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

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 第256节

  兴许是听到了这边的对话,那妇人也是凑了过来,一脸正色的朝着曹子建开口道。

  “这位客官,付了钱之后,这事咱可不能反悔啊。”

  “放心,不会的。”曹子建点头,这就从口袋里取出一枚袁大头,递给了对方。

  就在曹子建准备快速解决掉面前这碗卤煮离开这里的时候,那妇人又拿着一个碗走了过来。

  “客官,给。”妇人将手中的碗放到了曹子建跟前。

  曹子建看着妇人拿过来的另一只碗,心头一震。

  跟那个装着蒜水的碗,纹饰一模一样。

  两个是一对。

  而且后拿来的碗,应该是平时使用较少的缘故,在品相上要好上不少。

  “当时那人看上的这一对碗,说给五十个铜板,我跟他要一块大洋,他死活不同意。”妇人继续道。

  此刻,曹子建才算明白,一块大洋不是卖一个碗,而是一对。

  这让曹子建喜出望外。

  而且妇人的话透露出了一个信息,看上这对碗的人绝对就是个生瓜蛋子。

  不然,就这对碗,别说一块大洋,即便一千大洋,甚至一万大洋,都会毫不犹豫的拿下。

  想来,底足无款,让那人将其当成了民窑。

  至于为什么古玩行识货的人没有在这卤煮摊上发现这对碗,大概率是因为没人来这吃过卤煮。

  毕竟卤煮,在民国,属于是‘穷人的吃食’。

  因为猪肠、猪肺、猪肝这些,在这会被称作猪下水。

  由于猪肉穷人吃不起,而肚里没有油水,又想解馋,于是有人便开始打起了猪下水的主意。

  变废为宝,看看能不能用这些富足人家看不上的‘垃圾’东西做出美味来。

  不得不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经过手艺人的反复琢磨和改进,最终将这些猪下水做成了美食。

  将其变成了京城传统特色小吃

  。。。。。。

  古雅斋。

  刘淑芬看到曹子建一左一右提着两个碗进来,不由好奇问道。

  “掌柜的,您怎么带两个碗过来,是准备以后在店里用膳吗?”

  “这两个碗可是千窑难成一器的宝贝,我还没奢靡到这个地步。”曹子建笑着摇头道。

  “千窑难成一器?什么意思阿?”刘淑芬问道。

  “等会再跟你细说,我先将这两个碗给清洗一下。”曹子建说着,直奔后院而去。

  从井里打了一盆水的他,这就拿过一块布,像平时洗碗那般开始对这两个碗开始了清洗。

  瓷器的釉面,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

  像粉彩,五彩,斗彩这种属于是釉上彩,是在已烧成的白釉或色胎瓷器上,再用色料进行彩绘,然后经过600-900摄氏度的二次烧制。

  这种水洗就不太合适了,主要以擦拭为主。

  而像曹子建手中的这两个碗,属釉下彩,是将彩料直接绘制在素坯之上,加以釉料封层,经高温烧制而成。

  所以表面是有一层保护膜的,简单的水洗没有任何问题。

  就在曹子建清洗着这两件瓷碗表面污垢的时候,张好好带着范宽的《雪景图》前半卷来到了店内。

  “少爷..”刘淑芬朝着张好好恭声喊道。

  “子建兄今天有来店里吗?”张好好问道。

  “掌柜的刚到店。”刘淑芬答道:“现在正在后院清洗两个瓷碗呢。”

  “这是又入手了什么宝贝?”张好好好奇道。

  “我也不清楚。”刘淑芬摇头:“听掌柜的说,是什么千窑难成一器的宝贝。”

  此话一出,张好好脱口而出道:“釉里红!!!”

  “少爷,什么是釉里红啊?”刘淑芬却是毫不知情。

  “就是一种瓷器的装饰手法,创烧于元代时期的景德镇。”张好好解释道。

  “它系用铜红料在瓷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一千三百度左右的温度中进行烧制。”

  “不过釉里红烧造技术极难掌握,尤其是铜元素对炉窑的温度和还原气氛要求非常严格。”

  “一旦烧制温度低了,就烧不出那抹动人的红。”

  “而温度高了,颜色就飞了。”

  “所以,烧制釉里红的温度,只允许出现的偏差仅仅只有十度左右。”

  听到这,刘淑芬忍不住开口问道:“少爷,您说这釉里红要在一千三百度左右的高温下才能烧制出来,那这十度的偏差要如何控制阿?”

  “这就需要窑工们的丰富经验了。”张好好解释道:“他们可以通过观察炉内的火苗来判断温度。”

  “只是这种判断还是有误差,这就直接导致釉里红瓷器失败率极高,且一直无法大规模生产。”

  “所以才有了“千窑难成一器”的说法。”

  “原来这名称是这么来的啊。”刘淑芬露出恍然之色:“少爷,您懂得可真多。”

  “跟你们掌柜的相比,还差远了。”张好好摇头道:“也不知道子建兄得到的那两个瓷碗是哪朝哪代的釉里红。”

  “先不跟你聊了,我进去看看。”

  就在张好好脚步刚动,就看到曹子建拿着两个碗从后院走了出来。

  经过一番清洗,两只碗釉面泛着的红褐色显得更加格外动人。

  不等曹子建开口,张好好率先道:“子建兄,听淑芬说,你得了两件釉里红的瓷碗,就是这两件嘛?”

  “对。”曹子建笑着点头:“你先将手中的画卷放到一边,我考考你的眼力。”

  说着,曹子建便是将清洗完毕的两个碗递到了张好好跟前。

第271章 连张好好都羡慕的运气

  随着张好好的一番查看,他也发现,这两个碗的纹饰一模一样。

  “子建兄,这釉里红居然还是一对?”

  曹子建笑着点头道:“能断出是什么朝代的嘛?”

  “虽没有底款,但这对碗器纹笔法娴熟,线条流畅,不是民窑能够烧出来的水准。”

  “难不成是元代釉里红?”

  虽然张好好对于瓷器,没有深入的研究过,但一些基本知识他还是清楚的。

  就比如瓷器的落款。

  虽然始于宋代,但是永乐时期部分御窑瓷器上才算正式出现题写‘永乐年制’的年号款识,以彰显御用瓷器的独特性。

  到了宣德时期,署年号的御用瓷器才算正式成为主流,以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最为常见。

  之后历朝历代才开始纷纷效仿。

  “不对。”曹子建微微摇头:“虽然釉里红是元代时期创烧的,但那会还属于实验性的制作。”

  “加上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元代釉里红在当时烧造的数量极为有限,算得上是凤毛麟角。”

  “而且元代那会的釉里红,基本看不到发色这么纯正的‘红’。”

  “大多都是泛着些许墨色,或者稍灰青色的。”

  “不仅如此,元代瓷器所绘的缠枝花卉纹花、叶的大小,跟这碗上的纹饰也不一样。”

  张好好闻言,沉吟道。

  “不是元代釉里红,但制作如此精美,难不成是永乐之前,也就是明代洪武时期的釉里红?”

  “这回说对了。”曹子建笑着点头道:“你看这花卉的构图,花蕊均留有一道白边,这种画法简洁有效,加强了与周围深色花瓣的浓淡对比。”

  “牡丹的正面、侧面描写交错出现,侧面描写三角构图,这就是洪武朝明显的特征。”

  听着曹子建的这番描述,张好好露出一脸羡慕之色。

  虽然说,元代,明初和清康雍乾是釉里红瓷器烧造的三个重要时期。

  但最珍贵的釉里红,无疑就是烧造于洪武时期的。

  红色在明代,不仅仅是至高无上的颜色,同时也代表着庄严的礼制。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就颁布了“服色所尚,以赤为宜”的旨意。

  并且要求宫中内外皆以红色作为装饰。

  以红为尊,崇尚火德。

  红色即是明朝的吉祥之色,又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推崇,因此釉里红瓷器的生产使得朝廷极为重视。

  只是到了成化年间,因鲜红土原料告罄,釉里红烧造工艺失传。

  之后到了康熙那会,才再次恢复了釉里红的烧造工艺。

  “子建兄,这一对洪武釉里红碗,你从哪淘的啊?”张好好羡慕道。

  但也仅仅只是羡慕而已。

  因为他知道,即便这对碗放到自己面前,自己也分析不出个子丑寅卯,更别提捡漏的可能了。

  所以,想要捡漏的前提,除了运气,那就是自身对于古玩的知识一定要掌握全面。

  “在一个卤煮摊上看到了。”对于张好好,曹子建也没什么好隐瞒的。

  “卤煮摊上能有这等宝贝?”张好好惊的下巴都快掉了。

  “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曹子建笑道。

  “子建兄,不得不说,这运势,一旦冲你来,真是挡都挡不住。”张好好有感而发道:“就是可惜了其中一只碗的品相。”

首节 上一节 256/3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华娱:重生了,还逼我做渣男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