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他,改变了大唐

他,改变了大唐 第289节

毫不客气的说,极大的原因是被天气给打败了,具体情况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拿破仑被俄罗斯活活拖死,二战德意志战车直接在苏联战场被冻残废,具体情况就跟这个差不多。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每次都是春夏天出发,然后百万大军在高句丽的领土上横冲直撞,但却很难打到平壤,最后被拖到冬季,直接被天气损耗给击败,冬天影响的不仅仅是士气和战斗力,还有补给线,三次都是如此。

而历史上的李世民虽然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征伐高句丽的时候采用了精兵战略,没有劳师动众,耗费天下,前期也确实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三次饮恨辽东,跟隋炀帝一样,李世民也是三征高句丽,三次失败,为什么?

因为陆地补给线跟不上,大唐海军被高句丽压制,堡垒太多无法速战速决,最主要原因就是天气,辽东的天气,对于现在的大唐人来说,那完完全全就是迈不过去的坎了!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李世民的三征高句丽虽然没有达成灭亡高句丽的目的,但也打的高句丽很惨,第一次御驾亲征重创高句丽,第二次没有御驾亲征,将军们打的高句丽遣子入大唐谢罪,第三次也是大胜,但也很遗憾的没能打下来,只能撤退。

那有人问了,那为什么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没能打下来高句丽,怎么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就能把高句丽给灭了呢?因为当时高句丽已经被李世民打的疲惫不堪,满身是伤,就差临门一脚,最主要的是,高句丽内乱了,而且是大乱!

历史上最后一次的征伐高句丽,海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大唐的海军运粮船队畅通无阻,陆地上也是一样,大军飞快推进,都还没到冬天,就把平壤拿下,灭国高句丽了。

如果唐高宗跟前面的几个先辈们一样,战争拖到冬天的话,估计也只能无奈撤军的。

正因为了解历史,看的清楚征伐高句丽失败的原因所在,李毅对于这个亚洲棉花才极为重视,明朝时候之所以能实际控制辽东地区,也就是靠的亚洲棉花的功劳啊!

所以说,大唐如果想要打败高句丽,实际控制高句丽的话,亚洲棉花是必须要的东西!

还有人就问了,不对啊,你周王殿下不是在弄炸药吗?高句丽在辽东地区造那么多碉堡军镇,直接用炸药都给炸翻不就完事了啊?

这么说的人,是因为还不知道黑火药的威力,比起我们所知道的硝化甘油黄炸药,那威力就要小得多了,如果李毅能弄出硝化甘油出来,那炸碉堡城墙完全不成问题的,但你要是用黑火药先要炸开城门城墙,那真的是天方夜谭了,别说又臭又硬的城墙了,就是包了铁皮的稍微厚实一些的城门都炸不开的。

用黑火药攻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制造大炮,用大炮来攻城才是可行的方法,但是大炮这东西是大杀器,就算有图纸,也不是一两年就能弄出来的啊,这必须要配合着冶炼工业材料制作技术的进步,才能制作出来的东西,以大唐现在的技术水平,想要弄出大炮,那真的就是在跳科技树了,当然,大唐研究院的工匠们和墨者们,已经按照李毅的指示在全力的进行研究和改良了,有图纸在手,假以时日肯定是能弄出来的。

黑火药这东西,压根就不能拿来炸城墙炸城门,最正确的做法就是研究火器!大炮,火枪一类的,炸城墙城门那真的是浪费黑火药了。不信大家去查查明清两朝时候的典籍,有见过哪次攻城战是直接抬黑火药去炸城墙城门的吗?没有啊,无一例外都是大炮轰啊!

但是远水解不了近火啊,李二现在肯定已经在筹备攻打高句丽了,难道你让李毅去跟李二说:爹啊,您在等等啊,等等崽儿弄出了大炮,咱们再去收拾高句丽啊!保证一轰一个准啊!

这么说不是扯淡的事情吗!先不说李毅怎么跟李二解释大炮的事情,就算真的解释清楚了,李世民能等的了那不知道几年吗?

等不了!不仅李世民等不了,大唐也等不了!为什么?因为高句丽的实力正在一天天的变强,整个辽东半岛他们差不多都占据了,西伯利亚的领土还在默默发展,最主要的是朝鲜半岛这个人口众多的地方,也在高句丽的逐渐掌控之下。

如果等高句丽完全控制了朝鲜半岛,那对于大唐来说,面对的可能是比当年的东突厥更要棘手的敌人了,那个时候的高句丽,就是有能力南下与大唐争夺东亚霸主地位的国家了。

李世民雄才伟略,怎么可能会坐视身边这个邻居做大呢?所以,征伐高句丽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不是李毅三两句话就能劝说过来的。

征伐高句丽既然是避无可避的事情,那棉花就是增加胜利天平的一个重量级的砝码,而且不像火药大炮一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玩意只要大面积种植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等收货,然后弹棉花就完事了。

有人说了,弹棉花也很难啊!也是手艺活啊!但是弹棉花门槛低啊!只要工具都给整出来,剩下的找几个纺织手艺好的人来,稍稍研究就会了啊!大炮那就压根不一样了啊!

至于说棉花怎么做成布,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啊,中国人用亚麻蚕丝纺织布匹那都是上千年的历史了,棉花做成布这还需要问吗?纺锤了解一下!

闲话不多说,李毅把这个亚洲棉花的种子就拿出来跟着大家一说,就直说了:这玩意是棉花种子,种出来的东西开花结果后,爆出来的白色的绒,可以用来纺织衣服,填充被褥,保暖想过比动物皮毛都来的要好,关键是能大面积种植,好处无穷啊!本王找了很久没找到,没想到今日竟然在这里找到了啊!对了老先生,这棉花种子,你那里来的啊?

第九百一十九章 本王要大量的种子!

“棉花?周王殿下,这个……这不是白叠子吗?棉花是何物?草民……未曾听说过啊!”

那老先生听到周王殿下询问自己棉花种子是哪里来的,就有点蒙逼的如此说了。

边上武媚娘也说道:“殿下,妾身曾经看过《梁书》上说: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殿下所指的棉花,是否就是这白叠子呢?”

李毅听武媚娘这么一说,一拍脑袋瓜子,这就是没有博览群书的坏处啊,李毅又没看过《梁书》,哪里知道《梁书》竟然记载过棉花啊,也难怪自己找不到了,自己让人找的是棉花,但是找棉花跟他白叠子有什么关系呢?

而且根据《梁书》的记载,这白叠子传入中原以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是被当做花草一类的观赏植物了,其实也棉花开花结果以后也确实挺好看,白花花软绵绵毛茸茸的,看上去就很可爱,摸起来也很舒服,文人士子里自然是很有市场了啊,也难怪别人把棉花当做观赏植物了。

不过现在不是纠结周王殿下喊错名字这个问题的时候,那边老先生就说了:这是自己从杭州一个老友那边弄来的,他那边不少这样子的种子,就我所知,不少文人识字,或是商贾,都是从他那边购买白叠子种子带回来种的,不过这东西虽然种起来很好看,但是种的人却不是很多,因为比这白叠子好看的花比比皆是啊,自己也是买了一些回来种种玩的,若是此物对殿下极为重要的话,那些种子就当做礼物,草民的一点小心意,送给殿下了!

礼物?这哪行呢,肯定要花钱买的,不仅要花钱,还要重重赏赐!对了,你做的是啥生意啊?李毅那边就问了。

这人一听有些惭愧的红着脸就说了:实、实不相瞒殿下,草民是商贾,倒卖货物的。

也难怪这个人说出来有点不好意思,毕竟在古代,商人的地位可没有现代这么高,就算他们有钱,但也很难有权,甚至于说社会地位还是偏低的,很多食物,家里仆从,衣服穿着,用度物品等等,都因为社会地位的缘故而被限制,当然了,唐朝的情况要好很多,虽然这样子的社会规矩还在,但现实情况却不一定是这样。

就比如说这个商人,住的地方就挺不错的,家里还有一个仆从,甚至有闲情逸致养养花什么的了。

这年头商人做生意的,很少有所谓的实业家,毕竟小农经济,社会生产力匮乏,物质资源也少得很,哪里有实业家哦,商贾们都是晚一些金融里初级的高价卖低价买手段,说白了就是把东边的东西搬到西边去卖,把西边的东西再搬到东边去卖,从中赚取差价来盈利挣钱,如此挣钱的方法自然为人所不齿了啊,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大家连饭都吃不饱了,你还不赶紧种田多收点粮食,还去没事倒卖物品,再说生意做得好的话,赚的钱可不是小老百姓能比的上的,如果小老百姓们见到有利可图,人人都去当商贾,那就没人种田了,骄奢淫逸之风不劳而获之风一旦在社会上流行起来,那就事情大条了啊!

所以说,重农抑商的政策,之所以在古代能大行其道,是有他客观原因,国情情况放在那边的,有利有弊,起码在这个年代,是利大于弊的。当然,商人的存在还是必须的,没有商人,就没有货物流通,货币流通,市场无法互补所需,这日子还要不要过了?地方经济还要不要繁荣了啊?

话虽如此,因为社会舆论的缘故,商贾一般都耻于在外人面前承认自己是商贾,但凡有钱之后都想着附庸一下风雅,培养家里的读书人,搞点书香气息,毕竟读书人更受欢迎一点的吗!

李毅倒是不存在其实商贾的想法,他自己就是彻头彻尾的大商人,还是官僚主义垄断商人。在听到眼前的老先生自称商贾之后,李毅就拍手说了:好!老先生若是不嫌弃,小王想请老先生到小王那里做事,当然,是生意上的事情,保证比老先生现在做的生意要大,要挣钱,要好!还未请教老先生尊姓大名啊?

那老先生一听周王殿下竟然要邀请自己去为周王做事,当即就感激涕零了,这可是天大的荣耀啊!哪个人想一辈子当跑来跑去的商贾啊,有钱了以后都想当官拥有社会地位啊,总被人说一身铜臭味的,他们自己也不喜欢的,跟了周王殿下,虽然没有具体的官职,但是好歹是跟着王爷跟着皇子啊,半个官总还是有的,以后别人说起来,也不会只说自己是商贾了,而是很自豪的宣称,自己是周王殿下的商贾!

你问他愿意不愿意?他当然愿意啊!顺带还说了自己叫啥了:叫刘某。

李毅随便三言两语就收了一个生意人,这会就喜滋滋的拉着刘掌柜了,就喊了:刘掌柜啊,以后到我麾下要好好干活啊!

那边刘掌柜就感动的说了:殿下放心,刘某这就收拾收拾,马上就到洛阳去找殿下报道!

李毅一听就赶紧说了:不用不用,暂时还不用去洛阳来找我,因为啊,本王现在就要给你一个任务。

那刘掌柜一听,就问了:殿下啥任务啊?

李毅就说了:还请刘掌柜,安排一下人手,去把所有知道如何种植这个棉花,哦,也就是白叠子的人都给本王找来,本王想雇佣他们干事情,顺带收购他们手上的种子,酬劳绝对丰厚不用担心的。

另外,就是烦请刘掌柜带本王走一趟,去杭州找那位老友,本王想找那位朋友买种子,当然,最好是能告诉我他手上的种子是从哪里来的,本王要大量的种子!

刘掌柜一听当即应允下来了,不过他还说了,殿下估计要赶快,因为他那个老友,每年六月开始就沿海各地跑商了,去迟了怕就找不到人了!

第九百二十章 跟你一起去就行了

李毅一听这事情还挺赶的,不过洛阳与杭州之间直连大运河,现在也不过四月中旬,坐船运的话,半个月内是肯定能到达的,不过刘掌柜都说了,他朋友六月份可能就要离开,那还是不要耽搁的为好,更何况,这亚洲棉花有春季播种也有夏季播种的,所以赶快一点找到刘掌柜的那个卖种子的朋友,能早一步将棉花给种起来,那就早一步种起来嘛。

此事决定之后,李毅就决定亲自下杭州去了,至于李二那边怎么解释?简单,只要李靖愿意帮瞒着就行了!毕竟李二没可能自己亲自到嵩山来看李毅训练的情况如何吧?

如此想来,李毅也不耽搁了,就跟着刘掌柜说了:刘掌柜,我们就一起坐运河去杭州,三日之后我们就在洛阳会和,从洛阳出发,坐运河直达杭州,刘掌柜咱们到时候见了啊!

李毅说完,那边刘掌柜自然是应允下来啊。

武媚娘还是第一次见到李毅如此急火急燎的,虽然知道这个棉花肯定意义非凡,但还是想劝着李毅能够不要这么着急,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够安排付二他们去办这件事情,毕竟作为有封地的皇子,擅自离开封地,或者不经允许随意走动,那可是非常严重的事情,谁知道你是不是去联络造反啊?就算皇帝陛下能理解,但是满朝文武,皇室宗亲也不会理解的啊!

不过李毅就说了:哎呀,媚娘你的意思,我都懂的,不过现在也不是顾忌这些事情的时候,不夸张的说,就这棉花,比我说的用处还要大呢,而且我都想好了,这事情只要能劝服李靖帮忙,问题不是很大的,至于李二那边,只要我把棉花弄到手了,李二那边根本就不是问题的!

李毅还说了:这次我学乖了,我让魏王李泰去送棉花,我不找太子李承乾了!

当然了,这也就是一句气话,真到时候这棉花怎么送,思来想去还是要李承乾最合适的嘛,不过就怕李承乾又脑袋瓜子抽风,把这个功劳推到自己身上去哦。

不过这些都是之后的事情了,李毅自己心里也清楚,十有八九这棉花是要自己送的了,第一时间来不及,让李承乾送,有太多地方需要圆谎了,而且李承乾被看得那么紧,他要是干什么事情,百骑司不知道?

李毅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赶紧赶往杭州才是。

李毅离开了县城,当天下午就回到了中岳嵩阳观里了,就去找了李靖去辞行了。

一把年纪见过大风大浪的李靖,饶是遇事冷静,处变不惊,诈一下子看到原本请假休息的周王殿下这么快就回来了,而且还当着自己的面说了:李卫公啊,我不能待在嵩山跟你学习了,我要去杭州一趟,办大事啊!

李靖的惊讶可想而知,就问了:周王殿下,您办啥事啊?能比皇命还重要啊?

李毅点头说了:此事事关重大,也很赶时间,不夸张的说,快一步,就是数万数十万的性命可生,慢一步,那就成千上万人要死,我大唐百姓如此多的人命在前,父皇让我在嵩山学习,我又如何能够不顾呢?

李毅说完以后就整理了一下语言,将有关于棉花的好处,还有今天在山下的嵩阳县发现了棉花种子,随后得知那种子乃是来自杭州一个专卖这种种子的人手里的,不过这棉花大家都只当观赏植物来种植,却没人想过这玩意是保暖利器啊,做成衣服也好,填充棉絮也罢,那效果绝对不用说的!

李靖一听,就啧啧称奇了:竟然有这样奇特之事?这棉花真能有如此神奇?

李毅就说了:神奇,非常神奇,比我还神奇,若有半点虚假,我李毅,提头来见!

李靖那边扶着胡须,思虑了一下就说了:话虽如此,但是此事不用周王殿下亲自前往,安排他人去,也能办成的吧?况且,若只是因为这棉花能够保暖,就觉得如此紧急,实在是有点太过杞人忧天了,我大唐这些年风调雨顺,冬季也未曾发生过大量冻死人的事情啊,殿下所说,快一步数十万人的性命便可保全,老朽可不敢苟同啊。

总之一句话,这个理由不行,我李靖不认可。

李毅一听就急了,只得拱手就说了:学生可不是信口雌黄,就问李卫公一句话。

李靖点头说了:殿下请问。

李毅就说了:以我们大唐现如今的情况,若是要进攻高句丽,李卫公觉得我大唐能有几分胜算?战况如何?会不会拖到冬季呢?

李靖一听李毅这么说,眉毛一挑,就问了:照着殿下这个意思,殿下是很肯定,我大唐马上要打高句丽不成吗?

李毅笑了笑,说了:李卫公想必比我还看得清楚吧?高句丽的实力日益膨胀不说,与我大唐教好的新罗,此时却处处受到百济的欺压,百济的背后就是高句丽,若我大唐没有任何的动作,想必不用多久,百济新罗都将是高句丽的囊中之物了,占据辽东的高句丽,况且让我大唐头痛不已,若是再加上百济新罗,你觉得我父皇会坐视不理吗?

所以,这仗肯定要打,不是明年就是后年,是迟早的事情,今年我若是能种的起来棉花,明年就是一件件的棉衣棉被送出去!对于士兵们保持战斗力,是急需必要的事情。至于说,为什么我这么肯定会拖到冬天,那原因更简单了,这高句丽密密麻麻的在辽东盖堡垒,能够快速推进速战速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啊!

李毅说完,表情严肃的说了:李卫公,此事事关重大,学生所言句句属实,还望李卫公看在我大唐百姓,大唐士卒的性命的份上,答应小王这个要求吧,还请李卫公暂且不要与父皇说小王去了杭州一事,时候若是父皇怪罪起来,小王一力承担,断然不会让李卫公为难的!

李靖那边望着李毅看了几秒,沉吟片刻,随后笑着说了:

那老朽跟殿下一起去,就妥了。

第九百二十一章 指挥能力还可以

李靖竟然要求同行,这倒是李毅始料未及的事情,毕竟李靖现在也是一把年纪了,虽然看上去还算健朗,但是李毅记得李靖比李世民死的早,毕竟快七十岁的人了,在大唐已经算是相当的长寿了。

李毅是很担心李靖在路上车马劳顿的受不了,不过转念一想,从洛阳去杭州,一路上都是坐船去的,应该也不存在车马劳顿的情况,更何况,如果李靖跟着一起来的话,到时候也可以说是师徒二人为了让兵法韬略更加的融会贯通,所以才一起四处走走,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这样子回头也更好解释了。

更何况,李靖既然受了李二的命令来教导李毅,自然就要尽到老师的责任,跟着自己的学生一起出远门,一边走一边教导,也是应该的事情。

事情既然决定下来,那就不用耽搁了,李靖也没有什么行礼好收拾的,至于李毅,一回中岳嵩阳观之后就开始让属下们收拾好行礼准备上路出发,自然不会耽搁。

前后不过一个时辰的时间,就带着队伍浩浩荡荡的出发了,那边潘师正道长一脸懵逼的看着周王殿下,李毅当然有和潘师正说明情况啊,当然了,不是说去找棉花种子去了,毕竟一个皇子王爷,亲自出去找种子,这种事情说出去别人要说李毅是害怕训练故意逃避摸鱼呢,或者说他小题大做,杀鸡用牛刀之类的,李毅跟着潘师正是说,出去游历试炼去了,既然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自然是全面发展的啊!

理由虽然比较粗糙,潘师正十有八九回去跟李二说,但是李毅也没工夫想更完美的理由了,带着人马快马加鞭的就赶往了洛阳城。

不到三日便抵达了洛阳城,那边刘某也前后脚到洛阳,李毅早在嵩山的时候,就已经派人去找了何掌柜,让他立马去安排一搜快船,装得下一百来号人的,对了记得打扫干净,熏香都熏一熏,别搞得臭烘烘的,对了,记得秘密进行,不要让别人知道了,特别是官署衙门那帮人,尤其是魏征大佬啊!

何掌柜办事情,李毅还是很放心的,李毅这边前脚刚到洛阳城外的大运河码头,就见倒了何掌柜在那边等着,边上还跟着刘某。

何掌柜见到是周王殿下来了,赶忙迎了上去,看见边上还站着一个老人家,跟着一个中年道士,虽然觉得奇怪,但是咱们周王殿下身边一向最不缺的就是能人异士,倒也就没有多问什么了。

何掌柜那边就说了:殿下啊,您吩咐的事情我都已经办妥当了,最快的大船已经给您安排好了,清洁卫生殿下也绝对放心,有半点味道,我何掌柜提头来见,就连找到的水手,我们都是给洗了三次洗白白以后换了好看的新衣裳给殿下您送到船上去的,一个个孔武有力,肌肉壮硕,保准殿下喜欢!

李毅一听,再看边上人看自己的古怪眼神,尤其是桑巴卓那种不可置信从上至下盯着自己的眼神,李毅差点没对何掌柜破口大骂:

我可去你大爷的吧!什么叫我喜欢啊?这卫生状况不是基本要求吗,万一我特么做个船,因为卫生不合格,感染了时疫什么的,谁来负责啊,本身我就对坐船感觉难受不适应了,还不给我弄得环境好一点能行吗?再说了,我这还带着那么多的家眷家属呢,还有老人家,更要尤其注意啊!

李毅倒是没说身边的就是鼎鼎大名的大唐军神李卫公,主要担心卫生不过关,把李卫公弄生病了,那李二绝对要弄自己的。

给何掌柜踢到一边去,李毅就跟何掌柜说了,你安排一下洛阳的事物,然后就来杭州来找我会和,记得带人带钱,我这次去杭州是有要事要办的,搞不好要在杭州做大买卖,大生意,这位是刘掌柜,是我杭州那边的负责人,以后也归你管理了,生意上的事情何掌柜多多上心哈,这次的生意不是玩玩乐乐赚赚钱的事情,是关乎到天下苍生的大事,办的好了,何掌柜你没准要千古留名了!

何掌柜那边一听,挺着曾经接近两百公斤,现在不知道什么原因,只有不到一百公斤的消瘦的身子,一脸仙气的就说了:殿下放心,何某人绝对用有限的生命,为了殿下做无限的贡献!

李毅一听就拍了拍何掌柜的肩膀,欣慰的说了,辛苦你啊,何掌柜,这次事情若是能办的妥当,十年后本王给你放一个带薪休假。

何掌柜那边一听,感激涕零又是诚惶诚恐的说了:谢谢殿下的关系啊,不会休假就算了,自己沉迷工作无法自拔啊!

这些闲事情就不说了,李毅还赶着时间要出发了,临走前还给了何掌柜一份图纸,乃是弹棉花用上的一些简单工具,弹弓,搓线之类的东西,就跟何掌柜说了:这份图纸上的东西流程叫做弹棉花,你送去给研究所那边,让付二他们给弄出来,回头若是有机会,我会送一批棉絮来洛阳城给他们实验实验,务必要给我研究透彻咯,怎么弹,怎么填絮,怎么纺织,都在上面写着,让他们多多试验,另外,记得多请几个纺织能手从旁指导。

那边何掌柜当然也是一一记下来了。

李毅看到事情交代的都差不多了,至于其他的没有交代的现在也暂时想不起来了,就跟着何掌柜挥挥手,互相告辞再见。

首节 上一节 289/4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震惊!姚广孝竟说我帝王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