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他,改变了大唐

他,改变了大唐 第67节

李毅心情那个激动的啊,眼眶当时就湿润发红了,他原本以为自己和这些纨绔们是塑料男儿义,表面兄弟情,没想到这时候才发现根本就是自己想的太多,这些纨绔们能够如此热情的欢迎自己,还能说什么?什么也不说了!回头就烧酒顿顿顿!

李毅心里大为畅快,这就下了马车,找边上金吾卫要了一匹马,上马就朝着纨绔们冲了过去,面上的笑容如同天上阳光一样的灿烂。

就见着眼前程处亮因为着急面容都扭曲了起来,看到李毅靠近了过来,程处亮又狠抽了几下马屁股,带快了一点速度,差不多到了一箭之地了,程处亮就大喊起来了:

“更新啊——!!”

后面纨绔们也跟着喊起来了:

“殿下!你快更新啊!”

“没更新我们要死了啊!”

“诸葛亮到底怎么借箭的啊!”

“急死个人了!有存稿吗?!”

一个个急的就好像没奶的娃娃一样,李毅当时就簕住马头了,转身就回去了。

我们现在回梁州行不行?

※※※

太极殿内,李二坐在文案之后,在眼前摆放着摞得老高的奏折文书,其中有一些被李二特意挑了出来放在边上,那些都是这次蜀地水灾的文书,实际上不止是梁州发洪,益州那边也多有涨水,只不过因为贞观元年开始,连年都修整都江堰为首的一系列堤坝水利,益州的灾情并不严重,但是梁州除了兴元府一带之外,普遍受灾,李二得到消息之后,当即下旨拨款赈灾,这会赈灾的队伍估计已经到了梁州境内了。

而李二也是后来才知道,兴元府之所以能够安然无恙,很大程度上竟然是依赖自己的儿子李毅,还有一种叫做沙袋的东西,具体细节,李二虽然在奏折情报里都看到了,但还是满肚子的疑问,有些时期还是要当面问清楚才可以的,若是沙袋真的能够在洪水来犯时候固堤抗洪的话,李二肯定是想要大力推广的。

这边李二还在处理文书,那边老太监卫忠就走了进来了,轻声说道:

“陛下,周王殿下入长安城了。”

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们真会玩

那些催更的纨绔们,李毅把自己在梁州写给程咬金的稿子拿出来之后就做了鸟兽散,纷纷赶往长鸽门去了,真的体现了什么叫做塑料兄弟情。

李毅进了长安城城门,就见到有金吾卫带着小黄门朝着自己这边来了,小黄门是过来传达李二旨意的,着令周王即可策马入太极殿。

李毅没想到自己的父皇这么着急,竟然都要自己策马入太极殿,李毅也不敢耽搁,赶紧就策马朝着皇宫的方向奔去了。

入了城门就是朱雀大街,朱雀大街上一条直线直奔皇城,连拐歪都不用拐的,骑在马上李毅就能瞧见远处的皇城宫门,到了皇城永乐门,上面的金吾卫都是认识李毅的,再说了李二早就下旨让李毅策马入皇城,这时候永乐门早就给李毅打开来了,李毅也不废话,直入好几道城门,然后就到了太极殿门口了,就瞧见台阶下面,早就等了一个老太监卫忠了。

“卫公公,小王今天比较仓促,可没有带稿子来啊。”

李毅回了长安,见到了天天催更自己的卫忠也是颇为亲切,这时候还开起玩笑来了。

卫忠见到李毅还跟自己在这方面开玩笑,也愣了一下,随后走上前来帮李毅拉住马,说道:

“殿下,今天咱家可不会跟殿下要稿子咯,今天殿下要解决的是民生大事,咱家可不敢有丝毫的耽搁,陛下和朝中诸位,都在太极殿内等着您呢,殿下还是快些跟咱家上去吧。”

卫忠如此说道,对着李毅做了一个请的姿势,李毅对着卫忠作揖回礼,随后跟着卫忠身后开始沿着太极殿的阶梯走上去了。

这是李毅第二次走太极殿的阶梯了,上一次走还是在元正日的大朝会上走过一次,这一次却只有自己一个人了。

身着明光铠甲的金吾卫沿着台阶分立两次,有黄门在台阶两边,当李毅走过之时,就会高喊一声“周王李毅觐见!”,声音依次由远至近,就能让里面的人听到来者已经走到哪里了。

身处这样子的环境之下,李毅都不自觉的产生了一种肃穆的情绪来了。李二召见李毅的原因,李毅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是跟治水有关系的,而之前外公也嘱托了李毅一些事情,那就是不要强出头,治水的事情能糊弄过去就糊弄过去,反正方法说到位了就行,具体怎么尝试实施,那就朝堂上一众大佬们和李二自己的事情了,李毅自己压根就没打算参与,他对于外公蜀国公的嘱托还是很赞同的,治水这种事情太出风头,功劳太大了,李毅就算是吃下了这份功劳,能消化的了吗?靠着蜀国公王氏一族?怕不是没吃过亏哦,要是搞这么瓜皮的操作,怕不是不知道长孙一族的能耐哦,李毅要是技能过硬,也就算了,硬吃也就吃了,但是关键是他自己都是半桶子水啊,李毅并不是治水的专业人士,去治水搞不好就是祸国殃民了,到时候收场都不知道怎么收了!

这时候得了便宜就赶紧缩头低调,才是最好的做法,汉中抗洪那是逼不得已,长安这边是绝对不能多说多做了,必须要缩头做乌龟。

李毅都决定做缩头乌龟,不信长安城的牛鬼神社各路大仙们还能来敲碎自己的乌龟壳,自己好歹是皇子,李二不要面子的?想通了其中道理,李毅也就格外轻松了,自己的一手失忆遁,那绝对是出神入化,毫无破绽的。

这边跟在卫忠的身后一路就到了太极殿之中,一进门李毅就看到了分列在左右的众多官员了,放眼望去,少说二十几个,认识的有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高士廉,张亮等,其他的就不认识了,有些见过,但是叫不出名字来。

“儿臣李毅,拜见父皇。”

李毅大大方方的走了进来,冲着眼前坐在案后的李二恭敬的行礼说道。

“毅儿快快免礼,你一路上车马劳顿,来人给周王赐座,众爱卿也快坐下吧。”李二这么一说,殿内一众大臣们就一齐谢恩,然后就有太监送上一个个的蒲团放在地上,那些大臣们就一个个的正坐了下来,唯独李毅的不是蒲团,而是一把摇椅。

没错,就是李毅送给李二的那把摇椅,神特么赐座赐的摇椅啊?!

边上的大臣们看见皇帝陛下上来就给周王赐了一把摇椅让他坐,不少人看的眼睛都羡慕的发红了,也不管这摇椅根本就是李毅送给李二的,要知道,这摇椅几乎都快成了皇帝陛下对大臣们肯定爱宠的象征了,就连李二最亲信的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也就只坐过几十秒而已,根据他们自己说来,坐上去感觉如临仙境,虽然只是几十秒,但是感觉整个人生都圆满了,差不多就是这样子。

李毅以前听说这件事,笑得差点没岔气,心说怎么唐家居的摇椅买的这么火,原来都是李二带起来的啊,那些大臣们看到唐家居居然也卖摇椅,那还不赶紧买回家啊,皇帝陛下的御赐摇椅做不了,可以先买个仿冒品试一下的吗。

没错,在他们看来,皇帝陛下的东西,其他人再弄出来,那全是仿冒品!

这些事就先不提了,李毅看着摆放在自己面前的摇椅,心情一时间有点复杂,朝堂之上安安静静的,都睁着眼睛看着李毅呢。

李毅谢了皇恩,随后走到摇椅边上,尽量缓慢的坐下去,但是要以这东西没办法,你再慢,坐上去也会晃,不仅晃,还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来,就见到整个太极殿上,大家都看着李毅坐在摇椅上晃荡,然后椅子还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来了。

李毅当时脸就憋红了,这是在公开处刑吧?一把摇椅快给你们玩坏了!

这把李毅坐了会也没见有人太监过来收椅子了,那边李二已经稍稍探过身子,笑着问道:

“毅儿在蜀中治水一事,朕已经听说了,毅儿能够代朕治理水患,保境安民,朕心甚慰,此番你归来长安,朕要给你大大的赏赐,来人,宣旨。”

第一百七十三章 捧杀

李毅一听竟然还要宣旨,这事情可不是坐着接旨的,古代帝皇颁布圣旨,是非常郑重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对大臣而言,就连贵如宰相一辈子也接不了几次圣旨的。一般情况下,赏赐也好,传讯也好,皇帝大多用的是口谕,像电视里演的皇帝动不动就来封圣旨,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二当着朝廷重要官员的面,给李毅用圣旨的方式宣布奖励,这等于就是对李毅的一种宠爱的表现了,大概意思就是说“我很中意你哦!”这样子吧。

这边李毅屁股都还没坐热呢,那边就赶忙站了起来,恭恭敬敬的跪拜在了地上,唐朝人不会轻易跪拜,但是臣子在接圣旨的时候,是必须要行跪拜大礼的,接口谕或者见皇帝什么的,都不需要,躬身行礼就可以了。

那边就有太监开始宣旨了,一通下来,现实表扬一下我们辛苦的周王殿下,去看外公还遇上洪水,真是不容易,然后说周王殿下治水有功,要赏赐,给什么?加封地三百里,食挹三千户,并封李毅为泉州大都督,其他绢布银两珍玩无算。

这边赏赐封完之后,李毅就懵了,这些赏赐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加封地三百里,食邑三千户当然是不能当真的,大概也就是封地二十来里,食邑多个两三百户这样子,但是绢布银两珍玩什么的,那可是货真价实的钱了。

至于泉州大都督,大家就当无事发生,笑笑就好了,这就是挂个名头,魏王李泰头上也领着一个扬州大都督的官职呢,每月领个大都督的俸禄,然后就没了,就算李毅以后去了封地,这个泉州大都督的职位也压根没用,就是称号而已,也就是李二表现对李毅的看重,给个官职面子上爽爽也就好了,对了,也不需要去泉州官署上班什么的,李毅该待长安还是待在长安。

平心而论,李二这次给的赏赐都是挺实在的,对于皇子来说,赏赐算很不错了,当然李毅治水有功,这些也都是该得的东西。

李毅行礼领了圣旨之后,也不着急回到椅子上,而是拿出了外公蜀国公让自己交给李二的信件递了上去,李二结果了信件,打开来看了一遍,随后唏嘘不已,开始回忆起自己和蜀国公之前的旧事了。

其实哪里来什么旧事啊,无非也就是以前蜀国公带兵打仗,负责侧面接应,通俗点来说就是边缘OB,然后李世民开无双,隋唐那时候李世民打仗,是这样子的。

蜀国公交给李二的信里面所说的东西并不多,上来惯例先临表涕零的表示一下忠心,然后又唠唠了家常,最后说起了李毅的事情,也没什么特殊的,就是一五一十的把在蜀地发生的事情写了一遍,这其实李二已经是知道了的。

剩下的就没了,综合全文来看,也就是一篇中规中矩的上奏的公文而已。

李二这边看的眼眶湿润,边上史官又可以记上一笔了,这些表面事情就先不提了,蜀国公写的信自然只有李二能看到,其他的朝臣们自然是不知道信里面写的是什么的。

李二看完了信,随后看向李毅,果然问了关于他是怎么知道沙袋固定这个方法。

李毅当然是老老实实把自己小时候看书,看到了这方面的知识,然后自己又玩水实践了一下这样子的说辞拿出来了,顺带也把自己教会百姓们挖河泥当肥料的事情也一并说出来了,理由当然很简单,因为自己看见荷花这样美丽的花朵都能在河泥之中生长,河泥竟然都能养育娇贵的花卉,就联想到种菜种五谷什么是不是也能用呢,于是就想了一个把河泥打捞上来的方法,然后让汉中的百姓们来打捞河泥,一方面帮着清理河道,一方面也是试试看河泥是不是真的能够用作肥料。

李毅说的言辞真切,再加上那个他在贞观十年之前确实是有点傻傻的,当然来说只能说是天资愚钝,自从受了伤忘了些事情之后,慢慢的就变聪明了,会写小说,会编话剧,现在又会举一反三的发明了沙袋固堤,甚至开始实验河泥堆肥了,这不得了,不仅不是傻子,没准还是个小天才。

这一下子朝堂上就热闹了,高士廉为首的一些官员就跳出来了,说这次汉中洪灾严重,汉江也该治理一二了,顺带着还有长江,要不就让着周王殿下跟着一起去治理水患修建水利好了,边上也是一众大臣们响应附和,长孙无忌也是站出来附议。

李二一听大家这么说,把自己的九儿子吹的快要上天了,还说什么都是陛下教导的好啊云云,那当然是很高兴啊,立马就想要让李毅来代表自己,跟着大家一起去治水去,这当然不是真的让李毅主导一切,而是让李毅作为名义上的治水总管,代表天子来治水,当然了,如果治水出了问题,责任也是要背的,治好了当然也有好名声。

唯一不同意的是魏征,站出来就呵斥了一顿高士廉,要知道高士廉可是长孙皇后的舅父啊,当着李二的面,也就魏征敢喷高士廉了。呵斥无非就是治水乃国家大事,民生百年之计,周王尚且年幼,怎么能够把如此重任交给他呢?然后顺带着把李毅也喷了一顿,说他浪费民力,万一没有弄清楚沙袋固堤是否真的有效,只是误打误撞呢,还说他发动民众挖泥,万一河泥不能堆肥,不是平白让人清理河道了,耽误农事,若是汉中因此起了民怨,就要你李毅负责!

最后按照惯例把李二也喷了一遍,你个当皇帝给别人说两句好话,就要把十一岁的皇子退出去治水,怕不是失了智!

总之就是一顿乱喷,风骚操作,此事也就作罢了。

看的李毅都懵了,这样也行的?不管怎样,有魏征在前面带头冲锋,李毅总算是不用自己说啥,就被免去了可能扣到脑袋上的治水总管的头衔了。治水这东西,李毅现在是真的不能碰,就如外公所说,他在长安并无相助之势,就如踩着高跷,左右并无人帮扶,踩得越高,以后摔的就越惨。

而诸如高士廉,长孙无忌,在李毅看来,他们现在所做的,无非就是对自己的捧杀!

第一百七十四章 准备过节!

虽然有魏征带头冲锋了,李毅也还是需要蹦出来表个态度的,当时就对着李二直言自己都是误打误撞,因为情况紧急,才万不得已用沙袋抗洪的,事实证明真的有效,不过到底为何有效,如何防止才能效果最好,还是要朝堂诸公我们拿主意想办法等等,自己什么也不懂,学都没上完呢,还是继续上学深造,就不出长安到处乱跑了。

李毅说的言辞恳切,李二听完也是连连点头,这件事情就算这么定下来了。

李二给了李毅这些赏赐,随后开始安排起抗洪救灾还有治理水患的方案方略起来,其实水患方面,大唐对于各条流量较大的河流上的堤坝水利,都是有岁修制度的,现在要讨论的也无非就是李毅所说的沙袋固堤,还有河泥当肥的事情,这些事情李二案头上已经写的很清楚,蜀国公的信件里也写的很清楚,李毅当着大家的面也都说的清清楚楚的,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剩下的实验也好,实践也好,那都是大佬们的事情了。

太极殿上接下来讨论的事情,就是任命高士廉为治水大总管,然后前往汉江去修复被冲毁的堤坝,虽然和李毅没有多大关系了,但是李毅也一直在边上旁听着,听着一众大佬们讨论治水的问题,也幸亏李毅没有出头接下这个治水大总管的活计,因为朝堂上大佬们讨论的治水方法,汉江水系情况,很多支流的名字,地址,哪些地方可以开支流,哪些地方需要抬高加固堤坝等等,李毅压根就听不懂。

李毅一直在边上站着听着他们讨论这个讨论那个的插不上话,也就在讨论是否要推广沙袋的时候才能说上两句话了,这还是那帮子大佬们问一句,李毅回答一句,基本上还是一问三不知的。

这一趟直到了晚上的时候,李毅才得以从太极殿出来,这还是李二看到李毅实在是疲惫不堪,才让李毅回去休息的,至于那些大佬们估计要继续秉烛夜谈,讨论国事了。

李毅这是第一次参加如此高级别的唐帝国的政治会议,自然是聚精会神的,等到了李二让他先行回去休息的时候,已经累到受不了的程度了,所以说啊,那些一心想要当皇帝的人,李毅实在是没有办法理解,天天批阅奏章不说,还要被大臣指着脑袋的挨骂,不想遗臭万年,被史官记下来留下污点,你就得坑着头忍着,遇到天灾人祸还要像这样子的开会,一开开一天的,日子还能不能过呢?

李毅现在很庆幸,自己是一个摸鱼小皇子。

出了太极殿宫门,李毅就瞧见了等在那里的昭媛娘娘了,昭媛娘娘自然是知道李毅去了太极殿上,因为治水有功的事情去领赏的,只不过没想到竟然去了这么久,看到李毅从太极殿出来的时候,昭媛娘娘面带着喜色赶紧就迎了上去,不过在看到李毅额头上已经完全康复只留下一点痕迹的伤疤之后,一下子又哭哭啼啼了起来。

李毅拉着昭媛娘娘好生安慰了一会,这才止住,然后又把外公写给昭媛娘娘的信拿出来给她,昭媛娘娘就拉着李毅回去元真殿了,时间已经到了夜里了,整个皇宫除了偶尔见到巡逻的太监宫女和在宫门口和宫墙外值守巡逻的金吾卫之外,就已经没有其他的人了,李毅和昭媛娘娘这边的队伍一路掌灯回了元真殿,李毅看到元真殿的大门,这才感觉像是回了家一样,和昭媛娘娘在屋子里又说了几句,主要就是说说自己在汉中都发生了什么事情,说到治水凶险的时候,昭媛娘娘一下子没忍住又哭哭啼啼了起来,说着说着,李毅就睡着了,自己怎么睡着的李毅自己都不清楚。

第二天直睡到天色大亮,李毅才睁开眼睛,很快就有宫女过来一顿服侍,李毅把高宝喊过来,就带着高宝去先看了看土豆,这东西李毅在刚到大唐的时候,就已经在大缸里种了一波了,年后种下去的是第二波,土豆在中原地区,是可以一年收获两次的,只不过李毅记得是2、3月份播种春薯,6、7月收获还有就是8月播种秋薯,10底到11月初收获,李毅也不知道自己包里带过来的是什么马铃薯,反正自己也就是瞎几把种,没想到还都种出来了,二月份在大缸里种下去的现在都已经成熟了,李毅扒了一上午的土,这才把土豆都给扒出来了,大部分让高宝给存起来放元真殿的地下室里去保存,李毅来到大唐已经一年时间了,土豆这边种植了两拨了,情况还算不错,并没有发现病毒侵入马铃薯植株和块茎,引起退化的情况,这么估计着自己带过来的土豆,很可能是属于脱过毒的种薯了,要么就是穿越之后成为了土豆种的王者也说不定,当然了,种植实验还要继续,到底能不能推广,起码还要再多种两年才能知道,土豆这东西也很吃土地的肥力的,还要研究作物轮种,休耕等等复杂的东西,李毅光是想想就头痛,干脆不想了。

李毅把一部分土豆存起来,大部分土豆都拿到阳光下面去催芽,找太监过来看着,让他们一定要看好了,这才放心的去清洗干净沐浴更衣去了。

顺带一提,玉米现在李毅也放在地窖那里呢,李毅记得玉米种子保存时间也挺长的,晒干之后储存好像可以储存两三年之久依然可以发芽,冷冻储存的话,那就可以储存更久了,地窖温度还行,一两年保存应该不成问题,但是明年开始,种植玉米肯定是要提上日程的,玉米这东西是真的粮食里的霸王,能当粮食也能当饲料,中华大地从南到北都能种,比起土豆,李毅抱有更大期望的就是玉米了。

李毅更衣完毕,就带着几个刚收获的土豆打算出宫去了,这边刚要走呢,那边突然就被昭媛娘娘喊住了,李毅很纳闷,这是干嘛啊?怎么不让我出宫了啊?

昭媛娘娘一说,李毅才恍然大悟,原来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佳节!

第一百七十五章 灯谜是我李毅的!

对于中秋一词,早在《周礼》就有记载,《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礼记》也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汉代,浙江一带的人们也会在中秋前后观潮。

但是中秋作为一个节日被确定下来,却是在唐初。

唐朝对于中秋节还是很重视,要论原因的话,主要还是李渊当年给自己造势的缘故,相传隋末,群雄并起,李渊在统一大业之中,多为军粮问题所困,那时候的军粮很容易就会腐坏,根本没有办法长时间保存,李渊受到八月十五的圆月的启发,发明了月饼,月饼这东西放一个月都不会坏,当做军粮正好合适,于是唐军才有了一统天下的资本。

当然了,一个小小的月饼是不可能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的,之所以这么相传还是为了美化李渊,为唐朝取得天下的正统性添砖加瓦。

李渊是很会造势的一个人,在建立大唐之后,就正式确定中秋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全国上下都要一起庆贺,并且全国放假三天。老百姓们自然很高兴啊,原本从很早以前开始大家就已经在各种祭祀,祭拜了,现在正式确定为节日,还放假三天,那当然是大肆庆祝一番,官署自然也是放假三天的,要不昨天李晦也没可能跟着纨绔们一起来长安城门口找李毅催更的。

李毅原本还想出去好好的打理一下自己在外面的生意,顺便和武曌见一面汇报一下自己在宫里的情况,不过现在就不用想了,中秋佳节团圆日,自己还出宫到处乱晃有点说不过去了。

这边给昭媛娘娘拦了下来,那边高阳公主就蹦跳着提着灯笼过来,实际上高阳公主昨天就听说李毅回宫,来元真殿了,不过那时候李毅正在太极殿上,被一群大佬们围着不知所措呢,等到晚上很晚才被李二放出来,高阳公主早就给带回去了,早上高阳公主又来了,不过李毅在睡觉休息呢,结果又走了,这次来已经算是第三次了。

高阳公主好不容易见到李毅竟然醒着,赶紧就过来了,叫嚷着就把自己亲手制作的花灯抬起来给李毅看。

李毅一瞅,花灯做的还是相当精致的,上面也画了山水之类的,李毅一看,画的还相当不错呢,那边高阳公主又牛逼哄哄的说是自己画的,自己天天都有练习画画,现在素描画的已经是炉火纯青了,厉害吧。

李毅当然是一阵666,顺便给高阳公主刷个大火箭,一通马屁拍下来给妹妹拍的浑身舒坦。

李毅觉得画的确实不错,但就是灯笼做的没啥新意,还是灯笼形状,李毅那个年代,花灯那做的叫一个五花八门的。

李毅把高阳公主的花灯抱起来前后仔细的看了看,看了半天没找到谜语,或者悬挂谜语的地方,就纳闷的看向了高阳公主:

首节 上一节 67/4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震惊!姚广孝竟说我帝王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