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361节

  不过既然是皇上提出来的,罗芳伯也笑了笑说道:“皇上,臣手头的钱也不宽裕,就投个...十万快吧。”

  “投资多少都没关系。”

  朱皇帝笑道。

  “这东北开发的事,内阁方面只需要管地方上设立府县的事情就好了,而且前期也不需要这么多的官员,容易坏事。”

  听到这话,罗芳伯不由得眉头一皱。

  你说你好大一个皇帝,怎么能说官员容易坏事这话呢.....

  “这东北的移民、开发的事,朕打算成立一个东北开发总公司,移民东北的费用就由这个公司来出,朝廷则授予其在东北修铁路、港口、矿产和林业资源开发的专营权作为交换吧。”

  在东北修铁路开港口开矿伐木?

  这能赚到钱?

  罗芳伯心里盘算开了,如果大明朝廷不怎么需要出钱的话,那这事确实是有得商量。

  “皇上,这个东北开发总公司的本金预备投多少?”

  “朕个人投一千万,朝廷投个五百万,再公开招募股本一千五百万,凑个三千万的本金,大明朝廷有专营权折算股本,可以占大股,就占个四成,朕个人也占个四成,其余两成放给民间的资本,让广东和两江的商人也来参一脚。”

  三千万的本金,足以撬动一个亿的投资了。

  七千万投资铁路、港口、矿山、林场。

  出三千万来移民,可以安置一百万户,以平均一户五人计算,这就是五百万人了。

  再加上原来的军户屯民,以及部分自行出关谋生的民众。

  在五年之内。

  东北就能有个七八百万的总人口了。

  这个人口数要比整个沙俄的西部利亚区域的总人口数多出好几倍!

  到时候,沙俄要考虑的就不是觊觎海参崴,而是有了这七八百万人口作为支撑的大明帝国,将会以东北为跳板逐步蚕食掉沙俄的远东领土了....

  当然了。

  这东北人口增加。

  不仅仅是在政治和军事上有重大意义。

  在经济上也是如此。

  有了足够的人,东北才能得到良好的开发。

  而有了铁路、港口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

  百姓自行移居东北的意愿也会加强,移民的成本也会大大的降低。

  这样一来。

  不怎么需要朝廷投资,东北的经济发展就能自己循环加速起来了。

  “撬动民间资金....”罗芳伯闻言,心里也在权衡利弊。

  “那东北的土地归谁所有,总不能给这东北开发总公司吧?”

  “土地归国有,可以长租给农户。”朱道桦说道。

  “租金怎么算?”罗芳伯看重的还是土地的直接收益。

  在他看来。

  种地交租,天经地义。

  “老丈人啊,你怎么老是惦记那几斗租子啊!”朱道桦连连摇头,“这东北苦寒,要吸引内地百姓移民,得有优惠政策。”

  “什么优惠?”

  “五十年免租!”

  朱道桦伸出五根手指。

  其实他想的是永久免租的,但是这东北的土地未来肯定是要“资本主义化”,放到市场上流通的。

  这毕竟是大明朝廷最大的一笔重资本。

  五十年免租,基本相当于一代人种地不用交租金了。

  “五十年!”罗芳伯瞪着眼睛。

  “那朝廷不是亏本了吗!”

  “亏本?怎么会亏本呢!”朱道桦被罗芳伯的思维弄得哭笑不得。

  罗芳伯还是在南洋闯荡过的士大夫呢。

  要是湖南那帮人来,就以湖南人那一股蛮劲,估计当场就要和朱皇帝顶起来了...

  这种地收租的经济模式,太过于根深蒂固了。

第261章 沙俄的太子

  “东北这地方,只要有人,有足够多的人,就不可能亏本的!”

  朱道桦摇着头说道。

  “东北现在为什么是苦寒之地?还不是因为没人,人才是东北开发的根本,只要有了人,朝廷还用担心从东北收不到钱?你会担心在两江或者广东收不上钱吗?”

  罗芳伯楞了一下:“东北能和两江、广东比?”

  “如何不能比?这东北矿藏如此丰富,正是办工业的好地方啊!除了矿藏之外,东北的地多肥啊,都是黑黝黝黑土地,这放在全世界都是一等一的好地,东北有的是矿,有的是土地,有的是木材,但是为什么却成了苦寒之地呢?”

  “因为没有人啊!人就是市场,没有市场,没有需求,这些资源就得不到开发,可不就是天寒地冻的苦寒之地么。而要把东北开发出来,要让东北的矿,东北的土地,东北的木材变成钱,就得修铁路,就得修港口,只要铁路和港口在手里,东北开发总公司还需要惦记那三瓜两枣的地租?”

  罗芳伯闻言点了点头。

  确实是如此,只要控制了铁路和港口。

  就相当于控制了东北的粮食、木材、矿产外运的通道。

  而且这还是垄断的生意。

  低收高卖。

  是个人都会啊。

  东北这里面地广人稀。

  就算不算木材和各种矿藏。

  单纯是种米。

  现在在两江和广东的米价在2元一石左右,中原更贵一些。

  而东北这里人口这么少,地盘这么大,米价收购价一石都有赚。

  贩运到南方,那就是一倍毛利了。

  一百万户农户在东北种地。

  每年起码有上亿石的米。

  一百万农户自己吃最多也就两三千万石,剩下超过七千万石都得拿出来贩卖。

  七千万石,一元收购,两元售出。

  一进一出就是七千万的毛利,扣除各种成本,再打个折扣。

  一年纯利一千万是很保守的估计了。

  这还仅仅是卖米这一项。

  木材、矿石、铁路港口的收益还没计算呢。

  想到这里,罗芳伯佩服得五体投地:“皇上一言,让臣茅塞顿开啊,这东北开发总公司果然是有赚头的,这样的话...臣倒是想要多投一点了。”

  他顿了顿,随后问道:“皇上,您是不是要在东北圈点土地当皇庄园啊?”

  朱道桦哭笑不得。

  这些地主老财。

  一个两个的怎么就这么看重这些种地的土地呢?

  种地能赚几个子啊。

  罗芳伯撺掇皇帝女婿去圈地,才不是担心皇帝女婿手头上的庄子太少进项少。

  而是等着皇帝女婿去东北圈地了,他们这些当臣子的才好紧跟核心一起去圈才是。

  朱道桦摇头道:“朕要那么多耕地做什么,当地主可不是朕的专长,老丈人,你要是听我的就不要去乡下买田了,趁现在广州、上海、武昌、成都、中都、北都、天津这些城市的地价低,多去买点铺子和挨着城市周边的田地,这些才是可以传家的金饭碗。尤其是上海,朕敢保证,上海的地价在十年内肯定有十倍以上的增长!”

  这些可都是大明朝的中心大城。

  未来肯定是房地产无比红火的地盘。

  房地产最重要的是什么?

  地段,地段,还是他么的地段!

  去东北的深山老林投资房地产?

  这不是有钱没地方花么。

  朱皇帝这么精明的人,怎么可能能去干这蠢事儿。

  要买。

  也要买上海的地啊。

  朱皇帝就在上海县买了不少的地。

  而且现在上海即将要圈起来建商市。

  和天津一起作为南北两个直辖市之一。

  在长江口的上海,未来肯定是大明第一大商业市了。

  罗芳伯闻言赶紧记了下来,跟着朱皇帝能发财,这是大明朝权贵们的共识了。

  就在两人说着的时候。

首节 上一节 361/6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从红楼开始的大黄庭

下一篇:隋唐:订婚李秀宁,开局大雪龙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