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第209节

郑家十几号人左右互视了一眼,见郑芝龙拜倒接旨,这才慢慢悠悠的拜倒。

见郑芝龙很配合,曹安轻呼了一口气道:

“蒙天眷佑,福建总兵郑芝龙,多年以来为国剪除夷寇、剿平诸盗。

为大明牢牢守护万里海域,功勋赫赫,现嘉封为东番伯,其麾下将领均为副将参将。

如今大明各地均遭受天灾,各地百姓饿殍遍野,希望郑卿能继续为国出力。

通过海运从南洋各国购买粮食救济内地百姓,购粮银子不用担心,粮食运到既结账!”

“臣,郑芝龙领旨谢恩!”

郑芝龙了解大明的情况,知道此时接到圣旨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但听到仅为朝廷从海外运送粮食时,顿时大喜,这件事对其他人来说极其艰难,但对于郑家来说最简单不过。

此时海外粮食价格很低,一石粮食从不超过一两银子,和大明灾区上十两银子一石粮食相比,简直太便宜了。

郑芝龙并不是一个野心家,他从未想独立做皇帝,能在福建做个土皇帝就已经是他最大心愿,不然他绝对不会投降建奴。

大明此时还是最具权威的正统,虽然内有流寇肆虐,外有建奴蚕食领土,但丝毫看不出有任何灭亡的迹象。

正统王朝一个世袭罔替的伯爵绝对值钱,特别对于一个称霸海上的枭雄来说更具价值。

只是这次加封的并非大明皇帝而是监国的皇太子,让郑芝龙一时陷入两难境地。

郑芝龙拜了数拜,这才爬起来,小心翼翼的接过黄绸缎子。

他仔细的看了看,漫不经心的问道:

“这只皇太子的令旨,管用吗?皇太子好像没有嘉封爵位的权利吧?”

曹安笑道:

“太子殿下奉旨于监国,大明一应事宜,皆可自传。

哦,对了,在郑家救济粮食到达塘沽港后,正式册封的文书会立即到达此厅。”

郑芝龙的胞弟郑芝凤凑上来大笑道:

“大兄,你封伯了,我郑家竟然是大明勋贵了,哈哈哈可喜可贺啊!”

“恭喜大兄!”

“恭喜大兄,朝廷终于想到我郑家了!”

郑芝豹等人也一起拱手恭贺。

在众人一声声恭贺中,郑芝龙迅速迷失了:

“哈哈,想不到我郑芝龙真的封伯了!”

片刻后,他又畅然笑道:

“太子殿下如此恩典,郑某惶恐不安,这样吧,朝廷既然加封我为伯爵,又加封一众将士为副将参将等,郑家肯定也要做出回报。

即日起郑家将从南洋各国购买三百万石粮食赈济大明灾区百姓。

这三百万石粮食费用全部由郑家出,不要朝廷一两银子,希望朝廷正式册封文书尽快送到郑家,公公以为如何?”

“老天呀!皇太子实在英明,三百万石粮食在大明此时价值千万两白银……”

郑芝龙一番话,差点把曹安雷倒,皇太子在他临行前曾交代:

“郑家富可敌国,你尽管开口,三百万石粮食不成问题,如果郑家要银子,二两银子一石可以买!”

当时朱慈烺说此话时,曹安是不相信的,可他只能按皇太子的命令前往泉州。

没有想到郑芝龙张嘴就是三百万石粮食,并且还免费,他怎么能不感到震惊。

曹安哪里知道,郑家通过走私和收取过路费,年收入白银千万两之多。

而从南洋购买粮食三百万石,只需两百多万两银子,郑芝龙当然舍得。

从这点来看,郑芝龙确实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真的搞不懂崇祯为何不向郑芝龙求助,一百万两银子,郑家绝对会给。

被郑芝龙打懵逼的小太监曹安半天才反应过来后。

想到三百万石都如此轻松拿出来,何不再加两百万石。

如果郑芝龙不答应就当他没有说,于是对郑芝龙躬身施大礼,甚至眼角还有泪珠滚落:

“郑家真乃大明忠臣,将来更上一层楼,加封侯爵并非不可能。

只是三百万石粮食对大明万万灾民来说远远不够,伯爷五百万石如何?

如果郑家银子不够,皇太子殿下想办法给您补上……”

曹安这番话顿时让大厅安静下来,这尼玛不是敲诈吗?

郑芝豹当时就想上去给这个小太监两个嘴巴,可大哥不表态,他不敢妄动。

郑家诸人也纷纷面露愠色,大明君臣历来都是守着生钱的聚宝盆大哭没钱。

却不知道海上贸易所获其利,丝毫不比地上长出的粮食岁入少。

郑家通过海贸和收取保护费,虽能年入千万两白银。

但郑芝龙大多都分给了部将和族人,进行利益分配。

现在那太子不知从哪听到的消息,竟然想拿郑家开刀,张口五百万石粮食。

五百万石粮食,如今在大明价值多少银子?绝对千万两之巨!

厅内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郑彩等几个掌权的郑家子弟纷纷怒骂曹安。

郑芝豹最后终于忍不住拔出了剑,想要将其斩于厅内。

“放肆!”

郑芝龙见势不妙,急忙疾言厉色呵斥郑芝豹:

“怎么对太子特使说话呢?你拔剑想做什么?看把你给能的!滚出去!”

“大兄……”

郑芝豹没敢顶嘴,当下瞪了一眼曹安,一低头溜出厅外。

郑芝龙面带笑意的对曹安歉然道:

“都是些粗人,说话嘴巴没遮没拦的,还请特使不要见怪!”

曹安刚才差点被郑芝豹吓坏,此时小心脏还在嘭嘭乱跳,一帮海盗什么做不出来。

见郑芝龙一切如常,他才放心,急忙呵呵笑道:

“东番伯严重了,都是军中直率汉子,如果这也要怪罪,岂非是在说咱家小肚鸡肠了!”

曹安话音未落,郑芝龙突然一拍帅案道:

“好,那就五百万石,不过殿下要拿一百万两银子,犒赏到处收购粮食和运送粮食到大明内陆的兄弟们,这个没有商量余地!”

第300章 逼宫

小太监曹安没有想到自己随口一句,郑芝龙竟然答应了。

两百万石粮食绝对不是小数目,这下有多少大明百姓免于被饿死。

曹安急忙起对郑芝龙深深鞠躬致谢:

“伯爷果然一心为民,咱家代表皇太子殿下向郑家表示感谢,一百万两银子不是问题,相信小爷肯定会答应。”

曹安说到这里,停顿一下,随后又从衣袖里拿出一道圣旨:

“伯爷,咱家这里还有一道圣旨,请郑家大公子郑森接旨!”

“还有圣旨?”

曹安这个骚操作让郑芝龙等人都是一愣,他们不明白有圣旨刚才为何不一起宣读。

其实这个也不能怪曹安,因为都是朱慈烺一手安排的。

一旦郑家不接受第一道令旨,那么第二道圣旨就没有必要在宣读,等着以后开战吧!

可此时年仅十三岁的郑森,正在江南跟着钱谦益学习,其人并不在福建。

郑芝龙大字不识一个,为了培养出一个读书人也是发费大量财力,才让郑森投入到钱谦益门下。

可是未来这二人先后投降建奴,而郑森却毅然扛起抗击建奴的大旗,不得不说这事很讽刺。

钱谦益教的不错,让郑森小小年纪便懂什么是民族大义和家国情仇,而他自己却做不到,甚至还闹出水太凉这个流传后世的丑闻。

郑芝龙对曹安拱手说道:

“吾儿郑森不在泉州,臣暂替郑森接旨!”

曹安点点头,缓缓打开圣旨:

“圣旨……”

郑芝龙急忙率领郑家大小跪倒接旨:

“臣郑芝龙,接旨!”

无论什么时候,对郑芝龙等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来说,皇太子的令旨都无法和圣旨相比,圣旨才是大明王朝最具权威的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东番伯率领舰队屡屡击溃侵犯大明海域的红夷鬼,为大明东南沿海百姓财产和华夏领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特赐东番伯世子郑森国姓,名曰朱成功,加封其为锦衣卫佥事,领旨即日起赴京师上任,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郑家在场的几十口再次被震惊到目瞪口呆。

郑芝龙刚被加封东番伯,现在长子郑森竟然又被皇帝赐国姓,并加封锦衣卫佥事,这是何等的荣幸。

经常看历史剧的朋友一定会发现一个细节,皇帝经常给有功的大臣赐姓。

而这其中最典型的则是唐朝和明朝。

什么情况下皇帝会给大臣赐姓,被赐姓的大臣又能得到哪些好处呢!

在古代,姓氏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根本,他们有时甚至将姓氏看的比姓名都重。

但是在古代有一个雷打不动的真理,即皇权最大。

对于普通百姓乃至世家大族来说,皇权之大,甚至大于天。

一般情况下,皇帝赐姓分为两种,赐国姓和赐外姓。

首节 上一节 209/4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重生僵尸,我参军修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