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华娱之别样人生

华娱之别样人生 第755节

甚至,就算观众想要客观评价一部戏的制作和剧情,一旦剧集有流量明星参演,最终输出的内容便总是绕不开流量的演技话题。

即使有用户想客观评价剧情,但微博等平台的讨论也会最大程度地偏离剧集本身,反而将重点放在流量明星身上。

久而久之,部分观众出现了类似“一刀切”的选择心理,即有流量明星参演的剧,可以直接放弃。

采用流量明星演戏的影响,不止发生剧集生产后端的营销层,在项目筹备前期和执行的过程中,流量明星们同样可能“影响全局”。

在选角时,片方和平台因为招商、数据等现实问题,会形成重视热度、用流量演戏的恶性循环。而流量明星进组,意味着剧组需要支付高额的演员片酬,片方的制作成本和平台采购成本水涨船高增加,很容易压缩剧本等方面的支出。

早在2017年,网络视听节目协会等行业组织就联合发表过意见,提出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

由于剧方需要依赖流量明星的热度,那么当流量明星进组后,剧组的话语权会在一定程度上让渡给流量明星。

“在行程编排上,比如剧组今天要转场,要拍很多,但这个流量今天可能今天到了几点就要走,要请假,或者跟男/女朋友吵架了,心情不好,就是不想拍,”艺人经纪老孟告诉毒眸,“这种时候剧组让步,把其他演员调过来拍别的戏,这种情况还是有不少的。”

有海报设计的从业者告诉毒眸,明星方有时会直接对海报制作团队提出需求,比如磨皮、打光甚至番位要求:“可能一个画面有4、5个人,都是一样的光线、统一的氛围,他/她的要求就会让那个人在画面里特别跳脱。”

那么,用流量演戏,还值得吗?

对志在热度、重视播放成绩的片方来说,采用流量明星,意味着在招商和热度方面有了一定的保障。

像新历的制片人黄蓝就说过,演员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与角色的适配度以外,还有平台播出方的要求:“电视剧网剧产品首先是商业产品,商业产品有它的商业属性。这个商业产品的热度,会直接影响广告、资金、收入等现实问题。

当大家无法确定一个没有流量的主演,能否让这个剧获得相应价值的时候,他们都会趋利避害地选择更有影响力的,即所谓有流量的演员。”

毒眸就观察到,某热播剧的粉丝群体,会专门关注猫眼专业版等数据平台和视频平台的热度数据,其中大粉还会号召其他粉丝切号看剧。

粉丝们自有一套对于热度计算的经验,在她们看来,用同一个账号反复观看并不符合平台算法对于播放量计算的要求,只能切不同的小号反复播放。

对于偶像而言,这个问题更加严峻。偶像工业在中国曾经历了超高速的发展,也因此造就了巨大的流量。《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系列制片人吴寒曾向毒眸表示,“中国用三四年的时间走过了海外七八年的路,甚至更快。”

大规模的偶像产出,后续可供承接的渠道却少之又少,不太成熟的成团后端运营、不成体系的打歌舞台活动和尚无标准“综艺咖”的综艺环境,似乎堵死了这些偶像的所有其他通路。“选秀”这一条道路,也随着年初倒奶事件的爆发,被迫按下暂停键。

于是,今年以来,原来以唱跳为生的爱豆们,开始愈加频繁地出现在国产剧里。和头部流量相比,他们的剧甚至不足以到“被讨论”的阶段,大多悄无声息地开播,在粉丝群体里引发一阵狂欢,再悄无声息地完结。

在老孟看来,流量明星的发展受困,会在整个行业内部形成恶性循环。“偶像们没有太多舞台表演的机会,音乐也不再是一门好生意,爱豆们的生长环境不好,所以只能用自己那点儿仅有的流量,纷纷加入到演员的行列中,但这对于其他正统的新人演员来讲,又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在流量明星极力摆脱“流量”这个标签的时候,他们反而想要但是得不到。”

这些“无处安放”的流量明星,只能选择剧集行业栖身,而剧集行业也坦然地敞开怀抱,接受了这些轰然涌来的巨大流量。

原因也不难想见:流量意味着热度,而热度直接与收益挂钩,这对一部剧来说,意味着“不确定因素”的减少。

在聚美老总金淑丽看来,剧集行业对流量明星的追逐,和对大ip的追逐类似,都是为了“控制变量”,因为“这个行业最稀缺的就是确定性”。

一方面是偶像因为无处可去,大量涌入剧集行业,另一方面,不加挑选地全盘接收流量明星后,剧集行业在现阶段也不具备消化这巨大流量的能力。

国内剧集行业的工业化程度还不够高,不仅不足以将流量明星完美嵌入其中,反而会产生反作用。今年初,孟轻舟就曾有观点称,“不用大咖是最好的工业化方式,大咖没有时间陪你工业化。”

一部剧从前期剧本筹划,到定妆,再到拍摄及后期制作,目前在国内尚未形成一套完备的工业链条,流量明星对于剧集热度来说可能是“保障”,但却成为分散在各个环节中的“不定时炸弹”。

一个很好的参照系是日韩剧。在日韩剧里,话语权更多地掌握在专业人士的手里,流量明星则被装进韩剧工业的壳子里,输出水准线以上的成绩。换言之,整个行业对流量明星的态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明星们交出的答卷。

这其实是摆在剧集从业者面前的选择题:要质量,还是要流量?而当数据成为衡量一个明星价值的最高维度时,就很难做出足够好的选择。

“国外的模式大概是,会选择更会演戏的爱豆,而不是更红的,他既不会破坏这部剧的口碑和质量,也能通过这部剧吸引到更多粉丝,对个人也是一种正向循环,但现在国内好像是反过来了,”小邱认为,“应该让更会演戏的人去演戏,而不是让更红的人去演戏。”

回到最本质的问题,由于剧集天然具备的商品属性,因此,对所有从业者而言,不加思考地启用流量明星,实则是为了“趋利避害”,而忽视了明星与角色和作品的适配性。

时间回到2015年前后,“大ip+流量明星”的公式被影视行业奉为财富密码,并接连产出一大批粗制滥造的ip剧。

经过几年的调节后,行业逐渐挣脱了ip开发的乱象,从大ip编织的“爆款梦境”中清醒了过来。如今,大ip几乎已经被证伪,但在重估流量明星价值的问题上,看起来仍然路途遥远。

------------

第1129章 联合试镜

娱乐圈是个名利场,有名才有利,没票房就得饿死。从一踏入这个圈子一些东西就被注定了,你只能比名气、比身价,慢慢就成性了,由不得自己。

很多女明星要么豪门婚恋,要么独身,那不是偶然的,是她的心气和周围评价要求她只能那样。

孟轻舟在圈子里厮混这么多年,对这些女艺人自然是知之甚深;

有匪的试镜现场,看着走廊里花枝招展的各色美女,老孟发现自己竟然毫无感觉,在心里问了自己一句,难道真的额是老了?

金淑丽见他站那发呆,拍了拍他胳膊;“怎么啦,看到美女走不动道了?”

“你说哪去了金姐,我只是有点感叹,娱乐圈的新人层出不穷的,我竟然一个都不认识!”

金淑丽和小狐面面相觑,你这天天不是缩在家里,就是在公司看片,能认识谁?

再说了,不认识更好!

“轻舟,今天叫你们来是帮着挑演员的,特别是我们聚美那部破冰行动,我想找几个有点功夫底子的,对了,不是让你叫上吴景吗,他可是行家!”

“我给他打电话了,应该一会就到,不过金姐,现在的会功夫的演员可不好找,你这还是电视剧,有必要那么高的要求嘛。”

几人正说着闲篇呢,吴景大大咧咧的走了过来;

“孟大爷,你们公司试镜,叫我来干什么,你知道我不懂这些的。”

小骨和蜜蜜这次和聚美联合试镜,最主要的就是为有匪提前宣传,本来按小狐的意思,女主自然是小圆脸,男主就用自己人李一峰,可小骨觉得李一峰没有剧本中男主的潇洒不羁,想要自己选一个,所以这才有了这次的联合试镜;

“没让你选演员,就是让你来看看试镜的男演员的武术底子,这可是金姐的意思。”

金淑丽在老孟的朋友圈子里,那是真正的大姐大,没人不给面子,吴景一听是金淑丽的主意,立马一本正经的点点头;

“那是得好好看看,金姐你放心,兄弟我一定尽力!”

“你俩别捣乱就好,一个个的都是大导演了,一点正形都没有,谢男呢,没和你一起来?”

“和紫萱一起带孩子去游乐场了,一会咱这结束了,我还得去侍候呢,老孟,你也跑不了!”

试镜开始了;

试镜有匪男主的还不少,都是耳熟能详的人物;

连着看了几位,孟轻舟和吴景一直在摇头,实在是太辣眼睛了,一个个男孩子打扮的比女人还妖艳,这是来试镜女主的吧?

“诶,小狐,你们发的试镜函上面,没说具体的要求吗?”

“说了啊,年龄25到35,有一定的武术底子、出演过武侠剧和仙侠剧,这都说明了的呀!”

“那你看看来的这些,都什么呀!”

蜜蜜撇撇嘴,“现在上哪去找会武术的男演员,还要年龄合适的,你俩别要求太高了!”

吴景和孟轻舟对视了一眼,两人都知道问题在哪;

因为时代变了。

过去人穷,要想活命就得吃辛苦。

程龙在于占元那里,每天都是地狱似的训练,隔三差五就得被师父打一顿。

李联杰曾直言:在《少林寺》剧组,属于休闲,拍摄的辛苦,和他平日训练相比,小巫见大巫。

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没挨过冷,没受过冻,有几个能吃这份辛苦?

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

其实单纯辛苦吧,还则罢了,最重要的是,现在武侠片衰弱了。

张彻的巅峰年代,一年就能拍三四部武侠片,部部卖座,所以能捧出狄龙、姜大卫。

现在一年能有多少武侠片?这些武侠片里面,又有多少卖座的?

一个行业越衰弱,立志于此的人才就越少。

而武打明星,都是一群人才中,内卷卷出来的。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沙漠里水都没了,你还想喝人头马xo?

闹呢?

现在能叫得上名字的武打明星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入行的,彼时香港和东南亚观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更不要说大陆。

彼时正是香港电影、动作电影的黄金时代,一年拍几百部电影,武打电影怎么也有百十部,还不算电视剧。

成龙李连杰一年最多两三部戏,剩下的电影市场孕育出了一大批武打明星。

洪金宝、甄子弹、林正英、刘家辉、刘家良、林国斌、卢惠光、于荣光、钱嘉乐、张晋、吴景、吴越、郑佩佩、杨紫琼、樊少皇、梁小龙、于承惠、邹兆龙、元华、元彪、元秋、徐少强、计春华、周比利、释小龙等。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路,武打电影更是颓废。

武打电影走下坡路的原因有很多,有好莱坞和韩国电影的冲击、有金融风暴,有审查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观众成长了,电影界没有跟着观众一起成长。

甄子丹为什么2000年后脱颖而出成为动作电影的另一座高峰。是因为他不断创新,紧跟潮流,拍出了杀破狼、导火线等贴近实战的mma动作片,才让他在动作片领域和成李齐名。

想想现在的环境,一方面mma在互联网上流行,大家对嘴炮、小鹰、奇马耶夫、李景亮都很熟悉。一方面是马保国那样的传武大师。这个时候想看动作片,大家肯定乐意看mma型的动作片。

但是当下的电影市场上呢,还是一群套路出身的运动员在哪打犹如舞蹈一样的套路。

这要是能成功就有问题了,就是中国发展的倒退!

中国武打片要想延续下去,只能向现代搏击转型,仅此一条出路。

未来如果有武打明星出来,也是现代搏击类型的。

而且资本不需要天赋,更不需要苦耕出的果实。而武打明星两个都占了。

武打明星不仅需要很多年苦练,成龙是科班出身,李连杰甄子丹这些是武术冠军,人品不论,但每个人都是经历多年扎实的训练的。假如你是老板,你愿意花十年培养一个武打明星吗?

其次是天才,这个天赋指的不是有多么聪明,而是形象要好看,动作要有创意,一个好的武打明星绝对不能是光能打,他要有个俊朗的外表,还要有好看的动作(李小龙成龙等人很多动作都是自己设计的)。而这又把那些徒有身手没有天赋的人淘汰了。哪怕是向佐这种二代都红不了就是例子。

对于资本来说,培养武打明星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而受益呢?很遗憾并不高。资本最讨厌的是个人化,而武打是个人风格极重的领域。成龙、周星驰(尽管他并非专门的武打明星但他的作品个人化也很重)等大牌都有和后台老板闹翻的经历。

假如你是老板,你会喜欢武打明星吗?首先你要培养或者挑选,找一个身手矫健外貌俊朗动作有创意的武打演员胚子就很难,而且假如他红了他如果要单飞单干你作为老板完全无法掌控,因为核心价值(武术)是在他那一方的。

所以是资本的时代抛弃了武打明星。如果我要拍一部动作片,为什么要找武打明星呢,找几个帅哥美女搞点慢动作后期制作一点特效不就行了?成本很低的。

资本最喜欢的是什么?小鲜肉小美女。因为这些人是空的,徒有一张脸,没有任何内容。而外形在娱乐圈是非常廉价的。你没有演技没有内容没关系,我作为老板给你造势,给你买热搜,我帮你红。当然赚钱的还是我。你的一切资源都是我的,你完全受我掌控,一旦你试图单飞抛弃我,我可以立刻断掉你的一切资源,让你“娱乐性死亡”。

而有真本事,真演技,真功夫的演员,是很难得到资本青睐的。

常有人问为什么一些有真本事的演员在娱乐圈好像不咋滴。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资本,他们没有资本老板的支援也能在娱乐圈活下去,而这就是对资本老板最大的冒犯。所以资本老板不会尽一切努力消除这种人。

所以内地娱乐圈演技派演员的出产必然是逐渐下降的,而武打演员这种最“忤逆”的一群则更是处境困难,甚至绝迹。至少不会再出新人了。

还有一个原因,因为香港电影的没落。电影都没了,又去哪找新星?

现在普遍的认知是华语片为什么没有再出现功夫巨星了,但是实际上是港片为什么再没有出过巨星了。原因很简单,因为香港电影没落了,并不是什么个人原因。

李小龙、程龙、李联杰、甄子弹、吴景,这都是香港电影市场捧出来的。内地自始至终一个都没有,所以如果内地将来真的捧出了一个新的动作巨星,那是真真的第一人,而不是什么后起之秀。

在这辉煌的华语电影历史面前,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大陆真实的文娱产业有多么糟糕。

首节 上一节 755/7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娱乐:这明星能处,有钱他真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