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 第344节
如今自己已经没事,自然要叫他撤离了。
“yu..”曹子建一拉缰绳。
马儿一个急刹,停下的脚步。
曹子建用心如明镜观察了一圈,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了正在关注着大帅府一举一动的方廷。
“驾..”曹子建以手代替马鞭,在马屁股上轻拍了一下。
听到身后响起马蹄声的方廷下意识的扭头看去。
待看到骑马之人是曹子建后,先是一愣,随即狂喜道:“老板,你...你没事了。”
曹子建笑着点了点头:“辛苦了。”
而后,拍了拍自己身后的马鞍,道:“来,上马,我带你吃饭去。”
只是此话一出,方廷还没说什么,曹子建身下的那头马儿先不乐意了。
朝着曹子建发出了一道抗议的声音。
好似在说,你骑我可以,但别人绝对不行。
方廷见状,连道:“老板,不用了,我给你牵马就行。”
后赶到的张好好则是开口问道:“子建兄,这位是?”
“方廷,我店里新招的伙计。”曹子建答道。
张好好闻言,露出恍然之色道:“小方,子建兄的这匹马比较认主,你上我这吧。”
对于尊卑有别的理念,方廷分得很清。
所以并没有因为张好好的邀请选择上马,而是道:“公子,不用麻烦了。”
曹子建对此也就没有勉强了。
因为他选的饭馆离这并不远。
约莫五分钟后,三人两马来到了前门大街。
最后在有着一间门脸的二层小楼门口停下。
“到了。”
张好好和方廷都是朝着边上那小楼看去。
在其门口的正上方挂着一块牌匾。
这牌匾不是那种长方形,而是椭圆形。
上下左右各有一个点金眼睛的蝠头。
这左右侧的蝠头形似两朵玉兰花,各有九个花瓣,这表示天长地久的意思,并且蝠头图案中的“蝠”与“福”谐音,寓意福气。
中间是三个金箔大字——都一处。
“dou yi chu。”方廷看着牌匾上的字,念叨了一句。
“小方,如果乾隆知道你把这du字念成dou,恐怕砍了你的心都有。”张好好笑道。
“公子,这怎么还跟乾隆扯上关系了?”方廷不解道。
“因为这都(du)一处的牌匾,据说就是当年乾隆皇帝御笔赐名的。”张好好答道。
“那是乾隆十七年,乾隆微服私访回京,当时正值大年三十,整个天色已经很晚。”
“在打更的梆子声中,乾隆走进了一家酒馆。”
“本来,店老板都准备打烊了,可乾隆一进店,店老板莫名感觉来人身份不凡,最后还是选择接待起对方。”
“乾隆一边吃着菜,一边夸店里的菜好,酒好,服务好。”
“还说京城里那些有名的酒店都比不了这里的酒菜。”
“就问这店叫什么名字。”
“店老板回答,我们这儿没名字。”
“于是乎,乾隆就说了,这个时候还开门做生意的,整个京城也就你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
“店老板对此也没太过在意。”
“过了几天,突然,就有人给店里从来了一块蝠头匾,上面写着‘都一处’三个字。”
“并且对店老板说,这是当今圣上御笔赏赐的。”
“店老板一听,才知道自己那晚招待的是乾隆皇帝。”
“从此,这酒馆就叫都一处了。”
随着张好好的介绍,这会马儿已经让店里的伙计给牵到了边上,三人也是进入了店内。
整个都一处的店面虽然不大,但来这吃饭的客人却不少。
这会,一楼已经座无虚席了。
曹子建三人只得去到二楼。
随着落座,店小二便是给三人各自倒了一杯茶水,问道:“三位客官,吃点什么?”
“喝酒吗?”曹子建朝着张好好问道。
毕竟喝酒有喝酒的点法,不喝酒有不喝酒的点法。
“可以。”张好好点头。
曹子建闻言,这就朝着店小二开口道:“你们店里的佛手露先来一坛,还有煮小花生、马连肉、糟肉、晾肉。”
点完凉菜,自然就是热菜了。
曹子建点了店里几个特色菜后,又点了二两羊肉烧麦。
毕竟这里是以烧麦出名,不吃烧麦可不行。
“先这样,吃完再点。”
“好嘞,客官。”店小二应了一声,便是下去了。
趁着上菜的功夫,曹子建朝着张好好开口道。
“好好,你家盐业银行不是有抵押业务嘛?能不能帮我打听一下,有没有人将最善本淳化阁帖抵押在你们那?”
“或者,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收藏?”
“我不一定非要让对方卖给我,借我翻阅一下也行。”
“这最善本淳化阁帖十分稀有,我没听说我认识的人里有收藏的。”张好好答道:“至于盐业银行那边有没有人拿过来抵押,回头我帮你问问。”
“有消息第一时间跟你说。”
“麻烦了。”曹子建感谢道:“”
“举手之劳。”张好好摆了摆手:“不过恐怕得让子建兄等上一个月,才能给你答复了。”
曹子建听出对方话里有话,这就问道:“怎么?最近有事要忙?”
第369章 满汉不通婚
“是阿。”张好好叹了口气,一脸无奈道:“过几天,要去淞沪一趟。”
“去淞沪干嘛?”曹子建面露疑惑之色。
其实,对于这个地方,曹子建也很想过去目睹一下。
毕竟,当下国内古玩业的中心除了京城和津门外,就属淞沪了。
自打开埠后,淞沪就开始逐渐成为华国文物贸易的主要集散地。
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因为社会动荡,战火不断的原因。
淞沪的古玩货源开始多了起来。
一大批逃难到淞沪的前清遗老、失意军阀等携带大量古玩细软来到租界做起了寓公。
为了维持奢侈的生活,他们将一件件古董送进店铺。
而在淞沪的老外们,发现在这里很容易就能买到华国古物,因而形成了一支收藏华国古董的洋人队伍。
像是在华国开办最早,往国外贩运珍贵文物数量最多、经营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私人公司:卢吴公司。
就在淞沪。
当然,除了古玩之外,曹子建想去淞沪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会的淞沪,称得上遍地是‘黄金’。
张好好解释道:“那边经济在国内算得上世界最前沿了,我父亲准备将银行的业务往那边进行扩展。”
“于是,就想着让我先去那边考察一下情况。”
“为银行的未来做打算。”
曹子建闻言,露出了然之色。
在这个以海运为主的贸易时代,作为长江入海口,拥有天然的优良海港的淞沪成为了连接内外贸易的重要枢纽。
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涌入,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
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淞沪的经济发展,使其从一个不起眼的海边县城迅速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
除此之外,十里洋场上还充斥着各种阶层的人。
包括来来往往的政客、军阀,前来消遣的洋人,想来这里闯出一片天的海内外冒险家,以及穿着时髦,出入各大灯红酒绿场所的名媛。
形形色色、各种阶层的人因不同的目的来到淞沪,赋予了这里复杂又迷人的魅力。
最主要的还是,与其他地方无序混乱的状态不同,淞沪的租界,就如国中之国,独享着一份特别的平和。
这也使得,这会的淞沪,不管是在金融方面,还是前沿文化方面,都是属于独一档的存在。
“等忙完京城这边的事,我也要抽空去淞沪一趟。”曹子建心中暗道:“毕竟古玩对于自己来说,更多的还是它带给自己的奖励。”
“论来钱速度,还得另谋出路。”
聊天的功夫,酒菜也是上来了。
三个人推杯换盏,边喝边聊。
上一篇:华娱:重生了,还逼我做渣男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