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和崇祯成了合伙人

我和崇祯成了合伙人 第100节

结果,却听到刘伟超对他说道:“走,我们去报名学车,我出钱!”

“什么?真得?”刘伟越一听,非常地兴奋,一下欢呼了起来。

刘伟超知道,现在就让他爸妈学车,估计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就留下他弟,跟着他一起学车,这样以后有事,都能让他弟当司机跑腿。

………………

不说他去学车的事情,就说崇祯皇帝这边,他正在考虑着事情呢,内侍就来禀告,说副都御使解学龙在午门外侯见。

崇祯皇帝一听,脑中灵光一闪,顿时大喜,连忙吩咐,传召解学龙觐见。

这个解学龙,他之前已经向刘伟超了解过,也是如此,他才起复解学龙为都察院副都御使的。

应天府上上下下的官吏投降建虏,但是这个解学龙却投江殉国而不同流合污。这说明他心中是忠于大明的,气节上没得说!

另外,解学龙之前巡抚江西,曾领兵平定过当地叛乱,是有带兵经验的。

他又在黄道周落难的时候,不顾个人利益举荐黄道周,虽然当时给他带来了不测之祸,挨了七十大板,流放贵州,可如今,却在崇祯皇帝这里加分了。

如此种种,这个解学龙,岂不是派往山海关最好的“敷衍”钦差!

心中这么想着,崇祯皇帝就对解学龙非常热情了起来。当解学龙见礼之后,他便立刻表达了关心,嘘寒问暖,十足地礼贤下士之分。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丝内疚:这么好一个臣子,被他一顿惩罚,要不是刘伟超的话,估计到死都不知道他的忠心。

一时之间,解学龙被崇祯皇帝弄得有点不知所措。他实在是没经历过被崇祯皇帝这样对待过,甚至也没见崇祯皇帝对别人这么过。

如果不是以前就见过崇祯皇帝,他甚至都怀疑,这个皇帝是不是换人了!

忽然,崇祯皇帝又和蔼地问他道:“你儿解诒呢,怎么没见?”

儿子只是举人而已,却被皇帝惦记,这让解学龙很是激动,连忙说道:“犬子在家侍奉家母,并不在微臣身边!”

“哦,原来如此!”崇祯皇帝听了,便又接着说道,“没事,朕也已经派人去传了!”

听到这话,解学龙有点不安了,连忙说道,“微臣无功无德,愧不能当也!”

“呵呵,解卿误会了!”崇祯皇帝一听,便笑着说道,“朕召他,是因为他的骨气。当然,也和你家教甚好有关。”

解诒跟着他爹,投江殉国,同样是非常难得,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此时解学龙一听,确实傻眼。他想不明白,皇帝怎么就知道他那儿子是有骨气的呢?

不过皇帝既然明确说了不是因为他的原因,他也就不好阻扰儿子的前程了。

能上达天听,这是多少人都梦寐以求的!儿子是亲儿子,又不是干儿子,他肯定是希望儿子有出息的。

这么想着,他便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用八百里加急传召微臣,想必有要事,还请陛下下旨!”

一听这话,崇祯皇帝倒有点不好意思道:“卿刚到京师,旅途劳顿,先歇息几天吧!”

他没好意思说你流放在贵州那种穷山恶水之地,肯定也很苦,又赶了这么远的路,应该很累的。

然而,解学龙坚持己见,依旧奏道:“为陛下分忧,乃微臣份内之事,还请陛下下旨!”

崇祯皇帝听了,便不再坚持,把关宁军的事情,大概说了一遍,最后说出要解学龙做得“敷衍”事情。

解学龙一听,没有二话,当即就领旨。

只是一个“拖”字而已,官场上的人,都会!

崇祯皇帝见他没有一丝犹豫就答应,心中非常高兴,立刻下旨,命都察院副都御使解学龙为钦差,前往山海关核实情况,以便决定发放钱粮数目。

这个事情一办完,崇祯皇帝就稍微松了口气。

接下来,就是抓紧做其他事情。

他有一种感觉,时不我待,感觉时间不够用!

因此,看着天色还早,崇祯皇帝就又想着去办下一件事。

结果,他还没起驾呢,又有内侍来禀报说午门外有人奉旨候见了。

163 激动地泪流满面

“陛下,江西举人宋应星在午门外侯见!”

“宋应星?一个举人?”崇祯皇帝一听,有点疑惑。

不过很快,他就想起来了,这个宋应星,是刘伟超推荐,说在自己这个年代,应该在各行业方面最为博学的人,是最容易接受科学的人,还写了一本书,叫做《天工开物》的。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顿时就欣喜了,连忙吩咐道:“快,立刻让他觐见!”

说完之后,他又吩咐内侍,去把《天工开物》这本书取来。

以前的时候,崇祯皇帝第一次听刘伟超说起这本《天工开物》的时候,已经让他去找过。只是当时随便翻了下,没时间看。

如今正主要过来了,他得先看下,至少稍微了解下。

宋应星从午门那边过来,是要点时间的。因此,等宋应星到了之后,他已经把《天工开物》的序给看了一遍,又重新翻过一下目录了。

在宋应星一见礼之后,崇祯皇帝便迫不及待地问道:“这本《天工开物》,是你一人所写?”

宋应星这边,一直是在纳闷着的。

他一个举人而已,连进士都不是,为什么皇帝却派八百里加急,把他召到京师来了!

如果说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也轮不到皇帝直接过问,当地的县令就能问罪于他了!

而如果说有什么好的事情的话,他也想不明白。

虽然江西在朝为官的人也多,可是,他都不认识,也没有什么交集,更不可能说,有人会向皇帝举荐他,以至于皇帝用八百里加急传召他!

在自身才学方面,宋应星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他的学问,不会比朝堂上的诸公更好。

每次考取的进士,就算有一部分人不是凭本事,那也还有很多是真得凭自己本事考中进士的。

可是,他自己却已经连续考了好多次,每次都是名落孙山。

如果真要说比别人出色一点的地方,宋应星自己也知道,那就是杂学。

可是,一如他《天工开物》这本书的序言中所说,杂学和功名是压根沾不上一点关系的,也不会有人重视。

至少在宋应星看来,当今皇帝把他传到京师来,肯定不是因为杂学。

这么一来,他就更想不明白了,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但是此时,他正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面圣时,就听到崇祯皇帝第一句话,竟然是问《天工开物》有关的事情,顿时就愣了下:该不会皇帝是真得因为《天工开物》这本书而传召自己?皇帝会重视《天工开物》,会重视杂学?

说真的,宋应星还是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

当然,如果他是住在京师,知道崇祯皇帝这几个月来干什么了,那说不定还能接受这个认知的。

可他是在江西,又不当官,也没关心朝政,不去看邸报,在他对当今皇帝的印象中,自然就全是以前听说的那些了。

此时,在皇帝面前,宋应星也不敢怠慢,立刻回奏道:“是草民一人所写!”

崇祯皇帝一听,立刻感兴趣地再问道:“朕看你的序言中,说欲购奇考证,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只是苦于囊中羞涩。那么朕给你这个机会,封你为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替朕专门研究这些,并且招揽同道中人,为朝廷所用,可好?”

“……”宋应星一听,直接就傻眼了!

要知道,正常来说,他一个举人要是做官的话,估计也就是下等县之类的县令,不可能再高的。

而县令,一般都是七品。

可如今,崇祯皇帝说要封他为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这可是正五品的官员。放在地方上,那就是知府级别了。更不用说,中央官员,比起地方知府,哪怕只是同品级,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虞衡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核销各地军费、军需、军火开支,主管全国度量衡制及熔炼铸钱,采办铜、铅、硝磺等事。

虽然这些事情和他所擅长的杂学,还是有一定关系。如果崇祯皇帝说,要封他为虞衡清吏司主事,正六品的,他还不至于傻成这样,可一下就是正五品的虞衡清吏司主官,那是真傻眼的。

而崇祯皇帝说完之后,发现宋应星是傻在了那里,对此,他知道是怎么回事。

如果是正常情况下的话,像这样的提拔封官,绝对是不大可能的。

因为皇帝要是这样随心所欲封官,那那些进士出身的怎么办?甚至还有进士出身的,都还在熬,等着有官位实缺的呢!

可如今又不是正常情况,再过两年,那都是要亡人亡国的话,崇祯皇帝也就根本顾不了那么多了。

那些进士要是有意见的,就有意见好了。

事实上,这事儿他也不是没干过,之前信任有加的陈新甲,都当上了正二品的兵部尚书,那也是举人而已!

此时,他看宋应星傻眼的样子,便稍微提高了一些声音,再问道:“宋卿,你可能办好朕托付给卿的差事?”

宋应星听到这话,顿时就回过神来,可随即,面对崇祯皇帝的问话,他又有点犹豫了。

一般来说,其他人要是听到这话,肯定二话不说,直接就答应了。

做官么,怎么做不是做!

可对宋应星来说,他却不是这么想的,而是觉得,恩赐越多,责任越大,他怕做不好,让崇祯皇帝失望的话,就有负圣恩了!

他有这样的想法,或许和他喜欢杂学,和那些正常官员比的话,类似是理科生,技术型官员的属性有关了。

崇祯皇帝看他的样子,不由得眉头一皱,当即问道:“怎么,你不愿意?”

宋应星一听,连忙据实回奏道:“草民只是粗通杂学,多是进京赶考途中记录所见所闻。对于杂学一道,多是不知其所以然。也是如此,草民当初写这《天工开物》,原意是想寻找志同道合之辈,共同探究其理。”

说到这里,他诚恳地又奏道:“得蒙陛下赏识,草民就怕做不好,实在……实在是杂学太……”

宋应星越是了解各行各业的技术,就越是觉得,这里面的学问高着。可是,这里面的学问,又没有先贤书可以参考,让他感觉想要摸清里面的道理,能够知其所以然,实在是太艰难了。

他这个话的意思,虽然没有说完整,崇祯皇帝却是明白了。

因为崇祯皇帝通过刘伟超接触科学,就有和宋应星相同的感受,这里面的学问实在是太大了,真得不容易去搞懂!

更不用说,他这边是刘伟超直接给他说原理什么的,而宋应星那边,他是不知道答案的,需要自己去探索,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此时,崇祯皇帝见宋应星的这个态度,反而是欢喜。

实事求是,不浮夸,这就是刘伟超所说,做技术的人才!

于是,他便微微一笑,打断宋应星说话道:“朕这里有远比《天工开物》更精深的杂学学问,名曰科学。朕以为,卿学之更易明其理,而后造福大明。让你当这个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许你有密奏之权,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奏于朕知。替朕招揽这方面的人才,共同把大明的科学发扬光大。并在将来合适的时候,加入科举中。你可愿意?”

宋应星听得顿时张大了嘴巴,惊讶地无以加复!

之前他放弃科举,专心自己喜欢的杂学时,当然有寻过这方面的资料。可最多是一个沈梦溪的《梦溪笔谈》,从来没听说过,还有一个叫“科学”的。

而且皇帝都说,那是非常精深的杂学学问,明其理,是能造福大明的。

出乎他的意料之余,宋应星立刻有了浓厚的兴趣。

并且,崇祯皇帝还给他密奏之权,也就等于说,以后他是可以直接向皇帝负责,不用去看工部尚书、左右侍郎的脸色,这就等于给了他非常大的施展空间。

首节 上一节 100/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隋唐:开局遭李娘子逃亲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