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民国第一军阀

民国第一军阀 第423节

这就是财团从那些高收入群体口袋里掏钱的方式,东西确实是高档的,但是噱头的东西比较多。

但是富人喜欢的就是噱头,很多时候他们吃的不只是营养,而是吃档次。

没听过一句话吗?

不要最好的,只要最贵的!

这些猪肉主要在专卖店销售,卖得非常火爆,那些富豪吃肉都认准这些‘贵族猪’,那些猪的成长,相比其他同类确实像贵族。

这种奢侈品是消耗品,实际上是最好赚钱的。因为这东西是不断消耗的,不像那些名贵服装、皮包、手表那样是耐用品,买一个回去几年,甚至是一二十年都不再买了。

中华民国的水稻生产基地并不止中南省一地,越南、暹罗也是中华民国的水稻生产基地。

只不过不在版图之内。

但是暹罗的水稻产量极为恐怖,因为暹罗的土地太适合机械化水稻种植了,整个暹罗几乎都是平原地带,而且大部分的耕地都能用于水稻生产。

经过中华民国的圈地之后,在暹罗已形成了五千万亩的机械化水稻生产,并且面积还在增加。

财团在暹罗大规模的兼并土地,而且兼并手法有些粗暴,在暹罗政府的配合下,大量暹罗农民破产,地主也纷纷低价卖出土地。

破产的农民可以成为工人,中华民国在暹罗的投资还是很大的,毕竟此时中国有大量的剩余资本。

铁路、公路、矿山、电力、商品房、农业,这是中国资本在暹罗的投资对象,但是暹罗只有900万人口,这点人根本就不够建设的劳动力所需。

因此中华民国向暹罗大量移民,移民到暹罗的中国百姓,从事的都是一些高生产力职业。

例如开农机、开工程车,搞运输、当技工、管理层等等,而暹罗人大多只能到工地上去从事体力劳动。

暹罗的民族工业则遭到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全面围剿。

暹罗的房地产价格和中国是一样的,结果造成中国移民买这些房子毫无压力,但是从事体力劳动的暹罗人的工钱却比中华民国的工钱低得多,这导致他们必须累死累活的才能买上一套房子。

大量农业人口破产失业,只能进入城市。加上社会保障制度不怎么样,为此形成了一些贫民窟。

这些贫民窟的暹罗人,都是好吃懒做的类型,或者是一些困难群体。在中华民国有社会保障体系,自然不可能出现什么贫民窟,在暹罗就没人管了。

财团计划在暹罗形成一个高达2亿亩的水稻生产基地。其面积已经赶上中国的中南省的水稻种植面积。

大部分都种植三季稻的话,最终年产水稻可以高达2亿吨,这远高于后世泰国的3000万吨。

后世泰国的水稻产量低,主要原因就是泰国农民日子太好过了,每户生产水稻的农户,平均拥有75亩土地。加上泰国又没有杂交水稻,也不怎么种三季稻。更没有太先进的机械化设备,水稻生产也不是那么精耕细作。

尽管中华民国的机械化水稻生产也不算精耕细作,但在使用化肥和杂交水稻的情况下。亩产400公斤是很轻松的,要知道杂交水稻的亩产最高是达到了700公斤了。

此时的暹罗就是一个傀儡国家,中华民国控制了暹罗的军队、警察、政治,因此中华民国在暹罗发展经济不是首先考虑让暹罗有多大的gdp什么的。

而是首先考虑。暹罗的经济体该如何为中华民国服务。

中华民国要的就是粮食。即可大量出口、援助,又可运回国当猪饲料,尽管猪的饲料转换率比牛来得高,但是吃了好饲料的猪肉营养,实际上是比牛肉来得高的。因为猪是杂食动物,什么都能吃。牛不是杂食动物,专门吃草的。

中华民国有了这些热带粮食产地,并有机械化种植和高产量的杂交水稻后。可以肆意冲击他国的粮食生产。

也能非常慷慨的到处搞粮食援助,这些三季稻生产成本低得很。援助花不了多少钱。

同时财团在暹罗,还将投资3500万亩橡胶种植园,这些橡胶种植园主要集中在暹罗北部山区,以及东北部地区。

天然橡胶的成本还是有优势的,特别是在暹罗这种人工成本低的国家,搞橡胶种植是有赚头的。

中华民国的老百姓自然不可能去割橡胶,否则这天然橡胶的成本比合成橡胶都要高得多。

在南华共和国、吕宋省也有很多橡胶,加上越南的橡胶,达到7000万亩左右,成为这个时代世界上最大的橡胶产地,占世界橡胶面积的90%以上。

中南省的橡胶较少,后世老挝地区基本不怎么开发,那里林业资源确实很多,但中华民国却基本不开发,而是把这里的林业资源保护了起来。

本身这是中华民国的版图范围,土著待遇也比南洋地区的土著高,所以种橡胶没钱途。在南华共和国和吕宋省,则有大量土著可用。

同时暹罗也有种植许多热带水果,北部、东北部地区也在发展木薯种植业,南华共和国同样也有发展木薯种植业。

木薯是用来生产淀粉、食品,同样也能用来当饲料的一种东西,但是食用有毒,必须经过加工处理。

热带水果当中最典型的则是菠萝、香蕉、芒果、火龙果、龙眼、荔枝,这些也是销量最大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堆的热带水果。

每年可以为中国提供大量的热带水果,同时还加工出了许多的热带水果罐头,直接供应军队、学校,更是大量出口到国际市场。

中国攫取南洋地区,绝对是最正确的选择。昔日的中国人多地少,四亿人挤在不到四百万平方公里的精华地区,资源十分有限。

拿下了南洋,整个国家都不要再为吃饭而发愁,甚至可以十分宽裕的把粮食拿去喂猪,同时在传统行政区内腾出大量土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北方也空出了很多土地用于放牧。

在农业上,中华民国的农产品出口正在向全面化的方向发展,粮食、纤维(棉花、麻类、生丝)、油料(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橄榄、油棕)、橡胶、油桐、茶叶、剑麻、水果、肉制品。

这些全都向自给自足、大力出口的方向发展,财团在每一种经济作物的出口方面,首先不断的研究更高效率的生产工具、技术,以及更优良的品种。同时在加工、包装、价格统一方面十分用心。

这些经济作物被加工成眼花缭乱的各种产品,向国际市场销售。

这是江渝在争夺国际农产品定价权的布局。这些农产品定价权的争夺,就算是亏一点钱都没多大问题。

因为大宗商品定价权关系到货币国际化,货币国际化必须具备大宗商品定价权。因为你要让别人持有你的货币,向世界范围内收取铸币税,那么必然要让其货币能买到东西。关能买到东西还不行,还得用炎黄币计价才行。

如果商品定价权在中国手上,那么这些大宗商品必然要用炎黄币计价。

当然,只做到这些是不具备货币国际化能力的,首先炎黄币还要稳定。这个也不是问题,中国手上的黄金多得很,绝对十分稳定。

同时还要有海外收入来平衡收支。这也不是问题,中国民族资本正在大力向海外扩张,已经具备调节收支的能力。

例如远洋商船,单单是赚运费。每年就是一大笔钱。同时还要有民族商人在境外发展商业。足够平衡收支。
首节 上一节 423/6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卫国大军阀

下一篇:北宋有坦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