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狠帝,开局就逼崇祯退位

明末狠帝,开局就逼崇祯退位 第119节

朱慈烺也没跟他们再啰嗦,现在说的再天花乱坠,他们心里肯定也会有顾忌,不相信皇家,等将来尝到了甜头,自然就会死心塌地的追随。

于是直接给他们说了一下原布的批发价和回收价格。

棉布共分为两种,一种粗棉布,比较厚实粗糙,一种细棉布要薄一些,那种精品棉布暂时还弄不出来,不是织不出,而是纺不出那种又细又均匀棉线。

两种棉布,一匹都是长约四丈,宽四尺,也就是长十三米多,宽一米二左右,和这时代的一匹布差不多。

粗布一匹重约五斤,要五斤三两的纯棉,细布重约三斤,要三斤多的棉花。

而如今市场上的棉花差不多是一石五两银子,比一石粮食都还要贵。

不过这是市场价,从山东统一采购的价格乃是三两一石,加上运费也才三两五钱。

算下来,一斤棉花也才三十文不到,一匹粗棉布算六斤好了,棉花的价格也才一百八十文钱。

细棉布一匹更是只要一百文左右。

而如今市场上一匹粗棉布是四两银子一匹,细棉布也和三两银子一匹。

加上这时代的人工又不值钱,哪怕除去纺纱织布染色运输,利润恐怕也在十倍以上,可见江南那些棉布商是多么的暴利,多么的赚钱,多么的丧心病狂。

而这还只是最普通的两种棉布,丝绸和上好的精品棉布,利润恐怕会高达几十倍,上百倍都不止。

这也就能解释,为何如今江南的良田大多都变为了桑田,每年还要从湖广江西购粮。

经过再三考虑后,朱慈烺给他们的棉布批发价,是粗布一两银子,细布九钱,回收价是粗布一两二钱,细布一两。

他们染一匹粗布可以获得二钱银子的利润,染一匹细布可以获得一钱银子的利润。

而最终的零售价,北方各省粗布一两五钱至一两八钱匹,南方二两至二两二钱一匹。

细布北方各省一两三钱至一两五钱,南方各省一两八钱至二两一匹。

算上运输和皇家店铺的成本,其实到染色和零售这一块朱慈烺是没赚多少钱的,也不想赚多少钱。

就连纺纱和织布这一块,同样也不打算赚多少钱,一匹布下来能纯赚个二三钱银子,他就满意了。

等将来纺纱和织布的效率提高了,百姓也有钱了,那时才会考虑赚钱。

粗布的批发价是一两1000文,棉花成本为180文,一匹布每人大概要纺四天的纱线,放在以前要将近半个月,一匹布朱慈烺打算给那些纺纱女工200文的工钱,也就是每天50文,一个月一两五钱。

给那些织布女一匹布500文的加工费,这样算下来只剩下120文,除去管理和运输费用,当真是不赚钱。

不过棉花的价格如今有些偏高了,正常的价格应该是一两银子一石,粮食价格为五钱银子一石。

朱慈烺将价格说出来后,众人一番盘算,都是大喜。

几乎都不打算将布匹再卖给皇家店铺,而是准备自己去售卖。

不过他们的幻想随即就被朱慈烺再次打破,因为皇家自己也会开设一家规模庞大的染织坊,这样大家想要再卖高价就不可能了。

虽然众人都失望至极,却也纷纷签署了合作契约,都准备开办一家染织作坊敷衍一下。

毕竟好歹也是和皇帝扯上了关系,将来就是做其他生意也方便,没人会拒绝的。

城外工业区的作坊卖肯定是不会卖的,只会出租,染布作坊的原料配方,朱慈烺到时可以免费提供,甚至他们可以派工人来染布坊学习一段时间。

众人离开后,坤兴公主已经在宫门口等待多时,甚至直接搭了个棚子,带着几十名掌柜和大量的元宝宝钞。

众人见公主这副架势,也都不敢装傻充愣,乖乖的排好队准备贷款。

“定国公,你好歹也是我大明的国公,区区五百两银子,你打算开多大的染布作坊?”

“那不知公主殿下以为老臣该贷多少?”定国公小心的问道。

“起码也得几万两吧,这才符合国公的身份嘛!”

“公主殿下言之有理,那老臣就借五万两吧。”

定国公脸皮一阵抽搐,他家中的银子都快发霉了,哪里需要贷款?

可公主都这样说了,他又哪里敢不借?

陛下极为宠爱坤兴公主这个皇妹,可是众所周知的事儿,这要是得罪了她,回去在陛下面前说两句坏话那还了得?

坤兴公主顿时就乐坏了,五万两一个月的利息就是一千五百两,这简直就跟抢似的。

想到这里,坤兴公主心里也是一阵感慨,父皇当初要是也像皇兄一般让她开个银行,哪里需要整日为了银钱发愁?

有定国公开头,其他勋贵和地主士绅也不好借太少,敷衍了事,最后竟然整整借出去了上百万两。

收拾完后,坤兴公主并没有去给朱慈烺报喜,而是立即就前往西苑去看崇祯。

“儿臣拜见父皇。”

“娖儿不必多礼,来坐,看你高兴的样,今日又赚钱了?”见女儿又来看自己,崇祯也是心情大好,如今也已能下床走路,气色也好看了许多。

“父皇,儿臣今日又借出去了一百万两,整整赚了三万两银子的利息呢。”

坤兴公主扶着他坐下后便笑着说道。

“什么?又借了一百万两?都是给谁借的?娖儿没有强迫吧?”

崇祯也是一脸吃惊,刚开始还觉得女儿这般抛头露面,有损皇家颜面,还训斥了几次,可坤兴公主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天天来给他报喜。

时间一长,见女儿每日都开开心心,崇祯也受到影响,心情渐渐好了起来,也看开了,连着病情都好转了起来。

“父皇,银行借钱乃是你情我愿之事,儿臣又岂会强迫?”坤兴公主说完又给他解释了一下今日借钱的事儿。

听说儿子又在开办什么织布染织作坊,还拉拢了大量的勋贵绅士,崇祯眉头也是微微一皱,随急就问道:“娖儿,上次借给那些武官的银子,他们都还了吗?”

“回父皇,早就还了,儿臣倒是巴不得他们不还,最好等个一两年。”坤兴公主说道最后一脸的遗憾。

崇祯见女儿一副奸商的模样脸皮也是一阵抽搐,感觉自己以前乖巧懂事的女儿,都被那个畜生给教坏了,实在可恨。

不过还是没忍住心中的好奇又问道:“娖儿,如今银行还剩多少钱?这半年多总共又赚了多少银子?”

“回父皇,具体多少不太好统计,上个月统计过,银行的本金大概还有一千万两,几乎没怎么减少。”

“这么说来大半年,竟然一分银子都没赚到?”崇祯有些失望,又怕这话打击到女儿,刚想安慰两句,坤兴公主却是赶紧摆手解释道。

“父皇不能这样算的,如今银行已经在整个北方铺开,起码开设了不下数百家分行,每月掌柜伙计的俸禄,加上油墨纸张费,和运输费等等,花销非常大,所以能保持本金没有损失多少,已经算很好了。

至于想要银行盈利,皇兄说了还得再等一两年,不过儿臣已经等不及了,接下来银行打算给普通百姓贷款,虽然皇兄说过给普通百姓不能定太高的利息,但人多呀。”

“父皇,儿臣说句不该说的话,您可别生气,儿臣觉得您当初弄反了,父皇不该和那些勋贵文官借钱,而是应该开银行给他们借钱。”

坤兴公主弱弱的说了一句。

崇祯闻言脸色虽然有些不好看,却也并没有动怒,反而是陷入了沉思。

女儿这话的意思,他自然听懂了,那就是当初不该直接问他们借钱,而是应该打着给他们借钱的幌子,勒索高额的利息,将一万两变成一万五千两。

第141章 织布机送到家

“陛下,各军屯的夏粮皆已晾晒归仓,并已汇总完毕,共计八百二十六万余石。”

“好,这平均下来,亩产都接近一石了,看来军户们平常都没怎么偷懒,还是在尽心尽力照顾庄家的。”

朱慈烺接过册子,心中也是大喜,忍不住夸赞道。

八百万石粮食,足以让一百多万军户和几十万大军以及京城所有人吃上一年了,也就是说已经做到了自给自足,无需再从江南运粮。

而小麦的麦秆和麦穗又能作为草料,供牛马食用,当真是一个丰收之年呀。

“主要还是陛下圣明,提出冬季种小麦,避开了干旱酷暑的夏季,这才得以丰收,若是在整个北方都推广开来,今后百姓们再也不用挨饿了。”

柳心兰说到最后也是非常的激动,如今已经到了五月底,京城附近都将近一个月未下雨了,如果种的是春小麦,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不用刻意推广,只需将今年冬小麦的产量公布出去,各地自然会跟着种,尤其是北直隶南部和河南。”

朱慈烺笑着摆摆手。

“是的陛下,今年河南各地虽然都种了春小麦,但还有大量的荒地,据各地掌柜传回来的消息,当地的士绅都准备今年冬季大种冬小麦,许多士绅都派人前往南方购买耕牛粮食,招募佃户去了。”

柳心兰同样笑着解释道。

“让他们自己弄,朝廷不会干涉的,各地掌柜也不要干涉,他们想怎么种就怎么种。”

对于北方朱慈烺暂时不会动,起码免税期没结束之前是不会动的,等恢复了元气再改革不迟。

毕竟,一来他没有那么多人手去组织,二来也没有那么多粮食养活北方所有人。

如果现在就改革那些士绅地主,肯定不会再管百姓的死活,去年也只是在河南与北直隶南部赈灾了三个月,就消耗了几百万石粮。

“对了,各军的卫所制度都完成了吗?”

“回陛下,除了永平府的后军还未上报,余下三军皆已改制完毕,按照陛下的吩咐,各户都按人头分了两石粮,包括退役的总旗小旗,共计三百万石粮,剩下的五百多万石,一半正在运往通州大仓,一半则囤积在各军军仓。”

柳心兰说完后,又有些担心的道:“陛下,许多军户分了新粮后,转手就卖给了前去收粮的士绅地主和粮商们,奴婢正要请示要不要阻止?”

她实在不理解,明明那些粮食是分给军户们的口粮,为什么他们转手就要卖掉?

“那些粮商士绅开出的收购价是多少?”朱慈烺眉头也皱了起来。

“都是一两五钱一石。”柳心兰答道。

“不必阻止,让各地的皇家分店也挂出收购粮食的牌子,每石二两银子即可。”

朱慈烺想想,最终还是叹了口气说道。

每人两石,稍微省一点,足够吃上一年,可那些军户显然舍不得顿顿**粮,想将精粮卖掉大部分,然后再买米糠和麦麸吃。

这样便能节省一些银钱用来购买其他的生活物品。

对此朱慈烺也是无可奈何,百姓有自己的打算,也知道如何过日子,他总不能强行逼迫他们**粮吧?

何况这种事,管肯定是管不住的,唯一能做的也就是不让他们被粮商压榨。

“是陛下,奴婢下去立即就吩咐。”

“唉!看来想让大家都吃上白面馒头,还是任重道远呀!”

朱慈烺起身感慨了一句。

不过他相信明年若是再丰收,情况就要好上许多,由于地多人少,每人可都分了十亩的地。

要是明年也能达到亩产一石,每户三口人,就能收获三十石粮食,哪怕上交一半给朝廷也还有十五石。

三人顿顿吃白面,一年下来最多也就消耗八石,还能剩下七石粮食,二两银子一石,可以卖十四两,若是再加上织布所得,那当真一下子就翻身了。

当然,随着天下太平各地都丰收,粮食的价格肯定会大减,但只要没有官吏的欺压盘剥,和苛捐杂税,其实百姓依然能过上好日子,起码温饱不愁。

然而,事实是历朝历代除了开国那段时期,天下的百姓从来就没吃饱过,就更别提顿顿**粮了。

“奴婢相信,只要有陛下在,天下的百姓,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那些军户可都念着陛下的好,听说分到粮食和田地后都是跪在地上大哭,朝着北京方向给陛下磕头,有许多头都磕破了,拉都拉不起来。”

首节 上一节 119/1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我和朱元璋合伙做生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