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368节

  对于中原人来说民以食为天的食是“粮食”,但对于西域来说这食就更多的是牛羊牲畜。

  不过想做到这一点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沙州的牛羊几乎可以用“数不胜数”来形容。

  据说仅仅只是月氏王的牛羊就有十余万之多。

  这些牛羊分为七处在城外的牧场,其中还有两处被肸顿翕候给赶走了……这是肸顿翕候一行人逃走的资本,否则他们还没走出西域只怕就被饿死了。

  秦军只能说控制了大部份的牲畜并将其赶至沙州。

  之所以要赶到沙州,是因为牛羊这些东西跟粮食不一样。

  若是缴获了粮食而不想让敌人得到,那好办。

  只需在粮食周围堆起木柴做好点火的准备就行了。

  但是牛羊而且动不动就数万头牛羊……那烧可是烧不了的,杀也杀不过来,而且就算烧熟了杀了也一样可以吃,还是会被敌人利用。

  于是就只能将其集中到沙州然后努力防御使其不被敌人抢走。

  只要这些牛羊被秦军牢牢的控制在手里,那么三危山的月氏主力的溃败就是时间问题。

  其实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做。

  因为当月氏身死沙州陷落的消息传到三危山时,月氏守军第一时间就军心大乱并四处溃逃了。

  这时丘就却又发挥了作用,他带领着降军将领分多处在三危山游说劝降……三危山长一百多里,丘就却一个人劝不过来。

  劝降的道理很简单,就跟沈兵对丘就却说的一样:

  “秦军无意与月氏为敌。”

  “月氏真正的敌人是匈奴。”

  “现在还有一个机会,那并是归降秦国一同抵抗匈奴!”

  ……

  月氏对匈奴的仇恨是远在秦军之上。

  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秦军是中原的军队,他的主要目标是中原,且生产水平和生产力远高于周边蛮夷……所以秦更希望的是他们别来骚扰、劫掠,这也是秦筑起长城的原因。

  秦如此,赵如此,燕也是如此。

  甚至秦还因为对牛羊马的需求常与月氏经商,彼此通婚也不在少数。

  这也是秦被中原各国称为“秦蛮”的原因之一,秦国受周边少数民族风俗影响颇多,于是民风彪悍好勇斗狠。

  而匈奴就基本不存在这些交流,他们的需求很简单,就是抢牛羊、财物、女人……

  因此月氏寻常百姓甚至都有些怀念与秦国为邻的日子。

  不过寻常百姓怀念并不代表月氏达官贵人也是如此。

  正如之前所言,月氏百姓常常会偷入秦国境内由游牧生活转为耕地的农民……这其实也是一种身份的转变,由奴隶转为自由人。

  百姓喜欢这样,但这却损害了达官贵人的利益。

  如果每个奴隶都跑到秦国成国自由人变成农民,那月氏还怎么混?

  于是这就动摇了王权甚至会使整个国家崩溃被同化……

  所以从月氏王及月氏贵族的利益出发,月氏就只能西退只能逃开秦国这个邻居。

  现在月氏王已死,月氏贵族也不知去向,做为月氏寻常百姓的月氏兵士又能有什么选择呢?

  逃吗?

  天下之大又能逃往何方?

  正拿不定主意时,丘就却等一干月氏降将站出来一说:

  “秦军优待俘虏,你等随我一同降了吧!”

  于是月氏兵士们便纷纷放下武器迎秦军上山。

  这其中有些军官倒是皆力反对。

  军官往往就是月氏贵族,而且是拥有众多奴隶的贵族,他们当然知道一旦降了秦国损失的会是什么。

  然而他们的反对却没有任何意义。

  不仅没有意义还给他们带来了杀身之祸。

  兵士们一商量,若再这样下去就只有在三危山上白白送命,倒不如……

  然后军官的人头就被送到秦军面前。

第四百零四章 月氏王

  匈奴右贤王熏狁听到月氏兵士投降的消息后便大吃一惊,带着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问着探子:

  “此事当真?”

  “我等已胜利在望,月氏为何会在此时投降?”

  探子回答:

  “据闻秦军派出奇兵,自南面祁连山绕至沙州,出奇不意击杀月氏王并控制了沙州。”

  “三危山失去了后方大营且月氏王被杀,因此无心恋战大多降了秦军!”

  “只有数千残部西逃不知所踪。”

  熏狁愣了好半天也没回过神来。

  良久,才长叹一口气摇头道:

  “我道那沈兵为何明知此战必败却勿自坚持,原来还有这着后手!”

  “出奇兵进攻沙州……这便是沈兵所说的制敌法宝吧!”

  “可叹我等都被这沈兵骗了,还道那法宝是能攻下三危山的物事。”

  “这沈兵真乃奇人也!”

  部将在一侧提醒道:

  “右贤王,那我军进攻肃州一部……”

  熏狁这才反应过来,赶忙下令道:

  “撤,马上令其撤军!”

  部将应了声就赶忙去下令。

  要知道这沙州可是河西走廊的出口,之前匈奴之所以敢分出三万骑军进入河西走廊进攻肃州,那是因为秦军主力已被牵制在三危山无法动弹。

  甚至匈奴进攻肃州还会对秦军形成三面合围之势:

  北面、东面是匈奴,西面是月氏驻守的三危山,南面则是祁连山。

  这差不多就是将秦军给包围了。

  然而,此时秦军却吃掉了三危山甚至占领了沙州……这被包围原本是个死局的秦军就瞬间做活了。

  这有点像下围棋:秦军做活就意味着匈奴那三万骑军变成孤军。

  一旦秦军站稳脚跟封锁河西走廊的出口,被包围的就是匈奴三万骑军了。

  不过好在那三万骑军还未深入走廊也未发起进攻,否则这下只怕撤都来不及撤了。

  另一方面沈兵也顾不上围剿匈奴,他此时正带兵进入沙州。

  这不是说沈兵不知那支匈奴孤军,而是此时沙州未稳且秦军补给不足,此时若贸然出击很可能会两头不讨好,一不小心就把胜仗打成败仗了。

  沈兵是穿着盔甲骑着马在亲卫的簇拥下进城的。

  所谓的城其实就是木栅栏围起来的帐篷区,其间零散的分布着些木屋和蓬子,南面则被烧得一片狼籍……南面是昨晚王贲等进攻的方向,沈兵领军是从东面进城的。

  在进攻前沈兵还让兵士在宕泉河梳洗一番,并命士兵整好装备,伤残兵士暂留城外几里外的帐篷区养伤。

  这么做用不好的听话来说,就是“形像工程”。

  尤其不让伤兵进城还有点“过河拆桥”、“不尊重伤兵”的味道。

  但任何事都不能一概而论,有时候“形像工程”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在新下沙州同时又有十万匈奴在侧的时候。

  要知道秦军的弱点……确切的说是秦军在西域的弱点就是兵力薄弱。

  但沈兵却用事实证明就算兵力薄弱但实力却不弱。

  就像他们以总数不过四万的军队在面对十万匈奴七万月氏大军时,还能轻松自如的击败月氏并拿下沙州一样。

  这对匈奴来说是打脸。

  月氏前脚刚跟匈奴结盟后脚就被秦军灭了,而且还是在匈奴眼皮底下被灭的。

  甚至匈奴还被推到了“背弃盟友”的位置上……匈奴全程都没有实际参与这场战斗,如果说有参与的话,就是在旁边呐喊助威给秦军造成心理压力。

  沈兵就是要给月氏百姓看,同时也要让西域百姓明白,与匈奴结盟对抗秦军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所以进驻沙州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若秦军是伤痕累累、军容不整的进入沙州,月氏百姓便会想:

  “秦军也不过如此,打败了月氏之后也就剩半条命了。”

  “若此时匈奴再乘机来攻……秦军又岂有命在?”

  于是不只是月氏,西域各国也会纷纷倒向匈奴。

  但若秦军盔明甲亮、精神抖擞,那么对月氏乃至西域各国都是个威摄:

  “秦军以四万兵力灭月氏,还能保持如此军容,足以说明其还有余力。”

  “若秦军还有余力且又得沙州这片绿地和四十万百姓,岂不是如虎添翼?”

  于是,秦军与匈奴之间的力量对比是孰优孰劣,各国就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这也是沈兵让所有骑军都穿上盔甲骑着马,河内兵则手持弩箭杀气腾腾的列队开进沙州的原因。

  骑在马上的沈兵俯视下方,看到周围百姓眼中敬畏的目光,就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

首节 上一节 368/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