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428节

  还有部下说道:

  “说不定,那沈兵能留革庾,为的不过便是招降匈奴溃兵。”

  “此时龙城既已被沈兵所下,中原北面便再无外敌之忧。”

  “于是革庾便失去了利用价值,沈兵接着便要对革庾动手了。”

  部下你一言我一语,虽是争得面红耳赤却是争不出所以然来。

  熏狁心下也很纠结。

  因为他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确切的说,是他不确定投降了秦军后会有什么下场……部下所说的那些顾虑也恰恰是他的顾虑。

  就在熏狁和一众部下举棋不定时,突然有游骑来报,说是秦军使者求见。

  熏狁心下一惊。

  若秦军使者能找到这里,那是不是说秦军早就知道他的确切位置?

  若是知道他的位置且秦军又已赶走了冒顿……那带兵包围这里还不是轻而易举?

  所以熏狁第一件事并不让使者上来,而是让游骑出去查探一番。

  在得到秦军大军并未包围此处的消息后,熏狁才松了一口气请使者进来。

  沈兵派来的却是泽。

  其实使者这活一点都不安全,在中原还好些,因为中原基本遵从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则。

  但在西域和匈奴……那是一个不好就要人头落地。

  不过泽还算有些胆色,孤身一人来见熏狁在周边一众匈奴将士凶狠的目光下依旧泰然自若。

  泽朝熏狁施了一礼,说道:

  “属下参见右贤王。”

  “属下此来,是带来大将军的一封书信,不知右贤王……”

  泽这话的意思是不确定熏狁能否看懂书信。

  不过熏狁招了招手示意泽将信呈了上来,然后随手递给身边的随从。

  其实匈奴中有不少是会看懂中原字说中原话的,甚至还会写。

  原因是匈奴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要传递信息只能借用中原字,又因为其与赵国接触最多……长年与赵国作战,俘虏了不少赵人,于是可以从这些俘虏中学习文字。

  于是匈奴使用的文字严格来说是赵国文字。

  随从看了之后便翻译给熏狁听:

  “右贤王尊鉴。”

  “沈兵之所以置革庾于交河自制。”

  “皆因革庾及其部下对右贤王忠心耿耿不愿与右贤王为敌。”

  “此时本该杀之以绝后患,然沈兵爱才不忍如此,于是才闲置而不用。”

  “此实为无奈之举而非不信任。”

  “何况若用革庾为将,此次出征龙城便是逼其手足相残?”

  “今趟若是右贤王能降秦与沈兵共事,革庾便也可重回置下。”

  “右贤王以为如何?”

第四百七十八章 分割

  沈兵信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太多的摆事实讲道理,他甚至说的都不是右贤王而是革庾。

  但问题的关键恰恰就是革庾。

  因为匈奴很多人包括右贤王在内都会以革庾为参考然后再做决定。

  现在,沈兵在信里将革庾的问题说清楚了,右贤王及一众部下的顾虑也就十去八九。

  然后右贤王一干人又听闻秦军在龙城一带善待牧民甚至是无用的老人,于是重心很快就偏向投降秦军一方。

  最终,右贤王在与部下讨论数天之后,就决定带兵投降秦军。

  这消息一传到龙城,立时就让龙城的三军欢呼雀跃。

  对于沈兵而言。

  右贤王降秦除了实际的利益比如又多了三万余骁勇善战的匈奴骑兵外,更诱人的还是其它利益。

  三万匈奴骑兵对沈兵来说只是锦上添花。

  虽说骑兵很重要,但骑兵的主要用途就是对付匈奴。

  现在匈奴已远避欧洲,骑兵的多少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其它的利益主要有两点:

  一是让西域各国彻底臣服。

  这是什么原因就不用说了,之前西域各国全都以为匈奴比秦军更强大,于是大多偏向匈奴一边。

  现在秦军不只击败了匈奴便连右贤王也降秦……这也就意味着匈奴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那还有什么好想的,就只有死心塌地的跟着秦军混。

  另一个利益,则是滞留在龙城以南的匈奴牧民。

  这些匈奴牧民可不在少数,尤其此时已入秋,眼看天气就要转寒了,超过一半的匈奴牧民都由北方迁至南方。

  冒顿单于在撤离时带走了几批,但还是滞留了三十万人左右。

  若右贤王誓死不降的话,这三十万匈奴牧民就是一批不稳定的因素……

  中原与匈奴多年的仇恨使百姓彼此也不信任,于是这些匈奴牧民肯定会寻找一切逃亡、流窜的机会。

  他们要是能逃走也就罢了,问题在于燕然山与狼居胥山在中间一横,龙城又在秦军手中,这些牧民想逃都很难逃掉。

  到时沈兵又该拿这些视秦军为洪水猛兽的牧民怎么办?

  来来回回的清剿几遍?

  这的确可以做得到,虽然草原十分宽阔且牧民散布各地来去如风清剿有很大的难度,但其实也就是时间长短而已。

  问题在于清剿有什么意义?

  为了牧民手中的牛羊马匹?

  还是将毫无还手之力的牧民赶尽杀绝?

  右贤王一降,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沈兵可以在草原以右贤王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傀儡政府,将这些匈奴牧民交予右贤王管理便可……牧民担心的是秦军会对他们不利,如果有右贤王这么中转一下,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

  于是,草原的政局将会在短时间内就稳定下来。

  沈兵是这样想的:

  将草原东面也就是原东胡的领地交给右贤王。

  龙城一带就交给月氏。

  西面则交给西域各国由他们自行分割。

  之所以这么分配,是因为战略要地龙城是肯定不能交给右贤王。

  这一方面是担心右贤王占了此地之后再次与冒顿单于有瓜葛。

  或者说右贤王不想有联系,但其置下的将士总还有向着冒顿单于的人,于是会暗中与冒顿联系甚至里应外合取了龙城。

  另一方面,则是像之前所说的,龙城是匈奴的圣城,这片地区若是给了匈奴那必定正中匈奴下怀各部之间也就没什么矛盾。

  这不是沈兵所乐见的。

  同时西域各国又不够强大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只有月氏这个曾有实力与匈奴一战的游牧民族才能镇得住右贤王。

  于是月氏就成了不二之选。

  可以想像,月氏占据了匈奴的圣城,右贤王必定心有不甘,再加上原本与月氏就是死敌,于是难免会有磨擦。

  它们之间有磨擦时常闹来闹去,沈兵才更容易控制或者也可以说是从中调停并两头拿好处。

  至于西域各国……剩下的也只有西面,同时西域各国距离草原西面更近,当然也更愿意选择西面。

  甚至这么一来西域与草原之间的戈壁也都属于西域了。

  虽说这些戈壁没什么价值,至于对于这时代而言没什么价值,但没有谁会嫌领土大。

  不过当然,这些不是沈兵能决定的。

  沈兵将战事结果及切割方案详细的写成一封奏折,派快马送往咸阳由嬴政决策。

  在奏折往返的同时,沈兵也问了右贤王、月氏及西域各国的意见。

  各方面对沈兵这安排都很满意,其中尤其是月氏。

  也难怪月氏满意,龙城之所以被匈奴当作圣城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战略要地,更因为其南面水肥草美地形平坦,历来都是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比月氏此时所处的沙洲那一块绿洲不知要好多少倍。

  月氏平白得了这一块宝地哪里还会有话说!

  西域也没什么好说的。

  他们与月氏不同。

  月氏是放弃沙洲全部迁移至龙城,于是就没有地域分隔的问题。

  西域各国不愿放弃现有所在地,要分割利益自然只能要西面。

  如果说有谁不满意的话,那就是右贤王了。

  圣城分给了月氏……换作谁都不会高兴。

  但右贤王又哪敢有什么意见!

  败军之将,能讨得活命就不错了,还能指望把圣城分来?

首节 上一节 428/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