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第669节

他从夏秉忠手里接过奏疏,打开随便翻了翻、

稍一沉吟,就朗声道:

“朕觉得,用“孝文”二字最为恰当。”

说完,就将奏本当下,摆手道:鷥

“就这样吧!礼部直接拟旨昭告天下,免得耽搁了各处的祭吊!”

跟在后面的冯一博闻言,心中难免诧异。

因为,他发现向来不漏声色,习惯凡事都先问张松越的景顺帝,在天泰帝谥号这件事上,竟然完全没问内阁的意思。

要知道,内阁诸公此时就他旁边,和他一起主持祭礼!

若是觉得这事还不算什么,那他开口说“朕”的时候,嘴角还微微抽动了一下,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若是没猜错,这就是心中激荡外露。

显然景顺帝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表情了!鷥

此时,冯一博再看一旁内阁诸公的表情,就有了新的体会。

他原以为,是因为这样的场合,内阁诸公们才表情凝重。

可现在他却觉得,内阁诸公有这样的表情,很可能不是因为太上皇驾崩。

而是因为对景顺帝现在这样的表现而忧心。

联想到李守中之前的话,他应该也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

也就是说,另一个得意忘形之人,冯一博猜测李守中指的,就是景顺帝!

不仅是独断之态,让人觉得他得意忘形。鷥

还有景顺帝对天泰帝这位太上皇葬礼的处置,也让人感觉有些得意忘形。

对于谥号的事,景顺帝显然都没怎么斟酌。

很可能和郝振林想的一样,就是随随便便谥了个“文”。

不过,也可能为了和魏文帝曹丕的谥号有所区别,就又在前面加了“孝”字。

但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就明白,谥孝文帝的也有一个啊!

那就是珠玉在前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一般来说。中原士人对北魏政权都不太认可。鷥

但唯独却都对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大兴礼乐之事津津乐道。

后人对这位鲜卑皇帝也都持认可态度。

正是因为想到到这,冯一博和一众礼部官员才都没开口。

毕竟与这位皇帝谥号相似,也不是什么坏事。

甚至可能会让人觉得,天泰帝也有兴礼乐之功。

而之所为说是相似,不是相同。

则是因为无论曹魏还是北魏,国号都是魏。鷥

而大魏的国号,其实是“大魏”这两个字。

所以其实不加孝也没问题,都只是在书面上不容易区分。

好在,礼部众人也不是吃干饭的。

回去的途中,他们就为景顺帝的想法找好了理由。

因为即使谥号一样,也可以从庙号上作出区别。

庙号这个按照规矩起就行,倒是不存在没什么争议。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还可以称太祖或高祖,皇二代称太宗则没什么疑问。鷥

所以,天泰帝继升级太上皇,又从太上皇升级为先皇之后。

他在灵位和史书上又再次升级,成为了:

大魏太宗孝文先皇帝。

总之不管景顺帝有没有尽心,这也都是一个美谥了。

若干年后再提起孝文帝,除了“追悦淹中,游心稷下”的拓跋宏。

就又多了一个喜好诗礼的天泰帝。

对于景顺帝的表现,内阁诸公和李守中显然都忧心不已。鷥

可冯一博反而倒觉得没什么。

如果景顺帝能自省,那大魏还是原来的大魏。

相当于没有什么改变。

如果没了太上皇的压制,景顺帝的雄心壮志就破胸而出。

说不定还能让现在大魏有一些改变。

即使没能中兴,稍有改变也不是什么坏事。

除非他得志猖狂,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鷥

失去压制后,开始挥霍权利,成为一代昏君。

不过按照景顺帝的性格,这样的可能性又不大。

好歹他也一直推崇李世民。

现在既然“解决”了太上皇,趁机一展宏图大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当然,这肯定不是张松越等,一心求稳之人想看到的。

他们忧心忡忡的最大原因,也不是担心景顺帝成为昏君。

更大的可能,是担心他一心想做明君。鷥

这对大魏来说,就是最不稳定的因素。

尤其是景顺帝的老师,可不止张松越一个。

别忘了还有一个心系改革的陈勤之。

一心求稳之人对于改革的排斥,才是他们忧心的最大原因。

当然,改革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毕竟步子太大,还容易扯到蛋。

不过冯一博对此还是持乐观态度。鷥

他很希望看到一个雄心勃发,励精图治的皇帝。

治理国家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维持稳定的前提,是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现在的大魏积弊甚重,已经腐朽难返。

若是这时还一味的求稳。

虽无倾覆之危,却有衰败之相。

所以,冯一博才认为,只要有所改变,哪怕失败了,也总比原地踏步好得多。鷥

当然,现在说这些都还为时尚早。

还是要看景顺帝之后的情况而定。

在此之前,还是要先办好太上皇……

不,是大魏太宗孝文先皇帝的葬礼。

总之,想看出景顺帝的真实态度,还得等葬礼结束才见分晓。

葬礼的第二天,百官依旧统一穿戴素服,戴着乌纱和黑角带,在大明宫中吊丧。

冯一博自然也在其中。鷥

“一博,你家的斋饭是真不错,不会是弟妹亲手为你做的吧?”

此时他就和刘正、杨明新两个聚在一处,讨论起昨晚的斋饭。

“是孟姨做的,要是合你们的口味,你们就让家里别做了,到我这边来一起吃饭,也热闹些。”

因为各部官员都昨天都没回家,就在官署里面进行斋宿。

左右也不能回家,刘正和杨明新就窜到隔壁礼部找冯一博探讨新学说。

冯府送来的斋饭足够,他们也盛情难却,就和李守中、冯一博一起用饭。

今天早上一起来,他们又赶到大明宫的偏殿哭上一阵。鷥

结束之后,三人就在一根柱子后面说起了闲话。

“还是不用麻烦了!”

“那就劳烦孟姨了!”

两人几乎异口同声,也代表了两人的性格。

刘正谦谦君子,凡事都先为别人着想。

即使孟姨只是冯府下人,他也有些不好意思。

杨明新倒是不见外,直接就答应了下来。鷥

“都一起吧,晚上还能继续秉烛畅谈!昨天……”

冯一博笑着摆了摆手,可说着说着就听了下来。

只见他眼神微微一凝,看向正殿的出口那边。

刘正和杨明新顺着他的眼神看过去。

原来是忠顺亲王,身边前呼后拥跟着七、八人。

首节 上一节 669/7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秦:融合子羽,步入陆地神仙

下一篇:大秦:熊孩子说书,皇帝们求闭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