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251节

  “寡人有些好奇,若是上将军在战阵对上沈兵,可能分出胜负?”

  王翦摇了摇头,笑道:

  “启禀大王,这便是属下服老请辞的原因之一。”

  “属下若是在战阵上与沈兵相遇,只怕也是项燕的下场。”

  嬴政有些吃惊,他原本以为王翦对上沈兵至少能打成平局,不想王翦却会主动认输。

  “这沈兵当真如此了得?”嬴政有些兴奋。

  王翦一脸严肃的回答:

  “委实了得。”

  “属下与沈兵有过长谈,此子似是精通兵法却又似通非通。”

  “虽是似通非通,却又总能料敌于先机又屡出奇招。”

  “比若此次应敌,令属下叹服的不只是沈兵奇兵攻汝阴,更有黑甲军大败楚骑……”

  “要知这黑甲军乃沈兵数月前在大梁所练。”

  “他又如何知道藤甲适合骑军?要知天下无人以藤条制甲。”

  “他又如何知道骑射可大破骑军并在数月前便精练骑射……此时若说有骑射之骑军,便只有匈奴了。中原尚无人知此战法。”

  嬴政只是微笑,他安静的听完王翦的话,然后回了句:

  “或许,这沈兵便是这般奇人一个。”

  “那水军的拍竿及狼筅又何尝不是从未有过之物?”

  王翦连连点头,疑惑的说道:

  “属下只是好奇沈兵这是师从何处……”

  嬴政哈哈大笑:

  “若是天下都无此物而沈兵却独有,上将军说他又能师从何处?”

  被嬴政这么一说王翦觉得也对,这世上还有谁有资格当沈兵的老师教他这些本事!

  其实王翦奇怪的不只是这些。

  以嬴政多疑的个性应该对这些问题更感兴趣甚至派人去深查才对,但嬴政似乎没有这么做。

  王翦又哪里知道,嬴政已有一个更好的解释:神仙。

  天机又不是凡人可以轻易窥探……于是所有一切都得到合理的解释。

  就在这时,就有亲卫来报:

  “大王,前线飞鸽来报:寿春已下,楚王被俘。”

  嬴政和王翦不由愕然,过了好一会儿嬴政才满脸不信问:

  “寿春已下还俘了楚王?”

  亲卫呈上密信。

  自从沈兵发明纸之后,信鸽往来信件已经是用纸来书写了,之前必须得用丝绸。

  丝绸不但更重书写的字体还不能太小,否则墨汁容易扩散糊成一团。于是记载的内容不能太多。

  用纸书写就没有这些缺点,于是一封信就能道尽全场战争的前因后果。

  嬴政拿着信看着看着,就拍案叫绝:

  “这次却是那楚王自寻死路,他与项燕想夜袭沈兵的大梁军突围而出,不想却被沈兵识破设计将其俘了。”

  王翦听着只微微点了下头,他是越发感到自己已经老了。

  要知道当初他可是在朝堂上对大王说要以举国之兵才能攻楚,如今沈兵只以半数之兵且前后只两个多月就成功俘虏了楚王。

  不过想了想,王翦又暗自庆幸:

  自己被比下去又算得了什么?

  这不还好端端的坐在这喝着酒说着话吗?

  那李牧的尸身只怕都已化为白骨了吧,还有那项燕……此时必定是焦头烂额六神无主吧。

  想他们都是与王翦齐名之辈,甚至李牧之名还在他王翦之上……

  这一点王翦是心服口服的,因为再怎么不服,战场上的输赢却是实实在在半点都假不了,也不由得他不承认。

  然而,他们都是沈兵手下一败涂地,他王翦只是幸运的与其是同一阵营罢了。

  嬴政接着又将信看了一遍,就呵呵笑道:

  “上将军,寡人这便去回信安排寿春事宜,改日再与上将军详叙!”

  王翦赶忙施礼:

  “恭送大王!”

  望着一摇一摆乐得走路都有风的嬴政背影,王翦就确定了一件事:改日再去向大王请辞,大王定会应允了!

第二百五十八章 不战而降

  俘了楚王占了寿春之后秦军就稍停了一段时间。

  其实也没有稍停,秦军忙着以寿春为基础沿淮河而下占领河岸城邑。

  这与一开始制定的方略是相符的,占领并控制淮河,那么楚国在淮河以北的地区就不战而降了。

  这或许是战国时期唯一出现的最大范围的包围。

  淮河以北一直到齐国,这块区域的北边是齐国,西边是秦国攻占的魏国及楚国地域,东边是大海,南边是淮河……

  其中整片区域被秦军封锁得死死的,这范围内的楚军有以下几个选择:

  降齐。

  降秦。

  自生自灭。

  跳海。

  选项看起来挺多的,但就是没有一个活路。

  沈兵说秦军“稍停”,是因为占领淮河沿岸基本没遇到反抗。

  这主要是因为项燕知道随着寿春失守其下游地区也守不住,于是就主动放弃。

  另一方面楚王负刍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项燕离开后当地还是有些私兵,这些私兵大多是乡绅或商人召募……这是楚国的特色,楚国在私兵的限制上十分宽松,而秦国则是要爵至大夫才有权力有私兵有自己的门客,否则就是结党营私。

  这些私兵当然无法与秦军对抗。

  事实上也无需对抗,秦军拿出楚王负刍的王令一宣,那些私兵就第一时间放下武器降了……也不知道他们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楚王已降秦。

  沈兵猜他们是知道的,只不过王令一下就给他们一个台阶:他们不是投降,而是遵从王令。

  接着,秦军就四处派兵前去接收淮北的城邑。

  不只是寿春淮河一线,更多的是大梁、陈城一线的秦军往东走。

  他们同样带着楚王负刍的王令……其实楚王负刍的王令没那么快送到大梁,但这时王令是真是假已经无所谓了。

  重要的就是赶在项燕宣布立新王之前去宣读,同时告诉他们楚王已降。

  楚王投降的消息倒是传得很快。

  因为这就不是快马加鞭那样传了,而是一传十十传百,连夜由军民传播到各地。

  淮北楚兵听了这消息后哪里还有继续反抗的心思,于是纷纷弃械投降。

  由于淮北地域广阔城邑众多,而秦军数量却不多,以至于出现几名秦军带着几百楚降军又去接收另一座城邑的情况……

  沈兵与杨端和就在寿春经营淮河防线。

  这道防线就是秦楚的最新边界。

  稳定下来后,沈兵最先想到的就是昌平君会做何选择。

  不过沈兵也不着急,因为他知道应该给昌平君一点时间。

  更何况就算要降也不会刚任了楚王就降秦,若是这样只怕连项燕都说服不了。

  沈兵认为昌平君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因为秦军会在淮北休整一个多月,然后再南下进攻淮南。

  杨端和甚至都想直接挥师南下……他原本是稳重型的,只是这段时间突如其来的各种大起大落打乱了他固有的想法或者也可以说作战经验,于是变得有些急燥起来:

  “楚王已降正是楚国各部群龙无首之时。”

  “老夫以为我等应乘此时机继续南进,副将以为如何?”

  沈兵想了想,就回答道:

  “属下以为不可。”

  “一者我军兵力不足且长年征战疲惫不堪。”

  “二者是楚国各族虽说群龙无首,但此时却有项燕立昌平君为新王。”

  “其内部应是各有矛盾或是面和心不和。”

  “此时我等若是继续南下,反而是帮了昌平君统筹各部。”

  杨端和想了想觉得也对。

  项燕虽是楚国上将军却并非楚国大族,他立昌平君为新王一是昌平君无法使各贵族心服的问题,另一个则是各贵族嫉妒项燕的心理……

  楚王启为项燕所立,将来若是复国成功那是不是说项燕便为首功?

  于是表面上答应但未必会心服。

  如果此时秦军南下攻贵族封地……那几乎就是秦军帮楚王启将他们打服了,因为这些贵族只能依靠楚王启并希望他能统合楚军抗秦。

首节 上一节 251/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