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华娱之别样人生

华娱之别样人生 第731节

无疑,给警察及其对立面的画像、解构、设计、延展,能为很多故事载体的构思和传达,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但是,无以为继的困境,也没多省心。

警察母题的故事源枯竭,比其他题材有过之而无不及。香港电影在主题立意上长期的没落,这便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不过,香港警察电影,还是比同类电视剧拍的好看多了。

《无间道》系列,《寒战》系列、《风暴》、《拆弹专家》、《冲锋队之怒火街头》,这些故事的精致和才华,在电视剧上看不到。

看不到的原因很简单:警队、警员戏的粗浅挖掘,和其他元素的混乱搭配以及过量开发,对香港故事的丰富性形成伤害,观察这类港剧会发现,节奏拖沓磨叽,

桥段幼稚傲娇,八九十年代的梗照搬照用,人物思维简单、肤浅、直线、低幼,与剧情无关的镜头闲笔和台词废话特别让人累心,让人抱有浪费时间的负罪感。

信息闭塞的时代,我们看港警剧是一种感受;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喝彩的港警剧,最起码,应该区别于前作的各种模板套路,人物形象可不可以更朴素一些,角色关系敢不敢更开放和新颖一些,

能不能让台词更有网感,更有信息量,更有趣,而不要“那,做人呐,最重要的是开心”这种片儿汤话。电视剧里,说不出脱口秀的话,这个咱们认,但说出生活化的语言,会减少很多审美痛苦。

庄闻强提前两天到的燕京,在此之前,他已经带摄制组考察了所有的取景地,新西兰、香港、泰国; 考察结束后,他第一时间飞往燕京,《无双》的剧本他还有些想法要和孟老板沟通,就像三年前拿到第一版的时候一样,

即使现在是发布会现场,两人也是窃窃私语的交流着什么; 众所周知,庄闻强对警匪片很偏爱,为了重新定义警匪片,他和老搭档麦兆辉在北影、中戏和不少专家有过交流; 警匪片属于类型片的一种;

那什么是类型片? 类型片就是在某一种特定电影类型上,电影工作者通过反复试验积累出大量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运用在实际拍摄当中、降低试错的成本,形成一种可以反复生产的流水线产品。

比如说“公路片”,经过大量的实验,创作者发现最有效的人物关系设置是“没头脑和不高兴”,把这两个人装进一个车里,不用怎么设计剧情,也会很好看。

看看《泰囧》,《唐探》甚至是得奥斯卡的《绿皮书》,基本都是这一套设置。这就是前人积累下来的类型片经验,我们后人直接模仿就可以。

港产警匪片为什么拍得好,说得白一点,就是早年拍得多。机位怎么运动,演员怎么走位,爆破怎么设置,这些都有一套很成熟的方案,而这套方案就是靠经验堆出来。你这样拍,观众爽了,你那样拍,刺激不到观众,久而久之,

香港拍警匪片的这些导演就知道怎么拍可以让观众一直爽,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全程无尿点”。 当然,这些所谓的“经验”,都是可以用钱解决的,把人家这套班底搬过来,也就解决一部分问题了。

不好解决的其实是另一个问题:美学体系。 在讨论港产片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画面立即就蹦入我们的脑海里,“旺角”,“油麻地”,“九龙城寨”,“五彩斑斓的灯牌”,“小巴”,“轮渡”,“聚集着蛊惑仔的大排档”,

“卧底天台”,“长长的阶梯”等等;另外,逼仄的楼房,昏暗偏绿的走廊灯光,需要拉门的老式电梯,肮脏的后巷也是港产警匪片的很重要的视觉元素,让人感觉犯罪能在这些地方滋生。

观众觉得特别对的,不仅仅因为香港导演很会拍,还有就是他们的意识中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只要看到这些元素,你就觉得味道对了。

港风警匪片,地势差很重要。因为警匪片里面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追逐戏,而追逐戏要拍出花来,就需要借助地势差,让主角上蹿下跳。

为什么韩国当年能直接照抄香港的模式,甚至后期有些片青出于蓝,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首尔也是天然不平坦的大都市,很多“洞”都是建在小山坡上,再加上极不规整高矮不一的民居,让导演拍追逐戏大有可为。

相反的,在燕京、魔都这种平地上拍摄追逐戏,除了地铁和商业楼能耍耍花样,其他地方除了直线跑还是直线跑,没意思。 而这些关键元素,重庆都有,所以重庆现在堪称内地犯罪悬疑片的圣地,不无道理。

其实有点无奈的是,不是说内地导演不会拍警匪片,而是目前内地导演还没有在这个类型上形成足够大的规模,你甚至叫不出几个擅长拍警匪类型的导演。

问题一就是这个题材风险太大,问题二就是香港的很多经验在内地是不能直接生搬硬套的,双方的“美学风格”不能完全兼容。 比如现在拍一群匪徒在陆家嘴枪战抢银行,观众根本不信,因为缺乏现实逻辑的支撑。

事实上香港现在也没有当街抢银行的了,长期灌输导致观众已经习惯性相信了。 所以不少人觉得让大陆导演模仿港产风格去拍警匪片,这条路是绝对行不通的,警匪片是一个需要文化背景和现实逻辑双支撑的类型。

最近很多新导演拍的警匪/犯罪类型,十部有九部是在模仿《杀人回忆》,但是结果往往是东施效颦,因为人家韩国的一些元素,不能直接套用到中国的语境里,最后拍出来让人看着特别“假”。

未来理想的大陆警匪片,应该是导演在自己的家乡深度挖掘各种元素,并将他融入到自己的电影里。 近些年除了重庆,东北也是犯罪悬疑的重要取景地,去年的电视剧《无证之罪》,算是近年来把地域元素发挥到最极致的,没有之一。

对冰雪天的运用,对人物状态的把握,对场景的美术设置,就是让你觉得特别有质感,特别真,好像此刻这些事就在哈尔滨发生一样。

所以为什么香港导演拍的感觉对,因为现在主流的警匪片还都是港产或类港产的。而未来我相信除了重庆、东北,还有很多地方的犯罪片风格静待导演们去挖掘。

慢慢的,各地的大陆导演也能积累很多经验,所谓的“警匪类型片”才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生根发芽。 “庄导,合作愉快!” “孟导,非常感谢你能给我这次机会,相信我们一定能合作愉快的!”

孟轻舟对港台圈子没好感,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了,但庄闻强接触两天下来,完全没感觉到一丝一毫的轻慢,反倒是孟轻舟的礼让,出乎了他的意料;

------------

第1102章:不可替代的发哥

周闰发之所以愿意加盟孟轻舟的新片,除了英皇的面子之外,也是看重这部电影中有着浓浓的老式港产警匪片的味道,而且里面还有不少向他以前经典作品致敬的情节;

这年头,不管是多大的咖,能碰上合乎自己心意的剧本,真的是太难了, 发哥自然不会错过这场好戏;

影视剧本的创作原本就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再优秀的编剧也逃不开一些固有的规律;

无论把多少优秀的创作者聚集在一起,那么最终能够产生的杰作也只占到5%左右;

同样,无论把多少缺乏经验、缺乏知识的创作者聚集在一起,最终也有约5%的作品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电影的发布会其实就是让记者尽情发挥的,当然了,事先杨远恒也做了准备, 想搞事的,也进不来;

“孟导,有传闻说新戏的剧本不是完全由你个人创作的,是不是因为对警匪片不够了解?”

庄闻强老孟点了点头,示意这个问题他来回答,孟轻舟抬抬手;

“给大家解释一下,这次出任电影的副导演,是我在两年前就和孟总谈到过的,至于电影的剧本,我可以告诉大家,其实在三年前就有了不算完整的版本,主要的故事设计、人物形象,都是孟导的主意,所以这位记者的问题,应该是谣传,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一句,这部戏的剧本,至少八成是孟导的功劳!”

国内的娱乐记者, 近些年总算是有了一丝的专业性,眼光也不仅仅挡在那些八卦和幕后了;

“庄导,你是处于什么原因加盟剧组的呢?”

“很简单啊,剧本写的非常精彩,我第一次读完剧本后,就有种参与进来的强烈感觉,而且我相信以孟导的实力,肯定能把剧本中的所有精彩全部呈现出来!”

“孟导,你的编剧实力毋庸置疑,站在编剧的立场,你认为我们国内的编剧,在影视剧的创作过程中吗,真正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吗?”

这还用问吗? 略等于无!

孟轻舟很是看不起内地影视圈的某些人,一提到好莱坞就感觉他们有种发自内心的崇拜,仿佛只要是好莱坞出品的电影就一定很精彩;

至于嘛? 就不考虑幸存者偏差的问题?好莱坞一年产出多少?能够通过种种渠道被我们看到的又有多少?《鲨卷风》这样的东西,在好莱坞的烂片里是顶配——它出圈了。

我们不知道也看不到好莱坞真正很烂的那些东西。只有烂到了极点,才有可能被我们看到——于是我们抱着惊喜的眼光去看,觉得:哇!刻奇!碉堡了!

绝大多数平庸的烂东西,飞不过太平洋就沉底了。 就像中国每年拍出的两三万集电视剧, 最终最多只有三到六千集能跟观众见面一样。

——取最低量, 谁一年会看三千集国产电视剧? 美国编剧都是在一个成熟的剧作理论体系下生产出来的,你可以理解为高端流水线打造出来的商品,

其剧作技艺基本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可能有些编剧的发挥水平差点,但很快就会被踢出这个圈子,所以基本所有编剧水平都差不多,你遇到的问题我将来也会遇到,所以工会的组建顺风顺水,其维护的也不是某一个编剧的权利,而是所有剧作者的权利。 中国编剧的门槛从一开始就比较迷,作家能进来,网文写手能进来,贴吧老哥也能进来,有时候名校里出来的编剧,写的东西不如网文写手逻辑性强,这与中国剧作理论体系落后也有一定关系,总抄一些国外的电影剧作形式,最后发现优秀的国内作品很多都是从文化作品改编而来,编剧自己写的东西总洗不掉国外那味。

这使得国内编剧形成了一个不平等的阶级状态,大编剧遇到的权利问题小编剧基本碰不到,小编剧遇到的权利问题大编剧也遇不到,根本没法组建能够共同发生的工会或类似形式的组织,基本都是各人各扫门前雪。

这也使得国内编剧的权利与地位迟迟得不到保障,大编剧看似权利大,但由于负责的东西太多,出的问题也多,精力有限自己根本处理不过来。小编剧负责的事情少,但个人能力实在有限,一旦出现大问题,单凭自身根本解决不了。

所以国内编剧体系一旦出现问题,基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声援力度很大,但是真正下场子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少,主要还是利益不相关,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继续过日子,然后祈祷自己不是下一个受害者。

万倩的身边坐着陈雨琪,她出演哪位女警察,小姑娘有些激动,这应该是她加盟的最大制作的影视剧了; 望着隔了一个身位的孟轻舟,妹子已经在憧憬剧组的美好生活了;

“倩姐,老孟在剧组真像思思姐说的那么严肃吗?” “嘿嘿,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反正你最好拿出自己的最佳状态,否则啊,等着挨训吧,这家伙到了片场谁都不认的!”

陈雨琪撇撇嘴,饶有兴致的偷偷观望正在和记者聊天的孟轻舟;

“孟总,你也知道,现在很多的影视剧在选角的时候,几乎都是实力派加流量明星的模式,但看你这次选的演员,可以说都是演技担当,外界传闻你不喜欢用偶像派,是担心他们影响电影最后的效果吗?”

这个问题如果换一个人,可能会含蓄的敷衍几句,然后不了了之; 但孟轻舟是谁,可以说比之原时空的王长天、于东地位高的多,他也不会忌讳得罪了什么人;

“偶像派?不对吧,准确的说,应该是流量派才对,你后面的话说的没错,我喜欢用科班出身的演员,因为他们在塑造人物、渲染气氛方面有足够的经验和底气,不会辜负我精心琢磨的故事,我相信有所求的导演,都是这个想法!”

过去也不是没有长得好看的年轻演员,也不是每个好看的年轻演员演技都被认可,但是比较而言过去好看的“奶油小生”只是容貌俊秀,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演技。过去没有市场化的操作,影视剧拍摄都是国资或者行政单位直接拨款,如果演得不好,

或者不适合,剧组随时可以换演员,好的演员都是以全国为基础随意挑选,当然演技不好是上不了荧屏了。 说到选演员的问题,以红楼梦和西游记为例,红楼梦里面漂亮的男演员到处都是,贾宝玉,柳湘莲,贾琏都是年轻且容貌英俊。

那么红楼梦之后大家还在荧幕上看过多少他们的作品?很多演员是因为适合角色而被挑选,愿意付出时间来塑造一个角色,导演也有耐心去调教,比如红楼梦开拍之前对演员进行了三年的培训,当然他就能更好的塑造出这个角色了。

演员塑造完这个角色之后又回归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大部分是回到了戏曲,话剧等等舞台剧表演中,对于市场化的运作来说,他们简直是违背趁热打铁挣钱的真理,但是对于角色塑造来说,他们塑造了适合自己的角色,把最好的形象留在了屏幕上,

如果让他们像现在的演员一样花三个月去塑造一个陌生的形象接着无缝进组再花三个月去塑造另一个陌生形象…… 这种情况,谁也不敢保证他们就能演得好。

还有演员对一个角色的投入问题,过去的年轻演员演技就一定比现在的小鲜肉好吗?好比“小兵张嘎”的小演员,他压根没有受过任何表演方面的训练,演技要是好的话,这该是有多天才啊?

首节 上一节 731/7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娱乐:这明星能处,有钱他真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