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 第152节
范阳只能作罢。
六楼,七楼,八楼。
两人看着房间里目不暇接的商品,听着房主人们极尽吹捧的话语。
两个小时后。
两人来到了酒店的最高一层楼。
也是这床交会的最后一层。
刚进入第一个房间,曹子建就被床上三本看起来有些年岁,封面已经完全发黄的书籍给吸引了目光。
封面上印着《天工开物》卷上,中,下。
“老板,这几本书籍我看看。”曹子建礼貌性的对房主人说了一句之后,便是拿起《天工开物》卷上翻阅了起来。
通过简单的翻阅,曹子建发现,这书籍,也就封面看起来老一些,里面的纸张还是很新的。
书中内有插图百余幅,其中有不少还是联板插图,线条清晰,印制极佳。
一眼,就是现代的印刷产物。
不过曹子建还是朝着房主人询问起了价格:“老板,这三本书籍什么价?”
“三本一套,三万。”房主人开口道。
听到如此离谱的报价,曹子建讶然道:“三万?”
“小伙子,别觉得贵,这可是《天工开物》,光听书名,就能知道这本书的霸气所在,乃是记录盘古开天辟地后发生的事。”房主人一本正经道。
听到比报价还离谱的解释,曹子建嘴角一抽。
现在古玩行卖东西,难道都不用事先了解一下物品的信息,光凭一张嘴了嘛?
这还怎么忽悠人?
不过曹子建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
因为现在还能被坑的,多是不懂行的。
他们眼力不行,听风就是雨。
卖家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
东西的来历,也全靠卖家编的故事。
其实,这《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是华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
其特点是图文并茂,重视实践,被国外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是明朝宋应星。
跟盘古开天,女蜗补天,八杆子打不着。
然而,就是这部现在举世闻名的奇书,在他出版之后的两百多年里,由于满清文字狱而长期失传。
导致鲜少有国人知道。
此间的学者包括那些顶级的国学大师,也从来就没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过它的一个字。
不过,它在东邻脚盆国和棒子国却被奉为宝笈。
而华国再次单独重印此书,已经是20世纪20年代末的事了。
当年用的印刷蓝本,还是从脚盆国那边传回来的。
据说,当时为了那本印刷蓝本,付出了不少的代价。
不过曹子建并没有跟对方说这些,直接道:“三万价格不实在,我说个数,你看能不能卖?”
房主人闻言,点点头。
曹子建伸出三根手指头:“三十块。”
“想什么呢?”房主人一把夺过曹子建手中的《天工开物》。
曹子建笑了笑,不急不缓道:“我说的是,三十块一本。”
此话一出,房主人仅仅犹豫了一秒,立马就有了决定。
只见他将手中的书籍重新递到了曹子建的手中,道:“成交。”
曹子建这就付了钱。
这《天工开物》在现在可能已经没什么用了。
但是经过重新印刷,拿到民国十年这个时间点,那就非比寻常了。
将三本书收好,曹子建和范阳朝房间外走去。
只是走到门口,曹子建指着边上的卫生间开口道:“范阳,你先逛着,我上个厕所。”
“好。”范阳应了一声。
等到上完厕所,曹子建在第二个房间找到了范阳。
这个房间相比其他房间要大上不少。
足足有五十多个平方的样子。
两张床也比其他房间要大上不少。
都是2*2.2米的大床。
其内除了范阳和房主人外,还有一个买家。
此时,范阳和那买家都拿着一件瓷器在手上看着。
曹子建则是率先打量起这间房子的主人。
那是一个年约三十多岁,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看起来十分斯文的男子。
“这人,有点眼熟阿。”曹子建看着对方的面容,这就在脑海中回忆了一下。
很快,曹子建便想起自己跟对方在哪见过。
中城拍卖行的预展会上。
当时对方还说自己手里有一大批清三代的瓷器。
好像叫袁凯来着。
第162章 让老藏家都打眼的器物
“老板,这瓷瓶怎么卖?”另外一名买家朝着袁凯问了一句。
此话一出,曹子建和范阳纷纷将目光朝那买家手上看去。
只见对方手里拿的是一个荸荠瓶。
直口长颈,硕腹圆鼓,圈足。
器身以粉彩绘制,口沿和颈部分别为如意云头纹和变体莲瓣纹,口沿有描金。
腹部则为祥云、红蝠相间纹饰。纹饰精美,色彩明丽。
是光绪官窑粉彩瓷器的典型器。
“五万。”袁凯报了一个价格。
这价格,让曹子建和范阳都是心头一动。
因为按照正常市场价格,这件光绪粉彩百蝠纹荸荠瓶的价格要15万左右。
这五万在当今的古玩市场,已经算是大漏了。
按照规矩,那买家开始跟袁凯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
只是,不管买家如何压价,袁凯就咬定非五万不卖。
买家最后确认了一番后,付了五万块。
交易成功后,那买家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继续在房间里看起了其他东西。
范阳则是暗道:“看来房主人对这瓷器市场价格不是很了解啊,那我手上这件,岂不是...”
而此时的曹子建也是朝床上看去。
虽然床上瓷器众多,但一眼扫下来,愣是没一件能让自己满意的。
“子建,你看看这件。”范阳将手中的器物递给了曹子建。
那是一件撇口,收颈,敛胫,平底,形如橄榄,故曰橄榄瓶。
外壁施霁蓝釉,色泽匀亮,器内白釉,口沿作灯草边。
在瓶口还贴着一张标签。
标签上写着一串英文和数字。
曹子建知道,这标签的作用无非就是为了想证明这是一件在拍卖公司参与过竞拍的藏品。
但不排除这标签不是伪造的。
毕竟这年头,连瓷器都能造假,更别提一张纸了。
所以,认定一件器物的真伪还得是从器物本身的特点着手。
其他,不过只是这件器物的附加价值而已。
曹子建这就接过,看了起来。
袁凯盯着曹子建看了一眼,发现面前这个青年有些眼熟。
只是,他每天见过的人太多了,一时之间有些想不起来。
在这橄榄瓶的底下有圈足,足墙较深,修足十分规整。
底白地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字体虽然苍劲有力,但底款的青花却给人一种似有似无的晕散感。
上一篇:华娱:重生了,还逼我做渣男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