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他,改变了大唐

他,改变了大唐 第145节

时间一天天的过着,很快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自从初四周王殿下离开长安,已经过了十来天的时间了,对于周王殿下吃瘪事情,朝堂上也已经说的不是很多了。

将作监那边一直在按照李二的吩咐,继续试验制作水泥,只不过成果一直都不行,把石灰石,铁粉,砂石等材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好,进入生料磨内磨制成粉,随后放入烧窑之中煅烧,配方都是按照周王殿下的配方来的,但是烧出来的东西压根就不能当做水泥来用,加水和起来也根本不会凝固成岩石一样坚硬的东西。

这肯定就是配方出了问题了吗,要么根本就没有水泥这个东西。当然,这话是不能说的,必经周王殿下是皇子嘛,他的面子就是李二的面子,这点面子还是不能不给的,虽然周王殿下这几年来做了很多神奇的事情,也有一些让人惊叹的小发明创作,但是烧水泥可不是曲圆犁或者油墨印刷,你光凭想象就能想出来的,烧制东西就有点像是炼铁和炼丹一样,你不去反复烧制实验,根本不知道最后能出什么东西,就算是打铁炼钢,那也是多少年的积累下来才开创出来的体系啊!

总而言之,将作监对于烧出水泥并不抱有太大的幻想了,只不过李二陛下对于水泥很执着,这才没有放弃,期间也有人提过要不我们自己改良下配方,试着烧一烧,没准能烧出和水泥差不多的东西呢?边上就有人说了,改良配方?怎么改?周王殿下失心疯了,搞了堆石灰铁粉什么的让我们烧着玩,你也跟着发失心疯?

水泥的事情也就这么耽搁下来了,没人再去提及了,直到元宵节这天,数十骑快马从洛阳方向直入皇宫,从数十骑中分出来的一人,手持令牌,一路上畅通无阻,直入太极殿!

没过多久,皇宫里传来了李二的口谕,传召群臣!

第四百三十一章 大唐是个好年代

自从前年,也就是贞观十二年的元宵节,在周王李毅的大肆布置花灯的情况下,到了贞观十四年,长安城之中对于元宵节的庆祝方式,也多以花灯为主了,各式各样的花灯经过两年的发展,到了今年,样式就已经多到不得了,更有猜灯谜,吃元宵,舞火龙,舞狮子等等多种多样娱乐活动,其中以长安城的大剧院和天上人间为两个据点,最为繁华热闹。

长安城百姓们在这里欢度元宵,而长安城中的朝堂大佬们,却没有时间来享受难得的元宵节了,因为皇帝陛下召见他们。

皇帝陛下这时候召见我们做什么哦?好好的元宵节,难道不应该在皇宫里举行家宴吗?若是打算邀请群臣参加的话,这种事情提前几天应该就做安排的,不可能到了今天才来通知的啊?大臣们很迷惑,不过也没迷惑太久,那边见到周王殿下之后,大臣们心里都咯噔了一下,周王殿下回来了?之前不是说因为给了假配方羞愧难当回去洛阳城了吗?

不用说的了,这件事情肯定又跟周王殿下有关联的,只不过跟周王殿下扯上关系的事情,多半都会变得让人脑阔疼。

那边房玄龄就小心翼翼的出列了,询问道:李二陛下找臣等在此时来是干嘛的啊?一同欢度元宵的吗?

那边李二就神神秘秘的说了,喊大家来呢,是让大家一起来见识一下宝贝,见识一下周王殿下的大宝贝!

群臣们一听,有些奇怪,周王殿下又要献宝了?

李二也不说,李毅也不说话,就让大家到校场上去说话!

一行大佬们哗啦啦的就赶到校场上去了,到了校场,却见到一个浑身穿戴铠甲的壮汉,手拿萱花板斧,不是别人,正是全副武装的程咬金!

而在程咬金边上,还立着一根石柱子,不过说是石柱子,长得和平常的石头确实有点不一样,没有切割石头后的那种柔滑感,表面略显粗糙,表面一个个的微小颗粒看上去就好像是粉末沾粘到一起一样。

李二也不废话,就让大家睁大眼睛看好了,然后让程咬金开始表演。

程咬金二话不说,举起手中的萱花板斧,照着眼前的石柱子就一板斧下去,只听到“铛”的一声响声,程咬金手上的萱花板斧就被弹开了,而眼前的石柱子看上去只是多了一道影子,掉了点屑子而已。

程咬金砍完了一斧头,又接连砍上去第二斧头,第三斧头,看完了三斧头之后,再看手上的那个斧头,斧刃上都开了口子了,但是那个石柱子却依然悍然不动。

“啧啧,这水泥当真是坚硬如石啊!”

程咬金刚说完,下面一众大佬们哗然一片一个个的围了上来,指着眼前的石柱子就一个个的问了:

“这东西就是水泥?”

“这难道不就是石头吗?”

“不太可能是石头,若是雕刻出来的石头,切面应当更加光滑才是。”

那边李二就笑着站出来说了,大家都不要争论了,这个东西,就是水泥,只不过是已经和水硬化后的水泥了。

李二一说完,旁边的大臣们都有点懵逼,啥情况啊,将作监那边不是说烧不出来水泥吗?怎么这会子又出来了啊?

这当然不是将作监烧出来的水泥,这是李毅烧出来的水泥!蓄热室虽然还未完全研究完毕,但是在大唐原有烧窑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改造,一千三百度的高温还是可以达到的,再处理好煅烧时候产生的废气还有注意粉尘污染,烧出水泥并不是什么太难的技术活,毕竟原材料的混比搭配还有煅烧时候的过程,李毅笔记本电脑里都有的,这事情多试几次也就成了。

然后在洛阳城的时候就用水泥用模子浇筑成这种柱状体,放了两天的时间就已经完全硬化了,实际上这也是现在冬天天气冷,如果是天气热的情况下,水泥硬化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了。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李毅带着烧好的水泥就来找李二了,李二本就对于水泥万分的期待,一瞧见李毅真的弄出水泥来了,还带了成品过来,那高兴的不用说了,在确认过了水泥的硬度之后,李二就高高兴兴的召集群臣了,这事情是个装逼的大好机会啊,李二怎么可能会放过的呢?

这不,就拉着李毅在群臣们面前好好的装了一波逼了。

好家伙,一下子获得了这么好用的东西,那边大臣们又一下活跃了起来了,抓着李毅东问西问的,边上李二也是满脸笑嘻嘻的样子,我的崽厉害,不就是我厉害吗?

李毅这次倒是没有谦虚,问什么就回答什么,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甚至于连其中的原理都浅显易懂的说明了一番,当然能听懂的估计是没有的。

李毅不怕尔虞我诈,朝堂攻讦了?怕,李毅怕得要死的。

但是比起这些,李毅更怕的是这个唐朝,这个华夏,依然会向之前所知道的历史那样,逐渐的丧失对发明创造的热情,失去对未知探索的求知欲,变得固步自封,满足现状,以至于任人宰割鱼肉的下场。

大唐是个好年代,尤其是贞观年间,政治开明,君主生命,臣子精明,民风淳朴,军事强势,国门开放包容,对于一切的学说,宗教,民族,都秉持着包容兼具的心态,如果说其他的朝代,你提出要科教兴国,科技立国的话,没准会被喷的体无完肤,被扣上无数的高帽子,甚至于被当做异端学说直接打死,死完了还吐口吐沫,踩你两脚,在唐朝,就有可能被接受的。

当然了,李毅不会傻到直截了当的依靠着水泥这一个东西就想着来扭转这个时代对于手工业和技术人员的轻视,会上来就对着整个社会来怼的,那是傻子。

想要改变大家的观念,那就得一步步的来,最主要的是要让大家知道,读什么四书五经或许能让人明白道理,但是想要让国家富强,真正需要的不是之乎者也,反倒是被读书人所不齿的所谓奇淫巧技!

第四百三十二章 李毅请赏

水泥装逼已经大成功了,起码在校场之中的诸位大臣们一个个脸上都是崇拜之色,当然了这种崇拜之色,多半是对着李二去的,虽然水泥是周王殿下弄出来的,但是这个逼,还是得李二陛下来装的吗,其中的道理大臣们还都是很清楚的。

该装的逼,该吹的牛,该拍的马屁这会子都结束了,剩下的就要谈论正事了,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水泥制造技术的转交,这个水泥肯定是有大用处的,之前李毅就说过,拿来加固城墙,铺设道路都是很好用的,大规模生产肯定是必须,所以这个生产技术必须要转交到朝廷中央来。

对于水泥技术的转交,李毅是没有半点意见的,毕竟这也是李二的意思,固然自己把持着水泥垄断,能大赚一笔,但是这种为了发国家财而耽误正事的事情,李毅还是不想做的,自己生产水泥一年能生产多少?国家层面来生产水泥,又能生产多少?这种问题不用问都很清楚的。

当然了,完全不挣钱是不可能的,好在李毅之前就已经做过铺垫了——专利权!

这个水泥虽然说是古代先贤弄出来的,但是毕竟是自己还原创造的,所以说,这个水泥的技术,是要当作专利卖给朝廷的。

至于卖多少钱,李毅并不在乎,李毅要的只是分成股份就行了,况且卖水泥专利,只是再一次的做一个姿态出来,告诉热爱发明的大唐有识之士们,你们的发明创造不是默默无名,不是毫无利益可言的。

李毅的这个要求,在带来水泥的时候就和李二提过了,李二当然是没有什么意见,实际上专利权这东西在长安城试点两年了,总体效果还是可以的,虽然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可能大部分都不是很有用,但是有些还是挺有意思的。

当然了,蓄热室的工艺还未完全控制,烧制水泥虽然没问题,但是难保不会有什么意外,李毅也没有隐瞒,就提出来了再给些日子,待烧纸水泥的窑子完全技术成熟之后,再交给将作监,来大规模生产水泥。

至于具体怎么生产,水泥先期用在什么地方,生产多少等等,这些都是大臣们和李二之间需要讨论的事情了,就和李毅没多大关系了。

李毅所需要做的也就是教会将作监的人怎么烧纸水泥,然后确保生产安全措施等等了。

一切讨论完毕,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深更半夜了,长安城内依旧热闹非凡,民众们观赏花灯,欢度上元节。大佬们谈论到现在也都没吃饭,李二那边就干脆留下大臣们一起吃饭了,李毅自然也跟随作陪。

酒足饭饱,一个个的结伴朝着宫门外走,互相打了招呼就各回各家了,只不过路上走着走着,有些大臣就觉得奇怪了,我们是不是忘记了什么东西啊?

对啊!没有提赏赐周王殿下的事情啊!周王殿下这次献上水泥,没道理不赏赐的啊?陛下向来赏罚分明的啊!

有人就想了,估摸功劳太大,不知道赏什么好吧?

实际上,李二也确实不知道该赏赐些什么比较合适了,官职?爵位?还能怎么封哦,难不成封太子啊?钱财?自己这个崽看上去好像也不太需要的样子,而且光赏赐钱财,总觉得不太像样啊,别人说起来说自己抠门呢。

那怎么办?老规矩啊,问李毅想要什么。

这个问题自然是在大臣们被召进皇宫的时候就提出来了,李毅那边早就有计划了,这边李二问了,李毅那边就提出自己的要求了:

“儿臣身为父皇的儿子,是大唐的皇子,理应为大唐的繁荣鞠躬尽瘁,本不想乞求赏赐,但是这次儿臣也确实有个不情之请。无论是曲辕犁也好,油墨印刷机也好,还是这次的水泥,其实儿臣出力并不多,多是些为了大唐而日夜辛劳付出的工匠们的功劳,儿臣虽然平日里未有薄待他们,但却总觉得还不够褒奖他们,若是父皇真的要褒奖的话,还请褒奖那些工匠们吧!”

李二一听是这个道理,那些工匠们确实该赏赐,那就赏他们金银财宝,进官将作监吧!

李毅一听,心里MMP一句,可拉倒吧,还进将作监,自己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一批可用的工匠,给你拉到将作监里去,那特么还不立马就废了?更何况,你这特么的哪里是赏赐啊,根本是害人嘛!

这可不能让李二得逞啊,李毅那边赶紧继续说了,之前就说过让他们出来当官进将作监,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不太愿意的,自己回去问一下,若是有愿意的,第一时间就让他们进将作监好了。不过当官什么的,实际上也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上学读书!当然了,不是他们去上学读书,是他们的孩子去上学读书!

比起南北朝时期的私学兴盛,隋唐时期却是官学为主,唐时承袭隋制,官学方面有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崇文馆。

李二一听有点为难了,上学这种事情,说句实话,就算是李二也不能违例制度,唐朝时候的教育制度,教育严格,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堪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官学入学条件极其严苛,而且严禁托人情,走关系入学的,如果没有真才实学的话,那是万万不能允许入学的,即便李二是皇帝,一下子把大批工匠的孩子塞进官学里,这不是伸着头找骂吗?你以为魏征他们能放过李二的?

李毅当然知道这一点,看到李二有点犹豫,当下就继续说了:

儿臣知道这个要求有点过分,不过没关系,儿臣都替父皇想好了,现有的“六学二馆”不能入,没关系,只要父皇再设立一个官学机构,不就能名正言顺的让那些工匠的孩子们入官学了吗?

李二一听就奇怪了,再设立一个官学机构,那些工匠的孩子也入学不了啊,肯定要考试啊,工匠的孩子能有多少学问啊?难道搞一个混子馆,给他们进去混不成?

混子馆肯定是不行的嘛,不过工匠的孩子们擅长的是什么?肯定他们老爹擅长什么,他们就擅长什么啊!那干脆弄个工匠们也能考进去的官学机构好了,李毅连名字都替李二想好了,新的官学机构就叫做——

格物书院!

第四百三十三章 想飞天的那个人

说实话,李毅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提高工匠们的地位。而张着嘴巴去提提高工匠们的社会地位,要求科教兴国科教立国什么的,那都是扯淡的事情,就是大罗金仙下凡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想要达到这一目的,那就必须要温水煮青蛙,这个煮的过程可能很漫长,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百年,但这总需要有个开头。

而李毅选择的开头,那就是教育。

大唐极度重视教育,上层的观念也自然影响到下层平民们,如果能够将工匠们的格物之学给加入到官学之中,某种程度上,就等于是默认了工匠们的地位与士族平等,当然了,这种平等是必须要等候时间,潜移默化之下才能看得出来的。

也正因为如此,李毅才觉得从教育方面开头是最为温和,也最不容易受到别人攻击,指责的路线。

开个格物院,不属于国子监,也不属于二馆体系,只是单独列出来一个作为奖励工匠们最近辛劳付出的官学机构,就好像给工匠们的孩子给安排了一个闲职,上官学啊,听着就牛逼,再赏赐将作监的官位给工匠们,乐意当官的就去当官,不乐意当官的就去拿些财宝,李二觉得也觉得没有什么。

李毅也十分庆幸李二潜意识里还是对工匠们不太在意,若是李毅手下的是千古之将才,是治世之能臣的话,你看看李二能有这么好说话?还跟李毅商量的?也得亏是一些工匠,李二才不甚在意的。

赏赐的事情就这么说定了,李二思虑了一下之后就答应了李毅的请求,决定在洛阳城在六学之外,再多设立一个格物院,专门教育工匠格物之学,让那些工匠们得以入官学进行学习,起码名义上是这样子吗。

不过工匠们是赏赐完了,李毅的赏赐也不能少的,李二当即就说了,既然你不要钱财,也不乞求赏赐,反而替工匠们求赏,那这个格物院就赏给你好了,既然是官学,那肯定要有管理官学的官员,格物院的院长,就指名道姓的钦定你李毅了,回头你自己在洛阳城选个地方,是想要另盖学院,还是现成里坊办学,你自己看着办吧,挑好了地址,跟长安城官署说一声,具体手续什么的到时候都给你准备的一应俱全的。

李毅很感动,自己想啥来啥,还头疼怎么把自己的触手伸进格物院里,好来影响格物院的办学内容呢,这边李二直接当了甩手掌柜,直接给自己封了一个格物院院长,虽然一听就跟什么国子监祭酒这样子的高大上的官职名称不能比,还是游离在六学二馆体制之外的官学,但是好歹省去了自己斗智斗勇来掌控格物院的麻烦了啊。

官方钦定,就是这么爽快啊。

李二此时对于工匠和格物院的事情不甚在意,倒也是极大的方便了李毅。

在之后几天,李二就在朝堂上宣布了,在洛阳城另起炉灶,设立格物院入官学,招募此番制作烧你的工匠们的孩子入学,以资鼓励,并且任命李毅为格物院院长,全权管理格物院各项事宜,教育经费由洛阳当地税收出资,将此决议昭告天下,凡大唐子民,皆可考试入学。

另外,就是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专利之法,由长孙无忌,魏征和房玄龄三人为首,主持修订新的专利法等等。

说老实话,李二这个当爹的是真的没话说,虽然对于家庭关系处理的手段很辣鸡,但是李二是真的很护短的,赏赐到了这种程度甚至另设了一门官学,李毅感动的无以复加,就连码字更新都每天多写了一更。

当然了,宣布了这样子的赏赐,接下来的酸儒们集体高潮的反击不用说了,先是御史台,一部分自认为饱读圣贤之书的人就跳出来了,指着李二就骂了:

你这是要干什么?你这是要学商王纣,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乎?!

好家伙,把李二当作商纣王都骂出来了,李二能示弱吗?当然是第一时间反击了啊!大唐本来就重视教育,除了经学之外,还另分算术,医学,科举考试中也多有考察土木工程,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甚至连房子怎么盖都有,唐朝的科举考试内容和教育范围之广,和后世的那些只注重经学考试的是完全无法对比的。现在我不过是多弄了一个格物院,想着传授格物之法,让工匠的手艺可以更加精进,培养更多的人才而已,《礼记·大学》中就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设立格物院,又如何能算错呢?

话说到这份上那就有的吵了,李二很明显是将格物一词归类到工匠研究事物道理的意思上去了,而关于“格物致知”这个词的意思,到底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大学》之中并未做任何解释,历朝历代为了这个也是吵得不可开交的,东汉时期,郑玄的解释是: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到了南北朝,也多有大儒做出不同的解释,但是也一直都没有定论的。

吵是肯定要吵的,但是李二作为皇帝,设立格物院的理由也很充分,《礼记·大学》都搬出来了,旁人就算想要说助长奇技淫巧的风气,让社会不务实,人民变得懒惰等等这些理由来反驳也没有什么用处的。

等到长安城的士族们和大臣们,吵到了二月初,也没有动摇李二的决定,而李毅自然也被视为这一切的幕后推手,自然也是攻击的对象。

不过李毅就一个二皮脸,无所谓的,你骂就骂吧,还能比魏征大佬厉害吗?不好意思,从贞观十年开始,我就饱经风霜,经验丰富,等闲人是骂不动我的!

就这样,原本计划正月十五就离开长安城的,这一口气就拖到了二月初,李毅才打算带着李二的授命,和一个格物院院长的新职务,准备离开了长安城,返回洛阳。

不过在离开之前,李毅打算要先见一个人,就是之前给自己送了拜帖,请求资助想飞天的那个人。

第四百三十四章 这人有点料

事情还要从李毅回来长安城开始说起,之前不是有许多人投了拜帖的吗?大部分的拜帖李毅理所当然的都给回绝了,但是唯独一份拜帖留了下来,还给送去了回信。

那就是一个投了拜帖,希望周王殿下能够资助他发明可乘坐的孔明灯的人,这玩意不就是热气球吗?先不说这个人是不是真的能够做出热气球来,起码这个想法就很不错啊对不对?至于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那得见了才知道吗,如果真的很有想法也很努力踏实的类型,没本事也没关系,可以学吗。

首节 上一节 145/4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震惊!姚广孝竟说我帝王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