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他,改变了大唐

他,改变了大唐 第96节

李毅这边没说话呢,身后的剑圣裴良俊倒是笼着手呵呵直笑着连着说了三声好,边上的几个老农听到了都用怪异的眼神看向了裴良俊,李毅赶紧干咳一声,提醒裴良俊一下,然后朝着面前走过来的三个人迎了上去。

“小女子见过郎君。”

那边以公孙大娘为首,仲婶和公孙二娘一起对着李毅行了一礼,说话的自然是公孙大娘了。

“不要太客气了,公孙大家,这位莫不是就是公孙大家传说中的妹妹,公孙二娘?”李毅笑着还礼,随后装出一副惊讶的样子说道。

“二娘见过郎君,之前和郎君之间多有误会,莽撞之处,还请郎君见谅。”看着李毅那副明显是装出来的样子,公孙二娘心里面已经开始咬牙切齿起来了,但是面子上却还是笑着说道。

“无妨无妨,早先就听闻二娘乃是江湖女侠般的性子,在兴元府时,小子眼神拙劣,没认出二娘,反倒是将二娘误以为是大娘,不敬羞愧的是我才对。”李毅那边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公孙二娘一听李毅竟然提起兴元府的事情,就想到李毅要他轻纱罗衣跳舞的事情了,那牙齿咬的就胳肢胳肢响了。

公孙大娘一瞧见这一幕,赶紧说道:

“我们莫要在这里站着说话了,还是快些请叔伯们进去用膳吧。”

李毅自然是不会耽误老农们吃饭的,现在时间也依然接近中午,大唐百姓一般也就一天两顿,早上一顿傍晚一顿,公孙大娘她们送来的算是中午加餐了,这些老农们自然不知道这是公孙大娘自发的行为,还都以为是李毅安排给他们的福利呢,一个个喜滋滋的就接过食盒到竹屋边上坐着吃起饭来了。

李毅也不说破,等公孙大娘他们把食盒一个个的都分下去之后,这才走到公孙大娘身边,说道:

“这几天辛苦公孙大家了,倒是我疏忽了,忘记安排他们食餐的问题了。”

其实这也怪不到李毅头上,毕竟他是付了钱的,而且这些老农家里比较近,何掌柜也是说了,他们自家婆娘会来送东西吃的,李毅也就没在意了,倒是忘记给他们加餐了。

“郎君并不曾亏待这些农户,又拿来的疏忽之过呢,送膳也只是小女子顺道而为,主要是来看看郎君有没有把我的田亩给耕坏了。”

公孙大娘这么说着,才说完就自己先笑起来了,抬起一只手掩着自己的嘴。

李毅也是难得看见公孙大娘开玩笑,这边也畅快的笑了起来了,公孙大娘自然不可能是来看田亩有没有耕坏的,来给老农送膳,一方面是好气李毅在这里种什么,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帮到李毅一点就帮一点,给这些农户加餐,他们干活也能更卖力一点。

在公孙大娘的眼里,李毅虽然看上去有点玩世不恭,和长安纨绔们整天厮混在一起,还曾经干出聚众砸国公府的荒唐事,但是那是为了救出武媚娘,乃是有情有义之举,后来窦师仁视人命如草芥,李毅也是设计怒杀了窦师仁,这些都是公孙大娘看在眼里的,李毅之后又在兴元府抗洪救灾,她的妹妹公孙二娘天天唠叨那时候的事情,虽然都是在说李毅的坏话,但是也说到了李毅整天巡视堤坝的事情,就是现在还没事念到两句“假惺惺”“肯定做样子的”之类的话,整日里提周王李毅提个四五次那是少的。

在之后油印印刷,稻草造纸,整理《三字经》,听说就连最近出现的曲辕犁,都是周王殿下弄出来的,公孙大娘是极为钦佩李毅的为国为民之心,在心里李毅的形象已经瞬间高大起来了。

当然了,要说喜欢,那就有点夸张了,顶多算是钦佩,李毅也没觉得自己有多么大的魅力,能让人随随便便就喜欢自己,对于公孙大娘,也压根就没往那方面去想。

公孙大娘和李毅两人内心都没有什么奇怪的越界想法,都只是当着朋友在相处着而已,这时候聊起天来,自然是随性自然,两人有说有笑的,倒是把边上人看着啧啧不已。

“看看,看看,俺说什么来着,这郎君和公孙大娘郎才女貌,天作的一对地做的一双,好事估计快了。”

那边何叔啧啧的说着。

其他几个老农也是点头称是,只不过何叔那边刚说完,准备下筷子吃饭呢,饭盒一下子就被边上公孙二娘抢走了。

“不给吃了!”

公孙二娘不知怎么得气呼呼的说了一声,随后把饭盒放在了木屋边上的过道上,又气急的跺了跺脚,自个到边上去了。

边上几个老农都懵了,何叔也懵了,探出身子把自己饭盒给拿回来之后,挠了挠头。

我说错啥了啊?

第二百六十六章 东亚飞蝗

“郎君,你种的这些种子,是什么作物?小女子孤陋寡闻,竟然从未见过呢。”

公孙大娘和李毅聊着天,随后聊到了田地里发芽的那些玉米,就如此问道。

“不瞒公孙大家,这些叫做玉米,乃是一种新的作物,我还在试种,最后到底能不能收获,具体怎么吃,都还要等时间看结果才能说话,对了,这些呢,还望公孙大家帮忙对外保密。”

李毅笑呵呵的说道。

李毅并未说得太多,是怕把公孙大娘给吓着,毕竟玉米这种作物,从发芽到成熟,快的八十天,慢的也就一百二三十天,寻常一般一百天就能收获,在关中这片土地,天气暖和,一年种两次没问题,放到南边去种的话,一年两次三次收获肯定可以,努把劲,辛苦点,一年四收都有可能的。

很多时候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特别是对于这种夸张产量的农作物,李毅自己和公孙大娘就算朋友关系再铁,估摸着自己说出来公孙大娘也不会相信的,还徒增麻烦,倒不如说的笼统一点就是。

“小女子定当守口如瓶。”

那边公孙大娘点了点头,如此说道。

两人又聊了一阵,李毅就自己去田亩间看看长势如何了,实际上他也啥都看不懂的,他又没种过田,但是这年头表率作用还是要做的对吧,不然你人来了,问了两句话就走了,自己都表现的对这些田亩不太重视,又怎么能让手下人重视呢?在皇宫里种土豆的时候,李毅就是看着一副宝贝的模样,其他的宫女太监们,才会那么小心翼翼的对待李毅的土豆的,现在在外面种玉米,也是一样的道理。

李毅这边下了地,在田埂之间走了一圈,正打算做完样子就回去长安城呢,却眼尖的瞧见了田埂里有一些小虫在那里跳动着,李毅瞅了一眼颇为熟悉,伸手抓了一只,仔细一看,是蚂蚱,不过现在还是幼虫,并不是成虫。

蚂蚱这东西小时候都玩过,到了除了冬天,春天,夏天,秋天,草丛里都能抓到,不过大多数都是一种头比较尖的蚂蚱,叫做中华蚱蜢,也叫中华角剑蝗,这东西比较悲剧,没办法长距离飞行,跳的也不远,大部分都会成为小男孩的玩物,被各种蹂躏。顺带一提,这也是一种蝗虫,只不过中华角剑蝗因为飞得不远,跳得不远,没能力聚集形成蝗灾就是了。

不过李毅手上的不是头尖尖的中华角剑蝗,而是扁扁的,身体有点发灰的蚂蚱,这东西在李毅那个时代,学名叫做——东亚飞蝗。

这就是中国蝗灾的主力军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史料记载的重大蝗灾就有八百多次,什么概念?平均下来大概每六年就有一次值得史料记载的大蝗灾了。

史料里可不会随便记载蝗灾的,蝗灾这东西,中国古代其实年年都有,关键看危害大不大,如果只是小面积小范围的,赈灾救济下也就过去了,史料记载的那都是大范围大面积的,直接给庄稼吃没了,造成大范围的饥荒死人的蝗灾,每六年就要来一次,就算是在现代的中国,也是谈蝗色变,林业部门每年都在蝗灾重点区域如临大敌,各种防治,就这样子还经常会有某些地方出现蝗灾的新闻,防不胜防。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界里,蝗灾都只能做到控制和尽量预防,却也无法做到杀灭,更不要说在技术有限,没有杀虫药的古代了。

李毅看到手上的蝗虫幼虫也是头皮有点发麻,也顾不上脏,把手上的幼虫顺手就捏死了,然后就开始在田野之间仔细查找起来了,好在找了一圈,发现这种蝗虫幼虫的数量其实并不是很多,这才放心下来了。

那边何叔和其他几个老农还有公孙姐妹两个,看到李毅蹲着身子在田地里翻着泥土翻来找去的就有点奇怪了,何叔他们不好意思过来问,男孩子喜欢玩泥巴没什么奇怪的,就算是贵为皇子,玩泥巴也是人家的自由对吧?

公孙二娘就不管那么多,走过来打算嘲笑一下李毅乳臭未干,还玩泥巴了,走近了还没说话呢,却见着李毅手上逮着几个死虫子,都是被他捏死的,他在田里还在翻找着其他的虫子呢。

“你在干什么呢?捏虫子玩?”

公孙二娘有点奇怪,皱着眉头如此问道。

“这叫蝗虫,等夏天多起来了,成规模就成了蝗灾了,秋天还能给你来一波,种啥吃啥,田里的东西都给你吃的干干净净的信不信?”

李毅抬起头,冲着公孙二娘翻了翻白眼,说道:

“我在看看这片田里幼虫数量多不多,要是多的话,就有可能形成蝗灾了,我就要回去告诉父皇。”

“那你看了多还是不多?会蝗灾吗?”公孙二娘当然清楚蝗灾是什么,大唐年间最严重的灾难不是洪涝干旱,就是蝗灾。其实不仅仅是大唐,整个华夏文明历史中,都有这种大害虫的存在。

东亚飞蝗分布广泛,北起河北、山西、陕西,南至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东达沿海各省,西至四川、甘肃南部,几乎囊括中原王朝全部的地段了。

“这片田里不是很多,但是其他地方就说不好了,去年是暖冬,我估摸着应该不会少……”

李毅皱着眉头,显得有些忧心忡忡的,他所有的玉米种子都种在这片田里了,要是今年来个大蝗灾什么的,不仅百姓要遭殃,就连他的玉米也要遭殃,倒是给吃的干干净净的,别说实验种玉米了,能不能留下玉米种子都是两说了。

公孙二娘见着李毅一脸忧心忡忡的模样,欲言又止,原本想说的话也都没说出来了,而那边李毅已经走到何叔他们那边去了。

“何叔,这田地里我发现了有些蝗虫的幼虫,数量不是很多,你们再其他地方有发现吗?或者说,这附近哪里有些草木不是很茂盛的地方,带我去看看。”

李毅如此说道。

“郎君手里捏的,莫不是蝗虫?”

何叔瞧见李毅手里内的小虫子,当时就有些惊讶的问道。

“正是。”

李毅刚说完,边上就有个老农赶紧说道:

“这样不行,郎君赶紧去我们村里给蝗神烧柱香吧,不然蝗神知道了,要降灾的!”

第二百六十七章 吃货不能拯救大唐

李毅一听蝗神都出来了,不置可否的撇了撇嘴,这年头人们拿蝗虫没办法,也不知道蝗虫是怎么形成的,只知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这样子的说法,但是对于蝗灾为什么出现,怎么预防等等都是一无所知的啊。这才有了蝗神的说法,又有“蝗鱼虾互化”之说,如:宋代陆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的《记纂渊海》:“有蝗化为鱼虾”。李昉《太平御览》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李苏《见物》记载:“旱涸则鱼、虾子化蝗,故多鱼兆丰年。”等等。

“叔伯,蝗神说法小子不好评论,子不语怪力鬼神,但是往年蝗灾也不少,我常听闻蝗虫过境,庄稼被破坏殆尽,农田颗粒无收,人们吃树皮,挖草根,乃至于易子而食的都有,饿殍遍地,难道到这种程度,你们也信蝗神,不捉这虫子吃?”

李毅到没有因为何叔这些老农的封建迷信而发火生气,因为跟人发火生气,是最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往往会起到反效果,鲁迅说过:智者应循循善诱,只有蠢货才会大吼大叫。大概。

“哎,哪能不吃啊,贞观二年,关中大旱,蝗虫四起……”

何叔叹了一口气,就絮絮叨叨的说了起来了。

说的是贞观二年,历史上有名的关中蝗灾,说他有名倒不是说饿死了多少人,而是因为历史上记载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李世民吃蝗虫这件事情。

说是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李二进入园子看粮食的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蝗虫诅咒道:“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意思是说: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自己一人身上,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

周围的人自然是赶紧劝说李世民不要吃啊,说吃了会生病啊之类的,李二演技高超,当场就说了:“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说完就把蝗虫吞了。史官也是个马屁精,关于这件事一句话点评:“自是蝗不复成灾。”

啥意思?就是说李二吃了蝗虫后,从此蝗虫不再成灾,想想都是放屁啊。

其实不仅李二吃蝗虫,百姓们也吃的,不过他们吃不是为了作秀,而是为了活命。人都开始吃树皮,吃草根了,如果宗庙佛寺里的神佛雕像能吃的话,饿极了连佛像道祖都能给你吃干净,会不敢吃蝗虫?

但是吃蝗虫也没用,蝗虫不顶饿没用,蝗灾来得快,去得也快,在你田地里顶多停留两三天,吃的干干净净就飞去下一个地方去了,拿个网你也根本抓不完,抓的那点蝗虫几天就吃完了,接下来吃什么?还不是得吃树皮草根啊。

想要光靠抓蝗虫,吃蝗虫,就以为能从根本上抵御蝗灾,那是自不量力。

中国人确实有吃货属性,什么小龙虾吃绝种,螃蟹吃绝种,别国蝗虫成灾,我国蝗虫吃成保护动物什么的,知乎微博上看看也就可以了,真要当真的话,那真的是太天真了,老百姓真要靠吃就能解决蝗灾,那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蝗虫庙了。

中国人虽然迷信,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蠢,并不会坐以待毙,只有在遇到无能为力之事,才会求助于迷信,肉体上受苦,精神上以此麻痹自己罢了。

想着靠人力捉蝗虫就能把蝗灾消灭,那是梦里才能出现的美事罢了。

何叔那边说完了,其他的老农们也是点了点头应和,显然贞观二年的蝗灾给大家很大的印象,当时还饿死了不少人,他们村里自然也是死了不少人,其中还有他们的亲戚朋友,说道这里不少人眼眶都有点红了,付二那边也是眼睛发红,看起来是有故事的,不过多半是悲剧故事,李毅到现在没听说过付一,付三,想想也都知道原因,自然也就不方便触及付二的伤心处了。

不过大家感伤归感伤,蝗虫的事情还是要解决一下的,一般来说想要了解蝗虫为啥泛滥,就要先了解蝗虫的习性,李毅作为现代人,自然是知道蝗虫泛滥成灾的原因的,有两个方面第一,干旱,第二,暖冬。

秋蝗会产卵过冬,冬季如果温暖,卵的成活率就高,到了夏天夏蝗就多,在大家一般的常识看来,蝗虫是群居生物,集体行动,不然哪里来的蝗灾,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蝗虫通常胆小,喜欢独居,危害性其实不大,就跟大家草丛里抓的尖头蚂蚱一样。没错,他们一开始其实是独居的生物。

但是这种生物一旦突破某种密度,就会变成群聚生活,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具体原因的话,是蝗虫后腿的某个部位受到某种刺激之后,它们就会突然变得喜爱群居,其中关联到化学信号刺激等等。

去年正好是暖冬,李毅就担心蝗虫多起来,密度突破临界值,聚集成灾,把百姓的粮食吃完,把自己的玉米地也给吃干净,那就完蛋了。

何叔他们虽然畏惧所谓的蝗神,但是对于李毅问出哪里草木稀疏的地方,还都是乐意回答的,何叔指了几个方向,笑着说:到处都是。

这特么就有点让李毅头皮发麻了,这倒不是何叔在耍他,说的是事实,水流经过的地方自然是草木旺盛,没有水流的地方,自然是要稀疏一些,长安城虽然八水绕长安,但是城郊远一些的地方,总有河流流不到的地方,你总不能指望着长安城跟原始森林一样的植被茂盛吧。

何叔说完,李毅就皱着眉头了,那边公孙大娘就奇怪的问了:

“郎君在为何是烦扰?难道这蝗灾和草木稀疏之地有关?”

“有,关系还很大。”李毅点点头,说道:“蝗虫会在那里产卵。”

第二百六十八章 什么才能拯救大唐?

之前说了,暖冬会让蝗虫卵大量存活,而干旱也是同样的道理。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

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同时,干旱引起爆发性迁徙,由干旱地方成群迁至低洼易涝地方。

所以说,一般植被较少,降水较少的地方,都会有很多的蝗虫卵,现在才刚刚开春,蝗虫幼虫刚刚开始出现,只会蹦跶不会飞,去抓绝对一抓一个准的!

不过当何叔指了好几个地方之后,李毅就越来越头疼了,仔细一想还是自己有点天真了,就凭借他这小身板的能力,指望着在长安附近几地抓蝗虫幼虫就能控制住蝗灾,实在是有点自不量力了。

关中一地何其之大,自己灭的了长安城周围的,方圆十里?二十里?三十里?那之后的呢?更何况,方圆十里的蝗虫幼虫能不能灭干净都是个问题呢。

首节 上一节 96/4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震惊!姚广孝竟说我帝王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