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1979闲鱼人生

1979闲鱼人生 第112节

王树堂心里也是一松,不拆破这层纸,大家还是好朋友。

过后各自都一一自我介绍,一会儿,现在的气氛别提有多融洽了,表面文章这三波人做的都很好。

事后就在王树堂家草草吃了一顿晚饭,骆涛却有点事惆怅,他是万万没想到这些人都是王老花钱雇来的,还保证事情结束一人两块,更让骆涛郁闷的是,居然是货到付款,没办法自己只好向王支书付了钱,他们方才散去。

吃过了饭,骆涛也没多和江波这孙子多客套,便去了王支书家,这也是王老提前自作主张,他们三人在王支书家打尖,管吃管住两天三人二十块钱。

别提了,这钱还是骆涛出,世襄老在京城硬木行里是出了名的“穷王”,让他出这钱就甭想了。

王支书能来,可能还跟这有很大关系吧!

想想也没什么,自己三人人生地不熟的,结交一位村里的支书,对此行那还是大有帮助。

驱车来到王支书家,三人的房间都已收拾好,骆涛三人便忙着把车里的真东西拿进了屋,这王支书也有趣。

见骆涛他们净弄些老东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开始问东问西,想听个鲜儿。

闲着没事几人就闲聊,一聊就聊出了点事。

【推荐票】

第136章 汝窑三足洗

骆涛从跟王支书聊天中得知,他家以前可是大户人家,他家祖辈都曾为官,有大到昌平的县令,也有小到王各庄的支书。

“王支书,刚进村那座大院是您家的吗?”

“以前是的,呵呵!现在早归公家了……”

这王支书笑着给三人讲述这其中的前因后果,听完之后令众人不禁唏嘘。

王支书本人的经历很是坎坷,今年已六十三岁的他,讲起自己的往事,老泪也不禁流下。

王支书,名叫王青松,三岁便丧父,四岁的时候和母亲就被自己的哥哥给赶到这王各庄,虽是哥哥但非一母同胞,他的母亲是他父亲娶的姨太太,地位很是低下。

子幼母弱只能任人摆布,母子俩本想到了乡下就没什么了,刚住进王各庄那大院没半个月,噩运又来了,不要想也猜到了,人又被赶了出去,来人言说王家把房卖给了他。

母子无奈只好收拾行李离开,好在王家族人心善收留,又加上他母亲略有私钱,母子俩才安稳在此住下。

解放战争时期,王支书就加入了我军,参与了最重要的和平解放北平,建国初就回到长陵。

在长陵公社工作,这才回了王各庄,七二年他的历史问题得到解决,便没回长陵,则留在了这王各庄还当选上了支书。

他亲手把王家大院充了公,这院子是他的心结,这也是他为什么放弃部队,回到地方的理由,谈到这时他总是满脸笑意。

“您后悔吗?”骆涛问这句话,就显的很是冒昧。

“哈哈!小兄弟,我就在那院子里生活了半个月,后悔谈不上。”王支书很是洒脱,笑着回答骆涛。

“那你哥哥后来呢?”

这是骆涛最想知道的,原因是王支书后来的故事里从没提到这一点,骆涛猜想是不是在那十年中,王支书有了行动,所以不愿意提起。

“走了,都走了,听说去了南边。”

王支书说完这话彼有感慨之意,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早已经放下。

“王老哥啊!人要往前看,您现在一大家子,儿孙满堂,让人很是羡慕。”世襄老劝慰道。

“王老,您这是臊我,您是有学问的人,又年长我几岁,叫我一声小老弟,我就攀了高枝。”

“哈哈!咱们两个喝茶。”

“诶!”

两老两少就这么聊到了深夜十一多,才被支书大娘提醒该休息了,王支书临走时还神神秘秘的说明儿有东西给我们看。

“王老,这王支书什么意思?”躺在床上的骆涛辗转反侧,他被王支书临的一句话挠的无法安睡。

“我猜应该......有关系?”王老头枕着布鞋,双眼紧闭,悠悠的说。

“为什么?”侯明猴急着问。

“侯小子,一顿饭,我就告诉你。”

这老爷子怎么学的跟老张头一样,现在是掉饭眼里了,张口闭口就一顿,自己有那么高的厨艺,天天蹭吃蹭喝,真是浪费。

“行嘞,您快说说。”

“呵呵!我吃过饭再告诉你。”

老头儿这个节骨眼儿还逗起了闷子。

“咳!合着您老也不知道啊!得儿,一顿饭出去了。”

骆涛在旁边听着,没想到白高兴了一场,遂拍了拍侯明的肩膀替他喊屈。

“您小子,就是小家子气,吃一顿怎么了。”

“没,您老早点休息。”

漆黑寂静的夜晚,骆涛还在想着王支书的话。

“呼∽∽∽呼∽∽∽??”。

多么美妙的旋律,在深夜跳跃。

三人在鸡鸣后,相继起床,简单洗漱了一下,吃个农家便饭。

见天色还早就没出去,骆涛主要在等王支书的好东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江波,万一碰到了好东西他们从中捣乱,那自己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三人吃过饭就回了房间,好好看看昨儿淘的东西。

正聊着哪,王支书就敲了门进来。

骆涛见他抱着东西进来,心想这可能就是他昨儿夜里所说的好东西。

“王支书,您这怀里抱着的是什么?”

“一件小瓷盆,这可是个老物件,我想请王老您给看看,嘿嘿!现在能值几个钱。”

就见他小心翼翼的把抱着的东西放在炕桌上,又打开了外面包着的灰布。

东西一露面,骆涛和世襄老就惊了一下,汝窑!

骆涛激动的正想上手,就听世襄老咳嗽了一声,便晓得了自己有点急躁和失礼,赶紧停了手上的动作。

“您老请。”

世襄老也没直接上手,又问了王支书:“我上手看看?”

“哦?拿来就是想让您给看看的,您看。”王支书不懂行里的事,有点纳闷进门不是说了吗让您给看看?怎么一会儿的功夫就忘了。

世襄老便拿起来细看,看了一会,便递给了骆涛,脸上没一点喜色,骆涛纳闷着,心想这东西假的?

小心接过,天青色的瓷釉,胎质很是细腻,摸着手感润滑如脂,似玉非玉。

又看了款,就见底部刻着青花年号款“蔡丙”,汝窑常用款,还有“奉华”、“宁”,“蔡丙”和“宁”多见小碟和洗上,这东西从器型上看就是一件三足洗。

底部也有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又迎光看了一下胎色,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也有呈鱼鳞状的“釉崩”,这都和书上写的一致啊!

骆涛心里已断定这件汝窑天青三足洗绝对是真品,现在还真没有谁能仿的这么逼真。

好像汝窑的窑址现在还没发掘出来,汝窑存世非常稀有,烧造时间从宋哲宗元佑元年,到宋徽宗崇宁五年,也就这二十来年最为鼎盛。

汝窑本是民窑,后因烧造技术高绝成为贡御窑。

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抬头望了一眼世襄老,见他没反应,骆涛便老老实实把东西给放在了炕桌上。

“王老弟,您这东西哪来的?”

这是世襄老最为担心的事情,东西是绝对的真品,就怕他来路不正。

【推荐票】

第137章 套路了

王支书惊顿了一下,觉得世襄老怎么净爱说一些题外话。

“这东西是家里的老物件,听我母亲说是我父亲当年买的,后来给了我母亲,听说这东西当年很值钱,就不知道是真是假。”

“这东西是挺值钱,您这是打算把这东西卖了?”

“不瞒您说,我是有这个想法,母亲生前说过好几次这东西到了时候能救急,我也不知道真假,这东西我曾想过卖给王树堂,但细想又觉的不妥。”

“王支书,您知道那王树堂做这行当?”骆涛有点疑惑,按常理讲做这事都很私密,怎么可能轻易让外人知道。

“开始我也不知道,还是乡里一个熟人说的,这事村里很少人知道,昨儿你们去他家,我就猜到你们也是买东西的,不过没想到后面的事。”

“哦!看您家也没什么事,怎么想着卖这东西。”

“唉!这事本是家丑,说出去让人看笑话,不过您几位都是有学问的,讲给你们听,也不会传出去。

我有一儿一女,女儿是老大,早十多年前就结了婚,我四十多才有儿子,从小就宠,这大了好不容易托人给他在县里找个工作,没成想这兔崽子偏偏作妖,在县里工厂不踏实上班……唉,他却把人家黄花大闺女的肚子给搞大了,你说,我这造的什么孽。”

王支书越说越气,声音也越小,时不时还夹带哭腔。

那别在腰间的烟袋锅子,也不知何时放在了嘴上。

“王支书,您也别气,要我说这事,只要人家没报案就成,您托人去说说媒,两家成一家,这不也是好事吗?”

骆涛心想这事在后世算个什么事,怀孕了也见不着两个人能结婚,二十一世纪人才多,那光棍也多。

现在不比后来,这年月“流氓罪”够毙的了,八三年往后多少人因这罪进去。

“唉!谁说不是,我也托人去了,那闺女倒是没什么意见,可人家父母非要那彩电,冰箱和洗衣机,咱就不说家具什么了,就这三样我也就在王树堂家见过,买这想不敢想啊!家里那有钱置办这些东西。”

“人家还说没这几样,那就把他揪去公安局,要不是就这么一个儿子。他犯了这事,交给政府管教是蹲是毙,我也没话说。”

“这话严重了,王支书,那这院里的是您女婿?”

“是的,我四十多岁还没有儿子,没办法便招了一个上门女婿,我这女婿人老实,没别的大本事,我闺女跟着他倒是饿不着。”

“老实人好,过的踏实,那不知道对方定在什么日子?”

二十世纪嫁人就嫁老实人,靠的住,不是都说勤劳致富嘛。二十一世纪还是嫁有钱人好,老实人就是傻子的代名词。

农村结婚现在也不讲究三聘六礼,一般都是提亲,订亲,领证,成亲就行了。

王支书家这亲倒是提了不少次,现在就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订亲过礼,要说这时候农村,一包红糖,两斤果子就娶媳妇的也不算稀罕事。

家里有的彩礼也不过一百多块钱,再好的有彩礼,还加上“三转一响”。这“三大件”在市区也才刚开始,像王各庄这偏僻地方不要想,见全的都没几个人。

首节 上一节 112/6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具化系垃圾?我反手具化一台高达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