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他,改变了大唐

他,改变了大唐 第115节

第三百三十章 农会(下)

当然了,农会必须要接受官府的监督和管理。也就是说,在乡村村民们自己管理自己的情况下,农会里会安排官府人员来进行监督和对接工作,这一点绵州别驾倒是没什么大的意见,在他看来这就不是什么大的工作,随便找个官吏来兼职干一下不就成了?

这边绵州别驾还不清楚自己接下来的将会怎样繁重和开创性的工作,满脸不在乎的点头答应下来了。

李毅之所以做这么多的事情,只为了一个目的——让政权下乡。

这件事情,只有在唐初这年头才能做,而且不会遇到太大的反弹。

政权下乡大家应该都不是很陌生,早在二十世纪的时候,我们的祖国母亲就进行过轰轰烈烈的政权下乡运动,这里因为多方面原因就不进行更多阐述了。

而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是由官僚中国和乡土中国共同构成的。

尽管秦始皇统一中国,形成了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专制体系,但是这一体系,无论是权力集中能力,还是权力渗透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特别是国家权力没有直接渗透于乡村社会。早在秦、汉时期,为了组织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一直延伸到乡村,实行类官僚统治的乡(亭)里制。但是自唐代,特别是宋代以后,实行“强干弱枝”,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和基层权力弱化,乡村社会实行官民合治的保甲制。

由于中央权力对广阔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的统治鞭长莫及,使得权力愈来愈分散于社会,由此形成两个极端:一极是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的绝对统治;一极是实际统治社会的权力高度分散于各个村落共同体。由此形成上下分立、国家统治与乡村社会分治的治理体系。“王权不下县”,国家体制性的正式权力只到县一级为止,县以下主要依靠非体制性的权力进行治理。由此构成“县官治县,乡绅治乡”的权力格局。作为乡村精英的乡绅因此成为乡村社会权力体系中的特殊人物。乡绅通常指那些有土地财产和国家功名双重权力资源的特殊人员。自实行科举制以后,国家通过科举考试将社会精英吸纳到统治体系中来。但这些精英并不都能够进入国家的正式官僚体系,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能散落在社会之中,并因为其国家赋予的功名等特殊地位而在乡村社会发挥特殊的影响力,并成为乡村社会的实际统治者。

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士绅阶层了,士绅统治的危害就不用多说了,想想看明朝怎么灭亡的吧,明朝灭亡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却是“明亡实忘于文官士绅”。

而与士绅相对应的还有就是长老制,长老制就是家族里的长辈管理一个村的制度,因为一个村落大多是同一姓氏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很容易就形成他们自己的小团体。在内部施行他们自己的所谓“家法”,这种制度也是不可取的,这种情况持续时间长了,对于基层百姓来说,他们对家族的认同远甚于对国家的认同。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中国人只有家族主义而没有国族主义。

家族长老也好士绅统治也好,这些都不是李毅想要见到的,因为他们都是远离国家政权组织体系,发展壮大之后不受国家控制的存在,李毅作为皇子,国家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他想要依靠基层群众剿灭土匪,自然不会蠢到自己来带头发展家族长老制度或者士绅统治制度的,不仅不发展,以后有机会还要向李二或者以后当了皇帝的哪个兄弟谏言,在唐初还没有形成气候的时候,就给这种对国家危害很大的东西捏死在雏形里!

而农会的存在就是模仿秦汉时期,不过不再限于一个村一个乡,而是将附近村落都给统合起来,将政权渗入乡村基层,强干弱枝这种东西可要不得的,所以官府部门必须要出人参与其中,也就是其中原因所在了。

当然了,绵州这地方只是李毅打算进行的一个试点,政权下乡并非是李毅目前要做的具体事情,完成绵州的政权下乡,统合基层的力量,也不是李毅的目标,他的目标目前就是剿匪。

这边李毅说的口干舌燥,第一次的农会就算到此结束了,主要是统计了一下人员,然后推出了百姓之中的管理层,也不管你是哪个村哪个乡的,现在大家就是一个集体,百姓们迷迷糊糊的还没有太多概念,毕竟天下初定,什么长老制啊,乡绅制啊,都不存在,以前亭长里长制度崩溃才多少年啊?新的代替制度都还没出现呢,大家对于统合到一起,参加农会什么的也没啥抵触心理,至于村落里的老人家们,也不会觉得“我们是这个姓氏,他们是那个姓氏,怎么能够坐在一起商量呢!”这种观点,大家不管哪个姓氏,不都是绵州百姓吗?

所以李毅的农会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阻碍或者抵触,这边跟百姓们说完了,大家踊跃报名之后,李毅也开心的露了一手,当场教导了大家一手硝石制冰法。

现在虽说是大冬天的,但是在蜀中这地方,倒不至于泼水成冰,李毅让人端来两盆水,小盆放大盆里,扔了一块硝石放大盆里,没多久小盆里的水就结成冰了。

大家伙看到了之后啧啧称奇,后面没看着的点着脚尖的要看,李毅这边小露一手,那边百姓们惊为天人啊,李毅小手一挥说道:

“都可以说出来大家共享吗,这硝石制冰也是一个老农偶然发现告诉我的,大家学会了,夏天可以用来解暑储存食物,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以后有了农会,有什么新奇的发现,趣闻都可以拿出来分享,农会吗,就是大家的工会,大家就是一个集体了,有什么事情分享,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总比一个人藏着掖着来得好啊。”

老百姓们一听纷纷鼓掌,啪啪啪的经久不衰。

第三百三十一章 赶集

绵州最近有点红火,倒不是因为什么武林大会,而是因为周王殿下在几个村落之间,摆了一个场地,搭了棚子和好几个横桌铺子,边上还有公共的休息区,不仅如此,还提供了免费的热水,和炉火保暖服务。

总的来说,这个赶集的场地虽然简陋,但是一应设施五脏俱全,钱自然是李毅自己出的,这个场地弄起来之后,李毅这个场地弄起来就打算交给绵州当地官府来管理了,也不是赔钱的事情,大家在这里买卖东西,官府以后可以出租摊位来收回管理费用,绵州别驾自然不会拒绝,反正都是小事情,花不了几个钱,也不指望能收多少租金,最主要的是这样子干不违反规定。

唐朝城坊制度规定城市内的商业活动只能在规定的集市进行,但是这个赶集是在城市外面啊,而且场地也没花官府的钱,也没说常态化,周王殿下出面说了,就办三天,三天结束立马撤场,绵州别驾就算是想反对也想不到什么好的理由啊,再说了绵州别驾也没有反对的意思。

他现在看到周王殿下脑阔就疼,又是召集百姓,搞什么与民亲近,与民同乐,开个座谈会开个半天的,还跟百姓们坐得那么近,万一要是哪个脑袋瓜子有问题的百姓冲上来拿刀砍了你了,我绵州别驾脑袋还要不要了啊?

这也就算了,后来还搞什么农会,要官府这边出人监督管理,绵州别驾哪知道什么权利下乡,遏制士绅和长老啊,他又没有李毅那样的超前的历史认知和历史眼光,不过没眼光没关系,好好听话就行,李毅对于这样子变通圆滑的绵州别驾还是很看好的,比起兴元府的梁州别驾要好,梁州别驾虽然认真负责,但是太犟了,你看看人家绵州别驾,虽然也是愁眉苦脸,一脸苦瓜相挂着,但是听话啊!

绵州别驾这几天没睡好,原因无他,都是农会搞的,昨天不是搞了农会座谈吗?今天找人去统计了人数,住址什么的,今天在赶集门口摆了个政府部门的摊位,周王殿下管这个叫做便民点,根据字面意思,就叫便利民众的地点!

这也没啥不好的对吧?当今陛下还说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呢,关心民生也是考核政绩的一部分啊!

不过绵州别驾今天跟着周王殿下到了赶集现场之后,脑阔当时就一个顶七八个那么大了,只见到便民点后面拍了一长龙的队伍,这个百姓家里丢了猪,那个百姓家里丢了鹅,还有百姓家里屋顶漏风什么的。

好家伙这一口气反应的问题不少啊!以前是特么的没渠道反应,现在在周王殿下的带领下,竟然搞了一个渠道反应,比去官署可方便多了啊!大家这就纷纷过来了。

李毅一瞧见队伍有点长,当即就对大家说了,我们不是有农会吗?既然是有组织的,大家就不要这么一个个的上来反应情况啦,有什么问题,大家农会内部讨论汇总,就像平常唠嗑一样放松就行啦!然后一起报告上来,讨论的时候我们会安排官吏来记录监督,防止类似村霸这样的人出现,大家放心畅所欲言,官府会给大家撑腰的云云!

老百姓们一听,是个好方法啊,当即就开始讨论起来了,剩下的一些事情比较重大的,比如闹小偷了啊,媳妇跟人跑了啊,家里来山贼了啊什么的,自然还是要单独反应出来的。

绵州别驾看着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反应过来,当即就冷汗冒出来了,边上的周王殿下是来干嘛的?打仗?那只是顺道啊哦,没人觉得这次侯君集大将军到来的情况下,吐蕃还能蹦跶多久,周王殿下来蜀中,主要是代表当今天子,代表陛下来视察的!钦差大臣知道吗?着绵州以前没这么多问题啊,怎么搞个机会事情都冒出来了啊!

道理很简单啊,一般人多少有点胆小怕事的,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不想去官署的,家里漏风,邻里矛盾什么的,也就不提了,但是现在搞了一个便民点,大家都在踊跃发言,你家说一句他家说一句的,我家当然也要说一句啊!不说显得我多不合群啊!于是家家户户都有问题了,七嘴八舌的就说起来了。

李毅倒是没有想要为难绵州别驾的意思,这种情况也在李毅的预料之中,不怕你问题多,就怕你没问题啊!你啥都不需要,我怎么和你们打成一片呢?

李毅这边笑呵呵的就出来说了,大家别慌有啥问题绵州别驾都给你们解决,官府给你们做主,少东西的,大家汇总来一起买,官府出面绝对帮你打折,不说四折五折,六折七折的肯定有,能省就省,不让老百姓多花一分钱!家里有困难的也别慌,官府出面牵头,有困难的家庭互相帮助一下,你家捐献一个铜板,他家捐献一个铜板,想还的以后种了田还上,不要还的就记下个人情,以后走亲访友的多感谢一句,能帮忙干干活的出点力,就一个铜板而已,谁家没有啊?!

大家一听,是这么个道理,民风淳朴就这点好,不存在什么你家是你家,我家是我家,分的这么亲,这年头孩子长大了分家的都少,也没有同一姓氏在长老的带领下组成自己的小圈子,疯狂排外的现象,那些自私自利的人,走到哪里都要被人戳着脊梁骨说坏话的。

在李毅的引导下,大家纷纷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反正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官府再出面,垫资的垫资,出人的出人,账单要记清楚,回头交税都给多交点就行了。

绵州别驾一听差点窒息,得了,周王殿下一句话,工作量又加大了,感情不是你来干活啊!绵州别驾一脸苦瓜脸,心里苦,但是他不说。

赶集吸引了不少的村民百姓们过来交换东西,有商业眼光的就租了一个摊位,卖点东西,无所谓的就随便搞块布一铺,想卖或者想换的东西,粮食之类的拿出来,大家看上了就自由交易。

不仅乡村的人被吸引来了,就连绵州城的人也来了……

第三百三十二章 本王要剿匪!

在赶集的第二天,除了常能看见的农产品之外,还有一些家禽,鱼类,李毅甚至还瞧见了一些诸如鹿肉,野猪肉等等这些,除了这些,还有从绵州城里推着小车出来的商贾,大多数还是卖的布匹的偏多,毕竟这年头,百姓最需要的也就是衣食住行方面了,住房倒是都有,城外的不需要买,直接自己在朝廷分的地皮上盖房子就行,出行全靠两条腿,富裕点的可以自己搞一辆小牛车什么的,剩下的不也就是吃和穿了吗。

百姓们赶集赶得红火,年味也就变得越来越浓了起来,三天赶集一过,绵州城就迎来了除夕过年的日子了。

李毅身在绵州过除夕,自然就没有像在长安城那样多的规矩了,想要好好过年是不大可能的,毕竟还打仗呢,怎么庆祝?

前线的消息这几天已经陆续传了回来,粮草补给线自从加派了人手保护,就再也没有受到山匪的袭击了,侯君集已经抵达了前线江油,并且和牛进达回合,正在部署下一步的作战方针,松赞干布显然收到了唐军赶来的消息,收缩起了防线,看来是打算以现有的战果作为筹码来进行谈判捞点好处了。

李毅看到了前线传递过来的情报之后,也是有点心虚,自己从长安城一路奶到江油来,终究还是奶出问题来了啊,自己记得原本历史上,侯君集的大军都还没有抵达前线,牛进达都已经率领先锋抵达松州,并且奇袭松赞干布,让松赞干布丢盔卸甲,惊惧投降了,怎么到了这里牛进达和侯君集会和之后,开始谋划策略起来了啊?

牛进达你特么倒是莽起来啊!

李毅心里也只能干着急,不然能怎么办,难道自己骑马半天跑到江油去,告诉牛进达:你赶紧出征吧,一定不要虚啊,一路莽到松州去,松赞干布就投降了!

这不是开玩笑事情吗?李毅想想也就没管了,自己还是安心搞自己剿匪工作好了。

除夕一过,到了正月里走亲访友,绵州城外的乡村百姓们也不用到处跑了,李毅安排了唱戏的在赶集的地方搭了戏台子,要连唱七天,百姓们都能来看,正好也算作是农会的活动了,老百姓们一看,这个好啊,都去看都去看。

边上公孙二娘看着就有点迷糊了,你周王不是要剿匪吗?怎么缴了十几天,不出兵,也不探路,更不大军搜山,反而在这里带着老百姓们弄农会,办赶集,唱大戏起来了啊?

李毅呵呵一笑,急个屁,按你说的那方法,出大军搜山剿匪,你就是剿的几年你都剿不完,还浪费军力,剿匪这东西还是得靠老百姓,你再探路,能有当地老百姓路熟?你在探查情报,能有当地老百姓了解情况?你真当老百姓就只知道埋头种田,两眼一睁一片黑啥也都不知道啊?他们门儿清着呢,那座山头有多少山匪,哪里的小道能走,比你还不清楚?

总之一句话,跟老百姓关系处好了,干啥都轻松!

公孙二娘听着李毅的一通解释,虽然还是有点一知半解,但是仔细想想也确实是这么个道理,自己以前行走江湖,走到哪里也都是先去客栈茶馆打探情报,当地人总比你外地人知道的更多一点的。

李毅干了这么多事,在绵州城,主要还是绵州城的乡村里,名望一下子就好了起来,人人提到周王殿下都是赞不绝口,那一家说自己家里锄头坏了,本来想自己修修将就用着,毕竟家里穷啊,那边周王殿下知道情况了,当即就带着绵州别驾亲自登门造访,送来了新的锄头,还说了这钱算是官府借给你的,你有了好锄头了,多种几亩地,多收几旦粮,回头交粮税了,你多交点就当还上给官府就是了,如果有什么困难,也没关系,给你延期几年还都行的。

那边又有人说了,周王殿下人好啊,听说还在村子里教孩子认字呢,自己娃娃都认识不少字了!还会背什么《三字经》了!

这边你一言我一语的,纷纷夸赞周王好周王秒周王一戳呱呱叫。

直到有一天,某个村子里某个庄稼汉,遭了山匪了。

话说是麻头村的一个叫麻二子的庄稼汉走了亲戚回村的路上,天色已经有些晚了,路上也没什么人,正巧就遇到了蒙面山匪,被打了一顿不说,还把身上东西都抢走了,好在给留了套衣服,人也没掳上山去,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话说拿麻二子回了村,哭喊着把这事情一说,大家一看怎么大过年的山匪也下山来啊,之前不是抢过一次了吗?咋办啊?

能咋办,跟农会汇报下吧!

这边农会就收到消息,然后把山匪出现的事情告诉了官府了,那边爱民如子的周王殿下就亲自来了,哇,当时那情况可把麻二子吓得啊,比见到山匪还要受惊。

麻二子当然是见过李毅的,不过那是远远地瞧啊,哪有这么近距离的看过周王殿下啊,周王殿下这还是特地来找自己的啊!

周王殿下来了,先是嘘寒问暖一番,还带了礼物,慰问下被山匪惊吓到的老乡,然后就问起了情况来了,你们这山匪多吗?怎么大过年的还下山抢劫啊?

那边麻二子已经受宠若惊了,这时候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就说起来了。

这秦岭之中一直都有山匪的,贞观初年剿过几次,消停了两年,后来又起来了,抢了一个村子,官府又来剿,然后再起来,再抢一个村子什么的,麻头村离山比较近,也被抢过,麻二子提起来也是面露恐惧之色,边上村民也是纷纷附和。

只不过正月里来抢劫的倒是很少有的,估摸着是前面打仗了,山匪们年过不下去的原因吧。

其实老百姓们也痛恨山匪,谁不想安安生生的好好过日子,谁想跟你山匪为伍?但是没办法啊,剿不尽啊!

周王殿下这边听了唏嘘不已,也是老泪纵横啊,苦了我大唐百姓啊。

边上百姓们瞧见了也是凄苦不已,感同身受。

周王殿下大腿一拍,不行!这事情必须管,本王要替百姓们剿匪!

第三百三十三章 真去剿匪了?

对于周王殿下要剿匪的决心,百姓们很感动,至于说剿匪这种事情能不能彻底消灭,没几个百姓相信的,你要是湖泊上的水贼,平原上的盗匪还好说,一旦合围他们没地方跑你一网打尽一了百了,这可是秦岭的山匪啊,剿的尽吗?

你这边剿完了,回长安了,倒霉的还不是我们老百姓吗?当然了,这话嘴巴上不能说,也就心里想一想,周王殿下人还是不错的,很关照我们,我们要给他点信心,给点鼓励对不对,于是乎,大家纷纷表示在精神上支持周王殿下的决定云云。

李毅光看周王百姓们的表情就知道他们在想啥,这时候也不戳破,拱拱手,神情激动的就去安排剿匪去了。

李毅这边带着付二他们出了麻头村,见到四下无人了,才喊过付二小声的问道:

“没露出什么马脚吧?”

“殿下放心,安排假装山匪的人都是高手,易容化妆面罩一套走的。”

那边付二也小声的鬼鬼祟祟的回答说道。

“没打伤人吧?”

“没,怎敢打伤人啊,我们也就是挑了一些打不伤的地方打,屁股啊什么的。”

付二回答完之后,李毅满意的点了点头,带着大家伙就走了。

第二天,李毅就通过农会召集了附近村落里的百姓了,李毅目前声望很高,绵州附近乡村里的百姓们对周王殿下都是很有好感的,一听周王殿下召集,很快就赶过来了,就见到原本唱戏的台子上,挂起来一个横幅,横幅上写着:“绵州剿匪誓师大会!”几个字。

当然了,百姓们当然没几个认字的,是边上认识字的老学究帮忙解释的,解释完了还说一句:“啧,太直白了,不讲究。”

百姓们一看迷糊了,这啥情况啊?又要剿匪了啊?

这边周王殿下就上台了,上了台之后先是声情并茂的一通演讲,主要就说了几个方面的事情,第一:山匪为祸我大唐百姓,本王作为皇子,此番入蜀,抵御外敌的同时也要体察民情,民乃国之本,至此大战之际,那些山匪竟然还如此嚣张,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二:剿灭山匪,匹夫有责,大家如果有什么好的情报,踊跃举报,举报有奖。第三:如果有认识山匪的,或者家里有亲戚是山匪的,赶紧带话,现在出来缴械投降,接受劳动改造,可以饶命一条,不然等大军亲自剿灭,那就格杀勿论了!

李毅这边一通话说完了,台下也是被煽动的群情激愤,李毅还特意找来了几个被山匪害的家破人亡的农户上来现身说法,主要呢就是上来哭的,麻二子也上来了,不过不情不愿战战兢兢的。他能情愿吗!他又不是跟山匪有血海深仇,被打一顿抢劫了而已嘛,现在被周王殿下拉着现身说法了,回头被山匪盯上报复咋整啊!但是麻二子也没办法,大势所趋,大家都让他上,他能怎么办啊?他也很绝望啊!

李毅这边说完了,立了一个举报箱,大家有啥情况写下来直接举报,不会写字的也没关系,可以直接去找农会的官吏反应情况,官吏这边会汇报给绵州别驾反应情况的。

边上绵州别驾一愣,行吧,这是剿匪,本来就在他绵州别驾的工作范围之内,没啥好怨言的。

之后又过了一天,也没见什么人来检举举报的,谁敢来举报啊,给山匪知道了怎么办啊,万一打击报复怎么办啊?绵州别驾看到这情况也很尴尬,生怕周王殿下这面子上过不去,拿自己开刀子,说自己治理民众没治理好,看看民众都不跟官府配合云云,好在周王殿下没说什么,不仅没说什么,第二天又召开农会了,大家又哗啦啦的来了,不晓得周王殿下今天又要说什么了。

这次召开农会很简单,周王殿下说了,已经收到了举报,了解了抢劫麻二子的那伙山贼的位置了,现在就去给那些山贼们绳之以法!

这边说完就带着五十名金吾卫就出发进山了。给边上绵州别驾都看懵了,那举报箱他天天盯着在,哪里有谁来举报哦!农会官吏那边也压根没有收到举报啊!这啥情况啊?怕不是你周王殿下看到面子拉不下来,故意做这个姿态给自己挽回点颜面的?

绵州别驾这边还在发蒙呢,那边李毅就带五十人浩浩荡荡进山了,可把绵州别驾吓得,赶紧连滚带爬的就带着人一起跟进去了,周王殿下哦,你可别开玩笑了吧,你就带五十个人剿什么匪患啊!别搞出事情来了,小人命都给你赔进去了哦!

绵州别驾赶紧跟过去,这还哪里能找到周王殿下的人啊。

绵州别驾这里吓的六神无主,连滚带爬的就赶回了绵州去了,去往军营找到了侯君集留下来的那一名副将,说了周王殿下带着五十个人就进山剿匪的事情了。

那副将一听,那是在厕所大吃一惊的表情啊!年前还听周王殿下说了附近有匪患要剿匪的事情,当时自己和其他几个将领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委婉的拒绝了,在他们看来,秦岭之中的匪患哪里有那么好剿灭的,与其硬来不如招安啊对吧,哪里想到这才一个年一过,周王殿下性情如此偏激的啊!自己这边不同意剿匪,怎么就自己五十个人跑去剿匪了啊?那些金吾卫也不拦着?

首节 上一节 115/4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震惊!姚广孝竟说我帝王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