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他,改变了大唐

他,改变了大唐 第291节

李二心里苦,但是他不说。

看完了信之后,李二将信件放到了边上,然后看向了送信人那边就问了:那你家殿下还说什么了没?

那送信人就说了:殿下没说别的了,就让卑职一定要跨马加鞭将此信亲自送到陛下手上。

李毅听完点了点头,就说了:好,那你先下去吧。

待到那人下去了以后,李二想了想,就让那人等一下,随后将边上的信封拿起来给到那人的手上说了:带下去誊抄一份,留在我这里,这原信,你送去洛阳城,交给官署衙门里的魏征。

那送信人拱手行礼“诺”了一声,虽然就带着信下去了。

待到那人下去了以后,李二沉吟了片刻,随后喊来了卫忠就说了:下去将长孙无忌,房玄龄,张亮等人喊来,朕有要事与他们详谈!

卫忠诺了一声,就下去了。

当李二那边喊来朝廷大佬们谈事情的时候,此时离开了嵩山的李毅,正在船上悠闲的躺着摸鱼呢,在船上当然没办法继续锻炼了啊!摇摇晃晃的站都站不稳,还怎么练武锻炼啊?也就只能每天跟着李靖聊聊兵法,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分析分析放放马后炮什么的了。

这种时候,一般都是李毅点头当复读机的时候,你让李毅能发表什么看法呢,他懂个屁啊?

就算发表也就是后世史学家,专家的一些见解之类的,但是他们的见解,哪有专业打仗的人来的专业来的细致啊?

根本就是——班门弄斧啊!

第九百二十六章 杭州城

班门弄斧的事情李毅当然不干啊,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李靖说的那些行军打仗的很多细节东西李毅听不懂啊!他又没有在军营里面具体生活过,也就当过主帅,具体事情还都没怎么经受,就连士兵都接见的少,很多李靖说的东西,那都是必须要在军队中低层待过的人,才能了解的啊。

在船上的日子虽然无聊,但是有那么多的漂亮女孩子陪着李毅,倒也还算能过且过了,就是葡萄没得吃了,毕竟船只全天候赶路,压根就没打算靠岸休息,现在天气也渐渐炎热起来了,带上船的葡萄就算没吃完,在这天气里也都坏掉了。

越往南边走,天气就变得越发的湿热了起来,大唐贞观年间,本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温暖时期之一,虽然天气比起其他年月要来的温度高一些,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温暖的天气比起低温小冰河或者冰河期那要来的适合生存的多,为什么?因为低温的话,农作物粮食产量下降啊!北方很多土地甚至都会变得没办法种植粮食,人还怎么活啊?更不要说冬天还经常冻死人呢。

总体而言的话,大家还是喜欢暖喝点的天气的。

大唐这个时候已经经历过了一次五胡乱华时期的衣冠南渡了,江南地区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开发,东晋时期大量的人口迁徙,将南方北方的汉族人口以及其他的少数族裔来了一次大融合,带来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劳动力。

即便如此,江南地区的繁荣的程度还是比不上华北中原地区的,历史上真正江南的繁华超过中原,还要从北宋末年靖康耻,衣冠第二次南渡之后开始说起了。

此时的江南纵然比不上洛阳,长安那样的繁华,但是江南水乡,也还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经过了半个月的航行之后,大船可算是抵达了南北运河的最南端也就是杭州城了。

贞观年间的杭州城名字就叫杭州,没错,大家不要惊讶,乃是武德四年的时候,唐高祖李渊给改的名,至于以前的话,名字就很多了,余杭之类的都有。

下了码头,就有官员迎上来了,询问船只是来做什么的,如果是带这货物的,那么要按照货物价格重量来收取费用,毕竟官府衙门管理码头,维护运河,都是要成本的,军用的船只自然是不用交费的,但是你民用的船只要是还不交费的话,难道用爱发电吗?

李毅的船只因为并未从洛阳官署那边开具证明,而是以经商的名义直接在洛阳码头开具的证明,自然也是要交税的,但是等官员看到了官方证明上面的货物数据的时候,有点蒙了,因为货物上写的是零。

啥意思?你跑空船的啊?有钱没地方烧的?跑着空船从洛阳一路跑来杭州玩啊?跑来玩的你开商船证明干嘛啊,按人头船只大小交税不就完事了?

那官员一下子有点蒙逼了,这情况咋整啊,这到底是按照商船算还是载人的客船算啊?

不过不用那官员懵逼太久,边上的高宝就递上去了一块令牌,就跟那官员说了:瞧见这令牌了没有?速速去找杭州别驾,给他看了令牌,你家杭州别驾就知道怎么收费了。

那官员一愣,神特么我收个费用还要去麻烦别驾的啊?虽然很想对眼前这个面白无须,说话阴阳怪气的家伙破口大骂,但是这个官员常年在码头工作,达官贵人见的不少,经验丰富的很呢,此时见到眼前这群人的穿着打扮,特别是中间被护卫起来的那个少年郎,这官员就知道身份肯定不简单的,没准真的是认识咱们杭州别驾的人呢?

如此一想,也不敢怠慢了,赶紧就带着令牌去找杭州别驾去了。

至于李毅他们,那当然不可能站在码头站着等别驾来啊,别驾和王爷的身份能比吗?让王爷站在码头等他?开玩笑事情嘛。

不过李毅来杭州毕竟是干正事的,而且还要麻烦杭州别驾,所以就安排了几个王府侍卫在码头等候别驾到来了,而自己则让刘某赶紧带自己去找那个卖棉花种子的商人去了。

李毅带着人走了,边上的官吏们倒是没有阻拦李毅的,其实也没啥好拦的,这些人虽然还没交税,但是有路贴,有公函,说明身份是正规的,再说人家船只还在码头听着呢,难道大船不要了啊?现在的问题不过是怎么收费而已。

此时的杭州城与李毅所熟悉的二十一世纪的杭州城位置差不多,乃是杭州郡的首付所在,历史上有些书籍记载杭州郡的首府乃是钱塘,其实现在所说的钱塘就是杭州,而在唐朝时候,武德四年改名为杭州之后,大家都是喊杭州的,至于之后再改名,那就是之后的事情了。

古代贞观年间的杭州城,规模自然是没有现代那么大的,具体的面积大概是从城南沿江一带发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唐贞观时候,就已有15万余人。

要知道,整个兴元府,也就是汉中,也不过才十万人,这还要算上周边大小地区的总和,但是整个杭州城内,竟然就已经有十五万人之多,而在未来的开元年间,杭州人口一度达到了六十万人之多,都快比肩洛阳长安了。

不过见惯了大城市,尤其是前世李毅经常去杭州的,现在李毅诈一下子来了贞观年间的杭州城了,觉得那是又小又挤,因为是古城的缘故,街道设计虽然也有坊间,但是主干道比起洛阳长安来就小气的多了,但也有四五十米之宽了,看起来就有些小家子气了。

李毅虽然有些遗憾,但毕竟不是来观光的,乃是来干正事的,就快马加鞭的进了城区去找人去了。

好在刘某是生意人,经常往返洛阳和杭州对于路线也很熟悉,没多久,就带着李毅他们到了地方了……

第九百二十七章 你叫潘金莲吗?

卖棉花种子给刘某的,乃是老家在杭州的一名海商,名叫武窦青,作为海商自然也是生意人,与刘某在生意上多有合作,所以就很熟悉了,种子也多是从武窦青那边买的了。

有人就问了,一个海商怎么在杭州啊?确实,杭州不靠海的,只能从钱塘江入海,但那毕竟有段距离不是?

李毅那边就问了,刘某说了,那因为这武窦青跑的不是远航,他也就跑跑安南,安南是啥地方?就是现在的越南,当然面积小得多,此时越南的北越地区完全是在中国的掌控之下的,实际上在古代封建时代,北越一直都是在我们中国的掌控之下,说是自古以来都没有半点毛病的。

而跑远航的唐朝海商,那跑的地方就远了,足迹远达埃及,肯尼亚这些国家。

有些人就要问了,不对啊,唐朝不是海运相当不发达,造船技术相当差劲吗?

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考虑问题,要考虑时代背景,不考虑时代背景那都是耍流氓,唐朝采用的硬帆,远洋航行或许一定程度上不如软帆来的好使,但是在沿着海岸线航行的航路上,还有内陆河航线上,硬帆绝对比软帆来的好。

至于说航海技术方面,船尾舵就是唐朝时发明的,你说这项技术对于航海来说重要吗?

而唐朝时的长沙窑,烧出来的瓷器,就是专门海路出口的,唐朝时的海商已经很发达了。

所以,宋朝发达的航海商业,其实也是继承了唐朝的底子。两者是承前启后的关系,宋朝决不是没有前因,就一下子莫名其妙的成为航海强国,那其实之前就已经有传承下来的。

再跟大家说一个小知识,水密舱技术,也就是李毅打算弄的这个东西,贞观年间虽然还没有出现,但是在唐高宗时期出现了这个技术以后,由中国航海前往大食乃至非洲沿岸城市,已由过去的分段航行进步为全程直航,不再需要经过印度洋沿岸区域换乘大食商船作中转,就能直接抵达海上丝路的各目的地。在当时,欧洲国家仍主要以地中海为沿海经商的腹地,真正意义上的远洋航船需要等到十四世纪之后才真正发展起来。而整个世界大概只有大食的商船有办法横渡欧亚非各洲,唐船则没有到达欧洲,但也经常往返于亚洲与部分非洲的商业据点。因此在世界航海技术而言应该是仅次于大食的。

这些可不是胡诌编造的,都是有国内外史料记载的东西,《卢氏杂说》《海内华夷图》《新唐书》这些大家没事可以翻翻看看,内里都有非常详尽的记载。

史料中,大唐的海商们从广州屯门出发后,沿着传统的南海海路,穿越南海、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在乌剌国,如果沿波斯湾西海岸航行,出霍尔木兹海峡后,可以进入阿曼湾、亚丁湾和东非海岸,经历90余个国家和地区,航期三个月(不计沿途停留时间),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也是唐朝最重要的海上交通线。

而外国史料的话,当时的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的航海记录,商人旅行家苏莱曼的《东游记》、学者旅行家马苏第所著《黄金草原》都有记载唐朝时候商人乘坐海船抵达阿拉伯半岛,东非沿岸,北非地区,甚至有唐朝商人沿着丝绸之路一路抵达过当时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陆路海路商路之发达,估计也就只有当时地处世界中心,交通便利,海航发达的大食国能够与大唐相比了。

而且南海的西沙群岛的命名,也是首次在唐朝出现的,我们称之为“焦石山”和“象石”,这也是史料最早对于西沙群岛的记载。

而一直到宋朝时候,宋朝水师甚至开始在南海海域进行常规化的海域巡逻和行政统治了。

至于现在叫喧着南海不属于中国的那些什么越南猴子,菲律宾猴子,马来西亚猴子和文莱猴子,在近代以前,当我们的祖辈在南海经营了上千年的时间,他们却连南海有多少岛礁,具体航线如何都还是两眼抓黑,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叫喧南海是他们的。

对于这些勇于探索的海商们,李毅还是很尊重的,虽说他们一部分是迫于生计,但是那份敢于出海,直面危险的勇气,一般人是不可能用的,这个年代,赶出海的没有孬种,特别是唐朝时候,东亚航线状况尤其复杂,我们如今的自古以来,都是这帮人用生命拼搏探索出来的。

所以等到了这个武窦青家门口的时候,李毅还是稍稍收拾了一下自己的着装,随后就让刘某上去敲门了。

那刘某一边敲门,一边就喊了:

“大郎!大郎在家吗?”

那刘某敲了一阵,没多久就听到有人出来的声音了,屋子里就喊了:

“是刘弟弟吗?”

李毅一听是个妇人家,那刘某回过头就跟李毅说了:殿下,说话的是我嫂嫂,武窦青的结发夫妻。

随后就喊了:

“嫂嫂,是我啊,刘某啊!我来找武大郎的,大郎在家吗?”

说完以后,门就开了,走出来的是一个样貌还算美艳的妇人,那妇人就说了:

“哎呀,是刘弟弟啊,你家大哥出去了啊,去广州去了。”

“啊?!哥哥已经去广州了?这么快,往日里不是六月才去吗?”

那刘某一听有些慌乱了,望向了边上的李毅,李毅也皱着眉头,心里面虽然奇怪这家伙名字怎么这么奇怪,但现在正事要紧,就问了:

“敢问夫人,武大郎何时去的?”

“这为郎君,我家夫君是五月初出发的,听说这次要出的地方远一些,所以就提前走了,跟着西门家的郎君一起去的。”

那妇人如此说道。

虽然李毅很想问一下眼前的这个妇人是不是叫潘金莲,但是问人家名字总归不太好,现在主要问题是这个武大郎估计此时已经到广州甚至可能都出海了,想要追上他是绝无可能的了,但是如果他有棉花种子的话,不可能随身带着的,一定是储藏起来的,就不知道他有没有留存货啊。

“夫人,实不相瞒,我们此行前来,是为白叠子而来的。”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李毅拱手问道。

第九百二十八章 这是赏赐你的

果然,当李毅提到了白叠子以后,眼前的妇人恍然大悟的就说了:哦,原来你们是来买种子的啊,快请进请进吧,要种子怎么这么多人一起来啊,看的我这个妇道人家有点心慌慌了。

像种子这种东西,当然不能出海随身带的啊,白叠子的种子都发在家里的地窖里,半年拿出来晒一次,然后继续干燥保存。

对于种子的保存方法,好几年前农民伯伯们就已经研究的很透彻了,会种田的人都知道种子要干燥保存,一般都能保存好几年,如果定期拿出去暴晒一下太阳,种子健康的情况下,保存二十年的种子都见过的。

至于长时间储存的种子之后咋用,那也简单,水泡一下,扔地里,保证照样发芽,植物的生命力可是堪称奇迹啊。

那妇人听到李毅他们是来买白叠子种子的,而且一来还这么多人很高兴,就带着他们去看种子去了,一边走还一边说:哎呀,这白叠子种子,开出来的花好看,结出来的果子更好看啊,我家郎君前些年做生意见到了,就一发不可收拾,每次回来都要带一大箱子的种子回来,堆得我家地窖里全是这白叠子种子,这些年我劝着他卖了不少,但也还是塞得满满的,你们自己看哈,喜欢的话都便宜卖你们,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

那妇人虽然话这么说,但毕竟是海外带回来的植物种子,而且也说了开花结果以后很好看,白绒绒的,价格当然不可能真的那么便宜啊,更何况现在种子是很珍贵的东西,一般都是农民伯伯自己留种子选种子,对外买种子的情况不多,就算买,很多时候也都是高价格才能买得到的,你以为种子大马路上随便捡到的啊?

就李毅那些玉米土豆,也都是花了好几年的事件才慢慢培育起来的数量,目前也就关中普及了,其他地区都还在试点进行呢!

不过钱这种东西对于现在的周王殿下来说,那就是数字,不说富可敌国吧,比李二的私房钱肯定有钱对了,国库那不敢比的。

毕竟整个洛阳城的税赋现在都归李毅掌管啊,虽然还要给长安交点贡税就是了,但那点钱算什么呢?

李毅听了眼前妇人家报的数字,就说了:行了,钱不是问题,这种子有多少我要多少,全都买了!

那妇人一下子懵了,这……全都卖了?!惊诧之后就是狂喜不已,显然这妇人没办法理解自己夫君的爱好,没事储藏这么多种子干什么。

李毅也是实在运气太好了,没想到竟然还能够碰到一个冤大头,全都要买,这些种子在妇人家看来也就是观赏用的,个人家里买个十来个种子,养着玩玩看看也就罢了,竟然有人全都要,这实在是有点出乎意料之外了。

不过能挣钱的事情不挣白不挣啊,那妇道人家就说了:卖卖卖!郎君要卖,我们全都卖!

李毅去了地窖看了一眼,入眼茫茫的都是种子,不过地窖不是很大,眼前的种子看上去虽然多,但是实际上种起来估计也不会有太多的,具体能种多少亩地,那还得实际称量之后再说。

李毅就让付二他们去找个秤去称量一下这些种子具体有多少了,那边付二一听要称量种子有多少,当时就有点蒙逼了,这个……只听过称量重量的,没听过称量数量的啊……这个……怎么称啊?

李毅当时心里一想,这付二也没学过平均数,没学过数学的,确实有点难为他了,这要称量数量也简单,先分工挑五百个种子出来,称量一波,算出每个种子大约的平均重量,数目很大的情况下,平均数值的准确性代表性就越高,然后就是把总重量给称出来,随便除法一算不就算出来总共的数目了吗?

算数目干什么?李毅想要计算一下这些种子能种多少亩棉花!

当然了,这些后续的种植的东西,还需要等刘某找来了那些会种棉花的人以后再说,毕竟李毅没种过棉花,更没有用棉花做过衣服,这一株棉花能产多少棉花絮,多少棉花絮能做一件棉衣,这些东西都是要实际数据来支撑的,不是靠着想当然的事情。

接下来的事情就具体的称量了,李毅将钱给了那妇人,这边正在进行交易呢,那边杭州别驾就已经到外面了。

那妇人刚收了钱,外面杭州别驾就喊了:

“周王殿下!周王殿下是否在里面啊?”

首节 上一节 291/4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震惊!姚广孝竟说我帝王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