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 第372节
“哦?颜体?”秦文顿时来了兴趣,这就伸手接过,来到书桌前,将其缓缓打开。
看着其上的书法,秦文双眸爆射出一道精光。
这字,写的实在是太过大气磅礴了。
笔画求横平竖直,丰腴雄强,结体则宽博大度,字字严谨,颇有庙堂气。
内容则是一首诗:鸟栖花香春意浓,装裱匠心开画中。礼赞神州艺术美,大众景仰真切情。
致秦文先生。
秦文的表情也从最开始的惊愕到后来的神往。
就在秦文专心致志的欣赏面前这幅书法作品时,庞博文不知道为何重新又折返了回来。
一进入书房的他,很快就注意到了秦文正在欣赏的书法作品。
只一眼,庞博文三步并作两步的来到了秦文的身后,两人一同鉴赏了起来。
“庞副馆长怎么又回来了?”曹子建见状,皱眉道。
原来,刚才走的太急,使得庞博文将自己随身携带的折扇给落这了。
这会回来原本是取折扇的。
只是,那幅书法作品带给他的冲击,让他全然忘了折扇的事。
庞博文越看越是心惊。
对于在楷书上有研究的他,一眼便是认出这是颜体。
最主要的是,这作品不单单临摹那么简单。
他能感受到,这作品不管是意境,还是其他各方面,都跟颜真卿无二。
好半晌后。
庞博文难掩激动之色道:“绝,太绝了,这一手颜体写的,犹如颜鲁公亲笔。”
这道惊叹声使得秦文这才注意到,庞博文又回来了。
“老庞,你怎么又回来了?”秦文不解道。
庞博文没有回答秦文的问题,而是问道:“老秦,这幅书法作品谁送给你的?”
秦文抬眸,看向了曹子建。
“什么?”庞博文双眸一凝,盯着曹子建,难以置信道:“你..你还有此等书法功底?”
没等曹子建开口,秦文笑着解释道:“不是小建写的,是他托人写的,特地送给我的。”
“怎么样?我这徒弟对我上心吧?”
说这话时,秦文脸上尽是得意之色。
“太上心了。”庞博文不可否认道。
他知道,能写出这么一手字的人,绝对是不缺钱的。
而曹子建能请得动对方,只能说明跟写这幅书法之人的关系非比寻常。
这让庞博文不免升起交好曹子建,通过他从而认识写这幅书法之人的想法。
只是,想到刚刚临走前自己还说对方不上道呢,加上他放不下自己的身段。
最后,也就没有主动找曹子建搭腔。
不过他已经打定主意,到时候通过秦文的嘴打听一些信息。
至于现在嘛,先离开这里。
当即,庞博文便是拿过自己的折扇,朝着秦文开口道:“老秦,我先走了。”
“老庞,这个点了,吃完饭再走呗。”秦文邀请道。
没有借到范宽的《雪景图》,他哪里吃得下饭,摆手拒绝后,便是离开了秦文的住所。
曹子建就不一样了,《雪景图》和《陶冶图说》分别完成了装裱和修复,让他高兴的能吃下三碗饭。
吃饱喝足,自然就是跟秦文聊天的时间。
期间,曹子建接到了依成服装公司开发部技术总监俞子石的电话。
对方告诉曹子建,他要求的三套服装样品已经出来,问他什么时候有空来公司看看。
曹子建想着自己在杭城也没什么事了,加上明天就是双穿门开启的时候,这就决定晚上回秦省。
五点多的时候,吃完晚饭的曹子建这就同秦文告辞。
就在曹子建来到机场,等待登机的时候。
秦文的住所。
“老庞,怎么这么晚还过来呢?”秦文看着来人,开口道。
“老秦,你那徒弟什么来头?”庞博文开门见山道:“为什么手里不仅有范宽的《雪景图》,还有乾隆八年的《陶冶图说》,更是认识一位将颜真卿笔法临摹到以假乱真的书法大家。”
“老庞,别想着套我话。”秦文笑着摇了摇头。
“我哪是套你话,我这是在直接问你。”庞博文没好气道:“难道这么多年的老友,连你徒弟的身份都不能跟我稍微透露一下?”
“我只能跟你说,京城,曹家。”秦文答道。
“这...这范围也太大了。”庞博文嘴角一抽。
秦文笑了笑,没有继续多说。
庞博文没撤,只能问起了另一个问题:“你徒弟有没有跟你说,那幅书法是谁写的?”
“我问了,小建说那位大家是他在秦省认识的,不过为人生性恬淡,不喜交涉。”秦文答道:“至于具体是谁,也没跟我说。”
“秦省?”庞博文暗道:“我有个老友在秦省有些人脉,如此人物,想必他应该认识,回头找他问问。”
第402章 迎刃而解
秦文见庞博文一脸沉思状,还以为他要打曹子建的主意呢,立马出声警告道:“老庞,我可提醒你,要是你敢对我这爱徒有什么不好的想法。”
“比如用你的职位威胁他什么的,别怪我不念旧情。”
听到这话,庞博文心头一惊。
显然是没想到曹子建在秦文心中的地位这么高。
实在没这心思的他赶忙解释道:“老秦,你跟我认识这么多年,我什么品性你还不了解吗?怎么可能做出那种事。”
秦文知道,庞博文人还是很不错的。
借览的目的,无非就是在退休前为博物馆出出力。
不然,也不可能跟自己成为朋友。
当即,秦文就没在这话题上继续,而是问道:“老庞,你白天找我什么事还没说呢。”
“因为你徒弟的事都给忘了。”庞博文一拍额头,道:“这不,博物馆前些天收到了四份文物局送来的卷轴。”
“只是,送来的时候,这四份卷轴破损的都非常严重了。”
“想着我们博物馆有没有办法将其修复。”
“什么时期的卷轴?在哪发现的?说具体点。”秦文开口道。
“这四份卷轴,出自一栋民国初年的西洋小楼里。”庞博文这就将情况跟秦文说了起来。
“当时拆迁的时候,拆迁队在里面发现了四个神龛。”
“这神龛正面雕着双龙,四周嵌满蝙蝠和牡丹。”
“只是拆迁工人没注意,把这些神龛给打碎了,这四份卷轴就从神龛里掉了出来。”
“拆迁工人也不知道是什么,就拨打了当地的文物局。”
“等到工作人员到了之后,知道这不是普品,立马就对其进行了研究。”
“这是四份清代诰命书。”
“用蓝、紫、黑、红、白五种颜色的麻丝制成,初步断定是光绪帝亲自颁发给当地官员的文书。”
虽然是清代的诰命书,在文物价值上,远不及曹子建拿给秦文修复的《陶冶图说》贵重,但秦文却没有半点轻视。
因为从他踏入书画修复这一行开始,就明白一个道理。
书画勿论价格,都要同等对待,就像医生看病不论穷富,医德最重要。
“四份文书中的三份还好,原绢尚全,只需对画心略作修补即可。”庞博文继续道:“这我们博物馆的同事就可以做到。”
“只是,其中有一份文书,非你出马不可。”
秦文没有插嘴,默默的听着。
“根据我们的研究,那份文书原先是长两米,宽30厘米的画绢,但如今只剩下巴掌大小的残片,所有的部分都需要重新补齐。”
按理来说,这是一项近乎不可能的事,但秦文闻言,却是轻飘飘的道:“这简单,你让人打份报告给上头,从京城那边申请一些清宫藏绢过来,作为修复材料。”
“申请了,上头不批呀。”秦文脸上泛起浓浓的苦涩:“上头说,说那些老年间的纸娟都已经被定为文物,我们发现的这些卷轴,价值不算太高,所以不让用。”
“让我们自个想办法。”
“我们要是有办法,也不会过来麻烦老秦你了。”
“老庞,你还尽给我出难题。”秦文轻叹一口气。
“我知道你肯定有办法的。”庞博文赶忙拍起了秦文的马屁。
秦文有着近五十年的修复书画的经验,什么样的场面没见过,这就笑了笑,开口道:“那你们只能改造现有补绢。”
“怎么操作?”庞博文忙问道。
“抽丝剥茧。”秦文答道:“把绢丝从补绢上一点一点抽调,把它变稀薄。”
“找出绢丝和织造方法类似的仿古画绢,接着按照残片绢丝的密度,一根根抽取经纬绢丝,经过反复比对,就能达到和原绢最大程度的相似效果。”
庞博文闻言,双眸一亮:“我就说书画上的难题只要在老秦你面前,立马就能土崩瓦解,果然如此。”
“少拍我马屁。”秦文摇头道:“书画修复这一行,说来说去,就是经验多不多。”
“看得多,干得多,熟了才能生巧。”
上一篇:华娱:重生了,还逼我做渣男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