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

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 第200节

  范阳,曹子建,董老外加其他七人组成了一队。

  见众人已经分好组,各自站在一件藏品前等待了,田蕊这就朝着守在五件藏品的工作人员开口道:“请将棉布揭去。”

  话音落下,五块黑色棉布被同时收走。

  顿时,五件藏品展现在了众人面前。

  范阳看着面前静静躺在玻璃卧柜中的藏品,脸色顿时苦了下来。

  原因无他。

  其内是一幅长约一米五的绢本画。

  而且看那绢本表面暗黄色的色调,应该有些年头了。

  但也不排除人为做旧。

  “怎么是书画作品啊,这不是要断我晋级第四轮的路嘛?”范阳心中叫苦,但还是凑上去看了起来。

  卷中,艳阳高挂于天。

  一棵大树下,三只颜色各异的猫咪正在快乐的逐蝶玩耍。

  作为衬托的花草虫有竹、蒲公英、車前草、菊花、月季、瓢虫、蜜蜂等。

  除此之外,在画的左上角,还有题识和钤印

  题识:霞照浓芳依翠,猫逐舞蝶迷香。御制并书。天下一人。

  钤印:御书。

  “这题识和钤印什么意思?完全没有提供绘画者的信息阿,这让我如何判断?”范阳暗道:“靠,不管了,反正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干脆直接将其判定为赝品好了,这样也就不用去断代了,一劳永逸。”

  虽然范阳不知道这题识带来的信息,但曹子建知道。

  此刻的他,正若有所思的看着面前这幅绢本画。

  “天下一人,钤印又是御书二字,除了宋徽宗赵佶,也没其他人了。”

  赵佶,作为宋代的超级‘明星’,他给自己设计的签名是“天下一人”。

  这是一个代号,相当于“号”,就像辛弃疾的号是“稼轩”一样。

  同时这个“天下一人”也是宋徽宗对自己在书法、绘画等艺术方面的自信与肯定。

  毕竟是自创出华国书法史上新字体‘廋金体’的男人。

  不过相比起艺术造诣,宋徽宗的政绩就有些不堪入目了。

  岳飞满江红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中的“靖康耻”。

  指的就是北宋末年,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兵掳走的事。

  这是北宋最为耻辱的一件事。

  至于这幅绢本画到底是不是宋徽宗的真迹,曹子建还需通过画风和细节才能判断出来。

  像这种画里出现猫,又出现蝶的画。

  在华国画中,是一个固定的主题,被称为耄耋图。

  俗语说狗来富,猫来贵。

  猫作为题材入画由来已久。

  加上华国自古以农立国,种有五谷,而猫善捕鼠,有护粮之功且又驯良可爱故受世人喜爱。

  猫蝶又谐音耄耋,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故猫蝶图也有祈求长寿的吉祥寓意。

  经过一番查看,曹子建发现,那三只在树下玩耍嬉戏的猫咪虽然画工十分不错,活灵活现的。

  尤其是三只猫咪的瞳孔,画的跟杏核一般,十分可人。

  也就是这圆如杏核的猫瞳,让曹子建确定,这是一幅赝品。

  因为猫的眼睛白天和晚上是有明显区别的。

  主要就体现在瞳孔的大小和形状上。

  在白天,尤其是在阳光强烈的时候,猫的瞳孔会主动缩小,变成一条长长的竖线。

  这是为了减少光线的射入,保护敏感的视网膜不受伤害。

  而在晚上,随着光线变弱,猫的瞳孔就会扩大,大到能占满整个眼球。

  这是为了让更多的光线进入眼睛,使其在黑暗中也能看清物体。

  像宋徽宗这种对艺术痴迷到一定程度的人,不可能不在意这种细节。

  知道了答案的曹子建这就抬眸,看向边上的众人。

  让他惊奇的发现,除了自己和范阳外,其他人都在目不转睛的盯着面前这幅画。

  那专注的样子,恨不得钻进画里。

  显然,对于这幅画的真伪他们一时之间还无法判断。

  其实,关于这画的鉴定,难度并不算很高。

  奈何,术业有专攻。

  第二轮帘视壁听的时候,已经将那些不懂瓷器但懂书画的鉴赏者给淘汰的七七八八了。

  这也使得目前五十人里,真正对书画有研究的没有几个。

  为了不让会场右侧那些被淘汰的鉴赏者不那么无聊,会场高台两侧的巨大幕布上,也是轮流回放着五件藏品的细节图。

  相比起曹子建等人,这些人就显得轻松许多了。

  毕竟现在的他们属于旁观者。

第208章 运气和实力兼顾

  六分钟很快过去。

  曹子建这一组开始查看起第二件藏品。

  这件展品是唯一一件没有被摆放到展柜里的物件。

  因为这是一件平头案。

  光长度就达到了两米,宽度约莫50公分左右,高80多公分。

  该平头案通体紫黑,四腿为圆材,两侧腿间设横枨,既增加了案子的强度,又使侧视的感觉不过于空旷。

  案面下有素面牙条,牙头与牙条为一木连做,夹头榫结构。

  全案通体素雅可人,造型紧凑,空灵俊秀。

  只一眼,曹子建就认出这是一件明代平头案之经典。

  不过相比起曹子建,范阳已经在心中叫了起来。

  “我靠,还尼玛不是瓷器,这轮算是彻底没戏了。”

  “明,清,民,现代。”

  “明,清,民,现代..”

  “点兵点将,大兵大将,小兵小将,点到那个我就选哪个...”

  范阳决定,将决定权交给天意。

  第三件。

  一件带狮头耳的铜炉。

  整体造型十分规整,底下还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宣德炉。

  至于是不是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亲自参与设计监造,运用风磨铜铸成的那一批,就有待商榷了。

  毕竟,如今宣德炉已经成为一个统称了。

  这个统称在收藏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宣德炉特指由朱瞻基授意创制出品的皇家铜炉,即“真宣”。

  而广义上,宣德炉泛指明宣德宫廷创制后,按一定标准生产制造的仿宣德铜炉工艺品门类,即“仿宣”。

  宣炉之真者,其款式之大雅,铜质之精粹,如良金之百炼。

  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

  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肤柔腻可掐。

  只是宣德炉自创铸以来500多年间,其仿造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工艺和样式。

  尤其是清末民初那会,滥制滥仿的弊端使宣德炉的声誉一落千丈。

  以致如今的古董市场中所见的所谓“宣德炉”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万无一真的地步。

  像这种狮头耳的炉子,当年朱瞻基确实制造过。

  专门用来赐给兵部尚书,大将军等有功的高阶层官员。

  取狮子为百兽之王,用它的威风来统领三军的意思。

  经过一番查看,曹子建发现,自己面前的这件,从整体造型来看,器型相较于明代真正的狮耳宣德炉略高。

  狮头铸造看起来有些软弱无力。

  圈足也有点厚薄不匀。

  不过看其包浆,虽然不是明代宣德炉,但也是清代中晚期的宣德炉。

  虽说这第三件不是瓷器,但对铜炉没有研究的范阳,双眸却是大亮。

  因为早些年的时候,他爸就曾入手过一件这样的铜炉。

  当时卖家称这是明宣德炉,花了他爸一百二十万,然而,最后找人看了一下,发现是清代中晚期的仿宣。

  当年因为这事,他爸跟他妈还吵过架,所以范阳记得特别清楚。

首节 上一节 200/3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华娱:重生了,还逼我做渣男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