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文豪1978

文豪1978 第571节

  让人再次食指大动。

  等吃了五分饱,大家下筷子的速度终于慢下来了,也有心思聊天了。

  李翰祥如今在林氏当艺术顾问,偶尔参与一部电影的投资,一年落个三五百万进账轻轻松松,日子最是悠闲不过。

  狄龙自从《英雄本色》爆火之后,找回了第二春。

  岳华同样受了《英雄本色》的惠,但他并不像狄龙那么红,专心在林氏影业的片子里演反派,同样片约不断。

  许观文现在有更高的追求,早已脱离了赚钱的范畴,这两年戏没演多少,可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却越来越高。

  他们四人都算是直接受到了林朝阳的影响,被改变了前途,几人说起来无不感叹命运的神奇。

  放在三年前,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现在的情况。

  跟他们几人比起来,蔡澜就没那么好过了,他是嘉禾的得力干将,现在林氏和嘉禾的竞争进行的如火如荼,他不仅没跟着林朝阳沾光,反倒跟着受了不少压力。

  大家都有好处,就他没有,蔡澜说起来也是一肚子委屈。

  「要不然,你也跳槽到林氏来。」李翰祥玩笑着说。

  蔡澜笑起来,「我现在来亏死了,应该早来才对,怎么也能混个创业元老。」

  陶玉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现在来也不晚,我给你个副总。」

  蔡澜略显意外,随即笑着打了个哈哈。

  餐桌上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等吃完饭了,李翰祥几人识趣的离开,蔡澜很自觉的留了下来。

  陶玉书脸色从容,挂着淡淡的笑容,「刚才的话不是玩笑,加入我们林氏怎么样?」

  蔡澜听到这话神色郑重,「现在你们林氏应该不缺人吧?」

  「不缺人,但是缺能人。公司现在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多。

  实话跟你说,我不可能总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电影这一项业务上。」

  陶玉书的话术跟之前拉拢施南生的如出一辙,果然,蔡澜听到这话眉头不由得挑动了一下。

  他五十年代便加入邵氏,凭借着出众的能力在几年之内便成为制片经理,获得了邵老板的信任。

  后来邹文怀出走,创立嘉禾,他也跟着跳槽,在嘉禾的成绩同样可圈可点。

  但不管是在邵氏还是在嘉禾,蔡澜都是打工仔,无非是赚的比一般人多点而已。

  陶玉书说她以后要将林氏影业的业务交出去,这样的未来对于蔡澜来说确实很有诱惑力。

  打工仔的尽头是什么?

  打工皇帝!

  林氏影业的掌舱人,绝对配得上这个称呼。

  「这个人选我会在几位高管当中选择出来。」

  陶玉书补充的这句话并未让蔡澜失望,反倒让他感到几分安心。

  陶玉书现在真要说让他跳槽到林氏,把总经理的位子让出来,他反倒会不相信有这种好事。

  见蔡澜沉吟着不说话,陶玉书又说道:

  「林氏在香江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接下来要开拓和精耕外埠市场。

  你在邵氏的时候经营过日本的业务,在嘉禾又接触过湾岛的业务,我想把海外的一部分业务交给你。

  待遇方面——」

  说到了重头戏,蔡澜的神色不由得郑重起来。

  「我会成立一个子公司大路,专门经营日本、韩国业务。除了做发行之外,

  我会给大路注资3000万港元,用于跟两国片商的合拍。

  300万以下的投资可以由你来决定,只要跟公司报备即可。

  你除了每年30万的年薪之外,根据业绩会有子公司最高15%的分红。」

  听到这个条件,蔡澜怦然心动。

  按照陶玉书的话,这家叫大路的子公司主营海外业务,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他几乎相当于是半个老板。

  他没想到陶玉书竟然有如此大的魄力,但仔细一想这似乎又很正常,陶玉书「散财童女」的名声在香江电影圈早已人尽皆知。

  「我得考虑考虑。」沉默了好一会儿,蔡澜才说了一句。

  「没问题,什么时候想好了,给我打电话。」

  陶玉书送走了蔡澜,问林朝阳:「你说他能来吗?」

  「一定会来的。」

  「为什么?」

  「我们给的钱多。」

  林朝阳的话引来了陶玉书的白眼,「我还不知道我们给的钱多?可蔡澜在嘉禾还是挺受器重的,他跟邹文怀又相识多年。」

  「那也没见邹老板分他股份啊!」林朝阳的笑容带着些戏谑,「放心吧,蔡澜这人看事情很通透的。」

  听着他的话,陶玉书也觉得有些道理,没再纠结。

  接下来的几天里,陶玉书日日上班,林朝阳则窝在家里写新书。

  因为晚上要陪两个孩子玩,林朝阳新书的写作速度不算快,每天两三千字,

  偶尔还要休息休息。

  动笔三个月,篇幅完成了大半,看样子年前应该是写不完了。

  小年刚过,林朝阳收到了北村美裕寄来的文学研究会的新一期会刊,另外还有一笔不菲的版税结算。

  转眼之间,林朝阳(日本)文学研究会已经成立两年了。

  在过去两年当中,林朝阳作品不断被引进日本,林朝阳(日本)文学研究会的会员队伍也从原来的24人扩展到了现在的46人。

  在队伍壮大的同时,研究会的影响力也在变得越来越大。

  在北村美裕寄给林朝阳的新一期会刊当中,有一篇近藤直子和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池田浩平共同创作的文章。

  标题为《八十年代中后期许灵均创作风格之流变》。

  文章中的观点认为,旅居香江是林朝阳创作生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林朝阳的创作风格多变,求新求变,既有睁眼看世界的开阔视野,也有发掘民族历史文化的雄心。

  旅居香江后,他的创作风格逐渐剔除了对技巧的追求。

  转而将目光对准了社会发展,以显微镜般的聚焦和手术刀般的精准切入,深入的完成了对香江社会的观察与批判。

  香江这个狭小的、处于高速发展之中的经济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聚合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类问题,为林朝阳的创作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楚门的世界》是林朝阳初到香江,对这个社会上各种光怪陆离之事的应激反应;

  《寄生虫》是林朝阳在深入观察之后对这个社会和人民的悲悯之心;

  而《大时代》则是在完全摸透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律,见惯了其中的悲欢离合后的一种无奈的怅然。

  在文章的最后,近藤直子和池田浩平为这三部作品送上了一个响亮的名号「香江三部曲」。

第513章 中国围棋必胜的秘密

  日本人很喜欢建立各种各样的文学会,比如歌舞使学会、日本比较文学会,

  日本近代文学会等等。

  这些文学会大多是针对于文学创作的某个细分领域,比如歌舞使学会就是专门研究日本近代戏剧的,比较文学会顾名思义是研究比较文学的。

  像林朝阳(日本)文学会这种以个人作家为研究对象的文学组织,在日本文学界并不算多见。

  大多这类文学会的规模也不大,而且人员数量基本建立时是什么样,十年之后可能还是什么样,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林朝阳(日本)文学会两年之内会员人数翻了接近一番,首先说明了林朝阳作品在日本文学界的影响力变得更强了。

  《八十年代中后期许灵均创作风格之流变》全文八千多字,深刻的剖析了近三年以来林朝阳创作风格的变化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写的林朝阳这个作者都恍惚了,我写书的时候居然想了这么多?

  这篇文章除了在文学会的会刊上发表之外,还登上了《读卖新闻》和《文艺》等刊物,在日本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而这篇文章引起反响最重要的不是文章本身,而是它研究的对象是林朝阳。

  《闯关东》《楚门的世界》《渡舟记》等作品在日本的出版,让林朝阳逐渐在日本国内变得小有名气。

  他一个外国作家,名气和影响力是很难突破国籍、文化和语言的壁垒的,如果没有意外,只会在小圈子里流行,慢慢的扩散。

  但这个意外恰恰就出现了。

  今年3月,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结束,中国队再次以9:8的比分战胜日本队凭借着对日三连胜,聂卫平以对日11连胜被官方封为「棋圣」,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官方棋圣,围棋界一片欢欣鼓舞。

  擂台赛的连胜也让民间的围棋热达到了一个高峰,各个城市的围棋兴趣班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小学生里十个有七八个都有去学围棋的经历。

  连同着《棋圣》的小说和电影也再次翻红,仅仅过去一年时间,《棋圣》小说的销量便从1000万册提升到了1500万册,并且还在向2000万册大关不断迈进,

  电影也被翻出来重映。

  相比于中国国内的的欢天喜地,日本国内则是愁云惨淡。

  中日围棋擂台赛是日方提议的,当年他们信心满满,以为可以轻松屠戮中国队,让中国队见识到中日两国围棋那不可逾越的实力差距。

  没想到擂台赛举办了三年,日本队输了三年,这场擂台赛仿佛成了笼罩在日本围棋界头顶的一片乌云,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梦。

  在号称每十个人就有一个是围棋爱好者的日本国内,这样的惨败所带来的骂声如滔天巨浪。

  在许多激进的围棋爱好者口中,所有的失败者都应该切腹谢罪,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别说是切腹了,第一年失败的时候,日本队还象征性的剃了个头,等到第二年、第三年日本队干脆摆烂,连剃头都懒得剃了。

  他们这样的表现自然让围棋爱好者们更加的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当然了,日本队也不是完全的摆烂,他们其实也很想赢,为了赢中国队他们也付出了很多努力。

  比如研究中国队的棋风、棋路,比如研读《棋圣》。

  早在去年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结束后,河出书房就拿到了林朝阳《棋圣》

首节 上一节 571/8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