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和崇祯成了合伙人

我和崇祯成了合伙人 第345节

“哦,是啥?”刘伟超一听,有点好奇地问道。

崇祯皇帝听了,就给他介绍道:“应天府那边存放的田亩账册失火烧没了,然后朕从京师那边派了锦衣卫押解田亩账册去南京,结果在长江上遭遇劫匪,人被杀,船也沉了长江。也就是说,如今江南那边的田亩账册没了,就是一笔糊涂账了!”

说到这里,他就有点恼怒了。这个事情,明摆着就是江南的士绅干的,只是不知道到底是何人所为?

因此,崇祯皇帝的声音都提高了一点,继续说道:“按照王德化和李若链的建议,是直接给地方乡绅算多少田地就多少田地,朝廷说了算!”

顿了顿,他想了下,还是把马士英的顾虑说出来道:“但马士英认为,粮田乃是百姓之命根子,如若如此霸道行事,就算有军队镇压,没有激起民变,可地方上也肯定会对朝廷离心离德,不是良策!”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便问刘伟超道:“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你们那个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历史经验可以供朕参考的?”

刘伟超从崇祯皇帝刚才的说话语气中,已经听出,其实他对厂卫的建议,是有点意动的。

不过他应该也知道,马士英的顾虑确实也要考虑下,因此就来问自己了。

要说这后世的经验,那当然是有的,就是打土豪分田地了。不过这个经验,可不适合崇祯那个时候。

但是,毕竟影视剧看多了,论坛也逛多了,针对崇祯皇帝这个情况,还真别说,刘伟超一下就想到了几个对策。

于是,他便笑着对崇祯皇帝说道:“办法倒是有几个,看你想用哪个了!”

崇祯皇帝这边,至少他自己,那是一个办法都想不出来,结果没想到,刘伟超这边却有几个办法,让他很是惊喜,便立刻催促道:“快快道来!”

刘伟超听了,便微笑着对他说道:“第一,不是没有田亩账册核对了么?那你就说宫里还有,然后,你自己编一份,你说多少就是多少,然后以此办理,他们能说啥?这叫死无对证!”

崇祯皇帝一听,不由得心中一喜。其实,这个方法,和厂卫那边的建议是差不多的。只是不同的是,厂卫是蛮干,但这个法子至少有个名头。

当然了,你要说这个方法能不能服众,地方上当然是不会服的。到时候肯定也会说这个账册有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伪造这个田亩账册,工作量非常大,毕竟涉及江南那边那么多百姓,包括姓名、户数,田亩等等,你要瞎编的话,估计会有非常多的破绽。张三李四的,朝廷这边那知道什么地方有谁谁谁的。

因此,这个对策,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实际操作上却是很难。

再说了,这个事情需要大量的人手,也难保消息会泄露出去,等到那时候,也有损朝廷威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其这样,还不如厂卫那般,明摆着来就是,至少不虚伪。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就从高兴之中冷静了下来,便问刘伟超道:“那还有呢?”

问话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很抱什么希望了。毕竟这个事情本身就难,再看这第一个办法也只是理论上可以而已。

刘伟超从崇祯皇帝的脸色上,就看出来他对自己的第一个提议并不满意,心中不由得暗赞:以前的崇祯皇帝,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而如今的崇祯皇帝,已经学会独立思考,有长进了啊!

这么想着,他便继续对崇祯皇帝说道:“我记得你那个时候,有功名的人,应该都是优免赋税劳役,而不是无限制的吧?”

“那是当然!”崇祯皇帝一听,想也不想,理所当然地回答道。

如果只要有功名的人,就免所有的赋税劳役,那朝廷哪来的赋税,要喝西北风了!

他正想着这点,忽然,心中一动,有点猜到刘伟超是想说什么了。

果然,刘伟超看到他的表情,也知道他想到了什么,便微笑着说道:“可以啊,我都不用说,你就想到了对不对?”

504 根源

崇祯皇帝听了,不由得一笑说道:“不不不,还是你说吧,朕听着!”

万一说错了呢,朕是皇帝,总要点脸面的吧?

刘伟超一听,也不坚持,便对他说道:“我是这么想的,具体资料没有查,你看这样可以不?”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表情稍微认真了点道:“你明朝的官绅,田地应该有优免限额的吧?这么一来,你可以根据他们交税的情况,反向来确定他们一共是多少粮田!”

刘伟超说着,自己都先笑了下,有点阴的样子,继续说道:“至于其他的,那就肯定不是他们的了,那就属于无主之田,可以收归官有吧?他们还能闹不成?怎么闹?”

“吃个哑巴亏?”崇祯皇帝听到这里,顿时大喜地说道,“妙啊!”

刘伟超听了,呵呵一笑,不过还是提醒崇祯皇帝道:“不管怎么样,你手中有军权,这是前提。要不然,你再有理都没用!”

“这倒也是!”崇祯皇帝听了,深以为然地点点头。

刘伟超见他点头,又再提醒他道:“我这个只是根据印象想的,如果你真想这么做的话,最好是先查资料,看看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另外注意,消息最好不要先走漏,要不然可能会有不必要的波折!”

崇祯皇帝一听,便严肃了起来,认真地回答道:“好,朕知道了。此事朕就让司礼监去做,亲自坐镇!”

相对外廷的文官来说,他更信任内廷。

刘伟超见了,便微笑了下说道:“好,那这样吧,我也给你查查资料看,回头我们两人再碰头一下!”

“好,那就一言为定!”崇祯皇帝心中急着去做这个事情,便对刘伟超道,“朕就先挂断了?”

“挂吧,挂吧!”刘伟超听了,自然不会有意见,主动挂断了电话。

随后,他想了下,就开始上网查资料。

结果没想到,查到后来,刘伟超的表情就变得很严肃了。他没想到,这个优免的事情,竟然牵扯如此之广。甚至可以说,大明朝的灭亡,都和这个有关系!

感觉到事关重大,刘伟超便没有着急地下定论,开始继续查资料,消化吸收查到的信息。

……………………

崇祯皇帝这边,也是立刻传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严肃地交代他,让他把有关官绅优免的资料都给他找来,并且还要近些年江南南边交税的资料。

他亲自坐镇,盯着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率领他们手下的内侍干这个活。

除此之外,也传旨给外廷,询问有关大明忠烈博物馆和纪念碑的事情,勒令必须在三月十七之前准备完毕。三月十八日,他要亲率文武百官祭奠大明忠烈。

两天之后,崇祯皇帝便给刘伟超发起了视频通讯,只是一接通,他便表情严肃地说道:“朕彻底梳理了官绅优免的事情,发现其中有很大的出入。”

听到这话,刘伟超一点都不意外,点点头问道:“是不是发现优免和赋税差距很大?”

崇祯皇帝听了,当即一惊,随后点头,表情非常严肃地说道:“正是,你那边有什么消息么?”

他从登基以来,天下局势糜烂,只能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压根就不会有机会让他去梳理整个王朝的方方面面。因此,很多事情,他不去专门查,就压根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如今看似一个普通的官绅优免事情,真得一查,结果却发现里面有了不得的东西。

刘伟超听了,表情同样严肃地说道:“我确实查到了一些资料,从我收集到的信息看,官绅优免,从大明开国以来,一直是有变动。确切地说,就是优免的限额和范围在扩大。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其实还好,但是,到明末,不要介意,习惯了这个词,就已经彻底烂了,不再是优免限额,而是优免无额了。”

崇祯皇帝此时的心思,压根不在“明末”这个词上面,表情严峻地点头道:“朕发现江南士绅,几乎没多少交税的,而交税的大头,反而是没有多少钱粮的平头百姓!你这么一说,那就对上了!”

随后,两人就开始核对双方掌握的消息。

官绅优免,不管哪个朝代,都是有的,体现了官绅的特权。

在大明开国之初,有关官绅优免的规定是:京官之家除税粮及里甲正役外,优免一应杂泛差役;外官按品递减。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所有的官绅,都要交粮田的税收和服里甲正役,除了这两样之外,其他杂役,京官免除,不在京师的官员,就按照官员的品级递减。

大明朝一共分为三大徭役,分别是里甲、杂泛、均徭。

里甲之役以户计,以邻近的110户为1里,从中推丁多田多的10户轮流充当里长,余100户分10甲,每甲10户,轮流充当甲首。每年由里长1人率领10甲的甲首应役,称“当年”。

这个里甲之役,其实有点类似后世的保长,或者村长之类的,一般是有钱人当的,贫困户可以免除。这也是为什么大明开国的时候,就连京官都不能免除这个里甲正役的原因。

里长对上级官府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本里人户丁产的消长变化,监督人户生产事宜,调理里内民刑纠纷,按理来说,算是一个不在编的地方官,应该是人人都抢的。

但是实际上呢,却是人人畏惧的徭役。这一点,越到后来就越明显。

为什么?

因为官府不直接对普通百姓的话,所有的税赋徭役之类,都是找里长的。如果这个里里面,有人口流动,搬去了别的地方,或者干脆逃了之类,总之各种原因,里长没法完成官府交代的事情,那就要坐牢的,怎么办?

就只能自己填补亏空,要钱要粮,自己垫上;要人则自己出人;

如果只是偶尔这样的话,那就还好,撑下说不定能撑过去。然而,到了大明中后期的时候,这就是常态。往往是谁当里长,谁就要家破人亡的那种,谁受得了?

三大杂役里面的均徭,是把门子、皂隶、库子、斗级、马夫、膳夫、弓兵、铺兵、防夫、仓夫等经常性的、比较繁重的差役分割出来,按照丁粮(或丁田)多少,另行编佥的一种劳役。

还有其他不是经常性的劳役,就是杂泛了。

在大明开国之初,官绅的特权体现,并不算是很明显。毕竟粮田要交税,里甲正役也要服;也就均瑶和杂泛能减免一部分而已。

对此,官绅当然不愿意了,就经常倒腾这个事情。

一开始的时候,是从规定的限额想办法,就是扩大这个额度。

比如弘治十七年重申旧制,现任方面官员(布政使等)之家免十丁,知府免八丁,同知以下至知县等官免三丁,八品以下至杂职、省祭、听选等官及监生、举人、生员、吏典之家俱免二丁。

但到了嘉靖万历年间的时候,改为了按照田产来算了。什么意思呢?

就是官绅的一部分粮田全免,在这部分额度之外的粮田才承担均瑶、杂泛,这个称之为承役之田。

就这,官绅还非常不满意,并且曲解法令。这种事情,上到首辅,下到秀才,都这么干。说应该连均瑶和杂泛都免了。

就这么的,由部分优免变成了全免。

那官绅免去的税赋劳役,不能就凭空消失了,只能由不是官绅的那部分人去承担了!

这个只是一种大概的说法,事实上,有关官绅优免这一块,从大明开国之初就开始反复,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官绅为了偷税漏税不交税,那是想出了无数的办法。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诡寄、花分、寄庄、投献、赖粮这五种方式。

诡寄,系指官绅族人、姻亲、门生、故旧以及庶民将田土假捏伪券,非法隐寄于官户之下,以为“避役之窟”。他们避役了,那这役还是要有人去服的啊,因此就差中户,差小户,差朋户,甚则差无产之户去服役了!

这种在明末时候,特别盛行。就连张居正一力改革之时,他让家里去清查时,都发现了这种情况的存在:本户依制优免粮74石,而诡寄优免者则竟达500石之多。张居正肯定不会同意,但是他家里人会以他的名头这么做。

花分,系指采用违法手段将一户划分为若干子户,用以逃避重役。之所以有这花招,是大明有一段时间规定了,重役承担者所应拥有的田地亩数多寡来划分,同时规定田土无多的细户不予征派。所以官宦巨富的粮田最多,他们就开始采用这个花分对策了。

寄庄”,即在外县购置田庄。对于官绅来说,寄庄是捞取双重优免的手段。

投献,就是把自己的粮田托名到官绅名下,以此躲避繁重的税收劳役;这其中,还有主动和被动一说。

还有最后的赖粮,就很好理解了,官绅喊着天灾人祸,钱粮交不上啊,就赖粮;拖个几年,有官员上奏说百姓多苦,皇恩浩荡,应该免去拖欠的粮食。就这么的,把官绅拖欠的粮食也给免了。

505 朕看行

崇祯皇帝和刘伟超这么一对彼此的信息之后,不由得感慨道:“朕今日算是见识到了,朕当年的遗言,还真是没说错!”

官绅这五花八门的偷税漏税和免税方法,司礼监这边并没有多少资料;反而是刘伟超这边,根据历代文献记载,汇总起来的,说给崇祯皇帝听,他才算是有所了解。

而他所说得遗言,就是指原本历史上那“诸臣误朕”,明白了这些官绅的所作所为之后,他想起了这句话,就感觉真是被他说对了!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顿了顿之后,又接着说道:“没想到因为马士英这个奏章,由此揭开了这么多的恶事!”

刘伟超见了,点点头,不过没有说话。

首节 上一节 345/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隋唐:开局遭李娘子逃亲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