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和崇祯成了合伙人

我和崇祯成了合伙人 第287节

多尔衮看着布木布泰,不由得大恨。对他来说,摄政王当然没有直接当皇帝更好!凭空降了那么多,他不生气就怪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其实还是福临当皇帝,并且多尔衮只是第二摄政王,第一摄政王是拥立豪格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

只是济尔哈朗不争权,慢慢地,就变成了政事都归多尔衮处置,成了说一不二的摄政王。

此时,多尔衮发现,他却没有任何办法,因为木已成舟,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如果此时他不认这道圣旨,那就要推翻之前承认的那些。

随后,豪格肯定会来和他争夺皇位,到时候,他可能连摄政王都没有。

如今福临才六岁,到他成年之前,大清的权力就全在摄政王手中。等到福临成年的时候,这个老不死的代善肯定就归天了,而自己的权力也将稳固。到时候,还政不还政的,还不是自己一言以决!

这么想着,多尔衮按下了心中的恨意,露出大义凛然的表情说道:“皇太后放心,先皇交代过的事情,我必然会遵守的!”

一听这话,布木布泰便知道,多尔衮这是认了这道圣旨了,心中顿时也是松了口气。

如此一来,大清皇帝的传承,她儿子福临是最大赢家,至于最大的输家,估计就是那个傻不拉几的豪格了。

之前豪格被多尔衮派去了朝鲜,也不知道是不是刚好是巧合!等到他回来时,那是真得生米煮成熟饭了!

422 发愁

对于大清皇帝之位继承有最大问题的豪格不在,那么事情就简单了很多。

多尔衮一妥协认可之后,六岁的福临很快便登基称帝,而多尔衮则为唯一的摄政王,开始处理政务。

当务之急,是应对明军的攻势。

不过盛京这边,还没有商议出结果的时候,新的消息就传回来了,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领着锦州剩下的军队,安全返回了海州。

对于济尔哈朗当机立断,放弃锦州的行为,多尔衮认为,这不是丢城失地,而是明智之举,保全了大清的有生力量,因此反而下旨表彰了济尔哈朗,给予了相当丰厚的赏赐。

而回到海州的济尔哈朗,也明确表示,遵从先皇的遗旨,没有任何意见。

至此,大清的和硕亲王中,一共还有多尔衮、多铎、代善、济尔哈朗以及豪格五个人。多铎不用说了,四个和硕亲王都是认可了当下的大清权力机构,也就豪格一个人还不知道。

多尔衮似乎也把豪格给忘记了,借口应对明国攻势的理由,开始调整各旗实力。当然,以多尔衮的能耐,并不是明着调整,而是以各种借口来的。

比如,属于皇族的两黄旗,如今皇帝年幼,摄政王当政,就要归于摄政王先统领;只是这一项,就使得多尔衮的实力一下就跃居八旗之首。

另外,多尔衮也说动布木布泰,派人联系科尔沁族,调拨部分兵力入大清,增强大清的骑兵实力。其他蒙古部族那边,则是恩威并施,也同样要求进贡战马和调兵服役,以重建蒙古八旗的骑兵实力。

另外,多尔衮还重用了洪承畴为首的一帮子汉人,组建类似明朝内阁的摄政王幕僚处,帮多尔衮处理政务,出主意等等。

沈阳城内某处宅子,里面的一个老人,听着盛京城内的风云变幻,心中也是非常地感慨。

这个老人,已经有六十四岁之多。原为大明锦州总兵,于松锦之战时投降建虏,被封汉军正黄旗总兵,不过一直称病在家。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明末曾经叱咤风云过的祖大寿。

荣华富贵,家族兴衰,他都是经历了的。

别的不说,就光说祖家。

在他高升之后,他的兄弟祖大乐、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泽远、祖泽沛、祖泽盛、祖泽法、祖泽润、祖可法等,都成为上自总兵、下至副将、参将、游击的各级军官,分驻宁远、大凌河、锦州诸城。

甚至为表彰祖氏世代镇辽的功勋,崇祯皇帝还特命于宁远城内敕建祖氏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

当时所谓的关宁军,其实就是祖家的军队,各级军官,全都是和祖家沾亲带故的。要不然,他也不可能把这支军队说带走就带走。

在投降建虏之后,祖家一样受到了厚待,包括祖家宗族体系内的张存仁,为都察院承政,祖泽洪为吏部承政,韩大勋为户部承政,姜新为礼部承政,祖泽润为兵部承政,裴国珍为工部承政等等。

事实上,皇太极当初打赢了松锦之战之后,是把明朝降兵降将一万多人都给杀了的,唯独留下了祖家军相关的,不但没杀,反而给予优待,并且扩充汉军旗为汉军八旗。

而之所以如此,说到底也是因为祖家军是明末辽东三大军之一。(另外两个,一个是李成梁时候的李家军,还有一个是毛文龙时候的岛兵。)

皇太极厚待祖家军,对外,是和明国争夺宁锦防线;因为这条防线,别看最大的官是朝廷委派的文官,实际上是祖家军说了算;

对内,皇太极是利用祖家军的效忠,来巩固他的皇权,从而让他的军事实力,在建虏当中实力最强。

这不,多尔衮在当了摄政王之后,就曾第一时间拜访了祖大寿,直言不讳地问祖大寿的立场。

当然了,祖大寿的答复,自然不可能逆势而为,要不然,他就不会悠哉地坐在自个家里想事情了。

如果说,盛京城内的风云变化,只是让他感慨的话,朝廷那边的变化,就真得让他大吃一惊了。

之前的时候,阿巴泰领着清蒙联军入关,结果却大败而归,一开始的时候,祖大寿压根不信。

朝廷关内的实力,在松锦之战后到底怎么样,他是心中有数的。也是如此,当时皇太极派人问话的时候,他和洪承畴的答复其实是差不多的。

甚至在事后,祖大寿对朝廷官军的实力,其实比建虏还要不信。

至少对建虏来说,明国有一支强军,那是将信将疑的。可对祖大寿来说,他认为之前的蓟州之战,大概率是有什么意外,才让孙传庭走了狗屎运,赢了一仗。

然而,这一次,他却是万万没想到,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竟然也全军覆没,还有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弃守锦州而逃。

从这一点来说,朝廷官军真得是有那么强大了?

说实话,从结果上来看,祖大寿是能得到这个结论;可是,从他的感情上来说,真得是难以相信。

关内烂成什么样子,他不是不知道!就算有再厉害的人,也不可能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内,就能扭转局面吧?

总之,祖大寿是无论如何,都想不清楚关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

之前多尔衮的拜访中,他已经得知,追杀济尔哈朗的骑军就是他的外甥吴三桂。

想着这些的祖大寿,感觉非常有必要,私下去信,问问吴三桂,关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朝廷官军是怎么变强的?还是说,是另有原因导致了大清军队这两次的惨败?

这么想着,他便转身入书房去了。

另外一边,也有一人,把女真女人给支开了,自己坐在书房内发呆。文质彬彬的,一看就知道是个文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前大明蓟辽总督,如今建虏摄政王幕僚处做事的洪承畴。

就算他自认为比祖大寿聪明,可也同样想不明白,为什么朝廷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如果说蓟州之战,是大清军队犯了什么错误,孙传庭捡到了什么便宜,才导致朝廷官军大胜,他认为是有可能的;可是,又一次朝廷大军大捷,大清军队连好不容易打下的锦州都放弃了,那就只能说明,朝廷官军真得很强大了!

可是,相对来说,他比祖大寿更要了解朝廷,了解朝堂诸公,也了解那个皇帝,他也因此,就更是想不通,怎么可能会变化这么大呢?

多尔衮咨询的问题,不管多难,他都能轻松的一一答复,让多尔衮很满意;可是,对这个问题,洪承畴就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了。

而这一点不搞明白的话,洪承畴对于他的前途未来,就开始忧虑起来了。

如果就本心来说,他肯定是看不起这些辽东蛮夷的。可是,如今却在辽东蛮夷的掌控之中,为了活命,只能听蛮夷的差遣,还要让蛮夷觉得,他是个有用的人,如此才不会被弃之不用!不说杀他,拿他当普通包衣一样,他都害怕!

可是,如果朝廷真得强大了,以朝廷的人力物力,还有这辽东的贫瘠,人口的缺失,洪承畴又不认为,建虏能坚持多久,迟早会被朝廷平定的。

而如果朝廷平定辽东的话,他又何去何从?

他才四十岁,正当壮年。从小家贫,靠着比别人付出十倍的努力,才科举中进士,在官场上战战兢兢,伺候好上上下下,才一路升官;更是冒险领兵,靠着剿贼才最终升到了封疆大吏。

也是如此,他才不甘心这么年轻就殉国而选择投降了建虏。按照这样的局势发展,估计不到五十岁,就又要面临生死抉择了吧?

不对,那个时候,朝廷会谅解自己么?

对此,洪承畴心中的怀疑是非常大的。

他自认为对于那个崇祯皇帝,还是很了解的。要不然,不摸清皇帝的脾气喜好,也不可能受到重用。

也是如此,洪承畴感觉,自己投降了建虏而不选择殉国,必然会让崇祯皇帝的面子非常难堪。换句话就是说,崇祯皇帝肯定会对自己恨之入骨。

如此,不要说重新回朝廷当官了,就是想活命,估计都难!

想着这些,洪承畴那叫一个愁!

半天之后,洪承畴心中得到一个结论,要想活命,要想活得久,是要帮大清足够强大,至少保证大清不会被朝廷灭掉,这样才可以么?

……………………

不说建虏这边如何发愁了,宁远之战结束,建虏弃守锦州之后,整个战事就算是结束了,堵胤锡写的报捷奏疏,便立刻飞报京师。

普通俘虏,关押在山海关这边,为首的奴酋,爱新觉罗阿济格,自然是要押解进京去献俘的。

为了方便,这些俘虏自然是坐船回天津,然后从天津坐蒸汽火车的方式最为便捷。

在大明崇祯十六年十一月中旬左右,堵胤锡的这个捷报便传到了京师。

423 大变样

崇祯皇帝收到这份捷报,当然是很高兴的。不过说真的,这个高兴,并没有像蓟州之战那次一样有那种欣喜若狂的感觉。

他如此,文武百官也是如此,甚至包括京师百姓,都是在蓟州大捷的洗礼之后,觉得这次的宁远大捷,也就够高兴一阵。

哈哈,建虏又吃了败仗了!

就只是这样而已!

这时候,整个京师,上到文武百官,皇亲勋贵,下到贩夫走卒,普通百姓,其实都在关心《大明律》的修改版。

已经有风声,说在年前一定会完稿。这可是关系到大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等等。

不说别的,光是对于逾制这一块的修改,就会影响到很多人。

因此,此时的京师百姓,对于押解俘虏到来,并没有像第一次那样全城轰动了。

对于这一点,身为当事人,大清和硕英亲王,爱新觉罗阿济格却是不一样的想法。

他就感觉,以他的身份,竟然被明狗俘虏了,必然是受到非常重视的。哪怕是对他充满恶意的重视,那也是身份的体现。

为此,在去天津港的船上,他都努力保持身为大清和硕亲王的骄傲,不是鄙视一起的图尔格和孔有德,就是张口骂他们两个。

对此,船上的明军将士也懒得管。

“明狗这次是剑出偏锋而已,竟然用船先运了白杆军去堵本王后路,要不然,此战明狗根本就捞不到好处!”

“别以为就这一仗,就觉得明狗强大地很了!本王告诉你们,辽东还是大清的辽东,一旦明狗想要攻打辽东腹地,定然是有去无回!”

“先汗当年条件那么不好的时候,不照样打赢了明狗,如今大清比以前强大十倍,又岂会输给明狗?”

“别的不说,如果明狗真敢攻打辽东腹地,我大清必然能断其粮道,让他有去无回!”

“你们是瞎了眼,本王看你们以后怎么回辽东?”

“……”

听着阿济格喋喋不休的骂声,一开始的时候,图尔格和孔有德还想着顶嘴几句,不过到后来,两个人就都不说话了。

他们也是久经战阵的将领,打惯了仗的。对于已经过去的宁远之战,如今再仔细复盘想这个胜负的话,他们基本知道了关键所在。

宁远这一战,最关键的,还是不知道明军的底细,不知道明军到底来了多少人马。又由于有蓟州之战的影响,导致阿济格做出了连夜撤军的决定。要不然的话,未必就没有一战之力。

以阿济格所部大清骑军的精锐,以逸待劳,和明军在前屯卫死战的话,至少明军也必然会死伤惨重。

首节 上一节 287/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隋唐:开局遭李娘子逃亲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