诉求,以及军队中可能存在的合理不满。如果吴廷琰不改革他的政府,“美国很可能被迫承担确定和支持替代领导人的艰巨任务。”

德布罗汇报的情况,国务院和白宫表示“知道了”。但也仅仅是知道了。

美国做出的调整是,首先,让南越陆军从15万人扩充到17万人。南越并不是没有人口,而是没钱没武器。只要美国增加援助金额,增加武器输送力度,南越就能扩军。

那么在1960年,在南越活跃的越共游击队有多少人呢?15000人。15万人都对付不了1.5万越共,扩军两万人就能对付得了吗?

但现在还能怎么办?只能继续死马当活马医。

美国还紧急加强了南越的空军,向南越提供最新的AD-6“天袭者”攻击机替换螺旋桨的F8战斗机,用H-34“乔克托”直升机替换掉南越原本装备的老旧的H-19“契克索”。

H-19“契克索”很老旧吗?别开玩笑了,中国刚刚仿制成功的直-5也是活塞引擎,就这中国在1960年还没能做到全国产呢,直-5上面还有35%的进口零件。

美国做的操作不仅限于南越。1960年底,美国在老挝也动手了。当然不是直接入侵或者轰炸老挝,而是用政治手段。

1960年8月,老挝孔乐上尉发动政变,老挝右翼人物、亲美派代表、老挝王国国防部长富米被免职。时隔不到三个月,在CIA的支持下,富米卷土重来发动饭政变,重新建立了对老挝国王以及政府的控制权。现在老挝的中枢等于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度的军政府,或许有点像日本某个时期的幕府。

但是,老挝中枢回到了亲美的路子,不等于老挝全国都亲美。出了万象城外,大部分农村地区是老共和越南劳动党的地盘。

就在中南半岛一片乱糟糟的闹腾中,11月8日,美国大选得出了结果:民主党参议员约翰·肯尼迪以极微弱优势击败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成为下一任总统。

第二十九章,激流·中国

1960年11月,中美配额贸易的第一条满载小麦的轮船从旧金山开出,目的地是上海。

船上的货仓装载着1.7万吨小麦,可见这在1960年算不上什么大型散货船,只是首发趟路。之后中美粮食贸易会用3万吨而不是1.7万吨散货船装运,在今后一年,每隔三天就会有一艘满载小麦或玉米的轮船从美国西海岸开出,前往天津、上海或广州卸货。

中美粮食贸易航线,货船单程约需一个月,这就是说,1961年在任何时刻,太平洋上都将能在不同的位置找到10艘粮食货船,它们在各自开往中国,同时还有10艘船在返回美国途中。

这仅仅是三百多万吨粮食的贸易而已。只相当于中国每年粮食产量的1.7%而已。

“中国人要5天才能卸完货吗?我这艘船上只装了1.7万吨小麦!”

首艘小麦船的船长布拉德·克鲁尼把船开进黄浦江靠上码头,就得到了这么一个可能不算是好消息的消息。

1.7万吨小麦在美国或欧洲的港口,大概48~72小时就能完成卸货,中国人卸货的时间长了一倍。怪不得出发之前他们的大老板说这次的上海货运之行,你们要做好在上海下船歇息几天的准备,航运公司连上岸花的小额人民币都给船员们兑换好了。

当卸货作业开始后,克鲁尼知道为什么上海港卸货要花五天了。

在美国的港口,卸载小麦就是一个大管头伸进货仓,压差把小麦“吸”起来,通过管道吸下船,在码头的管道里横向运动100多米,到专用的谷物中转存储仓前,然后提升机械再把这些小麦扬上去,抛入谷仓,完事。而现在中国的港口,小麦吸下船一样是用的负压管道,但是,吸下去之后就没有传送带/传送管道了,而是沿着码头的小铁轨开来一列敞顶的火车,挨个儿等着装载小麦。

据说中国的粮食仓储库在很远的郊区,不在黄浦江码头,所以才这么麻烦。

首节 上一节 108/19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