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红色警戒之民国

红色警戒之民国 第771节



双方的坦克很快便纠缠在一起,原本占据了数量优势的盟军坦克,在之前的密集打击下,到此时已经完全落入了下风。战场上的形式,在虎王占据了多方面的优势下,很快就变成了一面倒。



绕过丘陵的步兵战车,也在这个时候从盟军后方步兵的两侧突然杀出。车载双联装二十毫米机关炮不断朝盟军士兵射击着,跳起的弹壳不断落在步兵战车的顶棚上。“叮叮咚咚”的碰撞声和机关炮射击的声响汇合在一起,演奏一曲杀戮交响乐。



车身分部的射击孔中,也不断响起步枪射击的声音。乘坐在里面的伤兵,透过射击孔,将那些落单的盟军士兵,当成一个个移动的活靶子。弹夹一个换过一个,步兵战车里面,突击步枪弹起的弹壳,已经铺满了车厢。



装备了火焰发射器的步兵战车在战场上更是所向披靡,喷色距离长达八十米的喷射器,将战场上印得同化一片,冬季的寒风也变成了一层层热浪。



烤肉味,烧焦味,燃烧的翻滚的盟军士兵,撕心裂肺的哀嚎声。在中华士兵的眼中,漠视的看着眼前的一切,他们的内心中,只有进攻再进攻。



扣动手上的武器,将那些没有举手投降的盟军士兵一个接一个消灭,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快慰。



这些盟军士兵是很可怜,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回想起在贾斯克机场下冷库中永远沉睡的战友,他们的眼中除了冷漠的杀之外,更多闪现出对这些人的愤恨。



而且中华军队中,永远奉行一句话:“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



第四百五十六章 徘徊者电子战飞机



死亡在战场上绽放,杀戮在心中燃烧,灵魂在挣扎呼喊,战火在不停蔓延。



战场上,四面八方到处都是交火的声音,枪炮声没有片刻的停歇。



而在战场中央,一架浑身插满天线的奇特飞机不断在这里盘旋。庞大的体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鲲鹏运输机,也很容易联想到神秘的预警机,因为他们的身体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机身样式完全和鲲鹏运输机一样。



庞大的机身,强大的运载能力,让鲲鹏运输机的机身,成为了多种用途飞机的首选。比如之前出来的预警机,还有现在的电子战飞机,乃至以后出现的空中加油机和反潜机。都采用了和鲲鹏一样的机身,只不过它的大肚子里面,装着不同的东西,功能也变得多样化。



在这架盘旋在贾斯克战场上空的电子战飞机内,密集的仪器摆满了这架飞机的肚子,里面的工作人员正在专心致志的操作着身前的仪器。



电子战飞机是一个多面手,其实严格来说,预警机也可以算是电子战飞机的一种,只不过他的功能比较单一,专门用来预警,并没有像电子战飞机那样,是个多面手。



电子战飞机是一种专门对敌方雷达、电子设备和无线电通信设备进行电子侦察、干扰和攻击的飞机。其主要任务是使敌方空防体系失效,掩护已方飞机顺利执行攻击任务。



如今的战场上,电子雷达的出现,电子战开始应用于战争。许多参战国都研制出针对雷达的积极干扰设备、电子告警器和消极干扰物,并将其安装在轰炸机上或由轰炸机携带投放。其实对于目前各国,都有各自的电子战飞机,只不过更能都很初级。



陈绍在很早就清楚,随着今后防空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简单的干扰手段已无法保护自身的安全,因而中华一直都致力于发展完善干扰设备、专门用来干扰敌方雷达和监听敌军通信系统的飞机。



把这些设备安装在飞机上,主要是因为飞机本身的各方面优势。能够快速的抵达作战区域,长航程,高空不容易被发现。并且也不局限在海陆的影响,能够随时需要随时赶到的优势。



中华国防军经过多年的现代化建设,不但在装备硬件上领先世界。在其他方面,由于陈绍这个后来人带来的各种见识,让中华的军队建设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并且一直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为了加强海军其舰队防御体系的建设,陈绍很早就提出要建立“三军联合作战诸元系统”。该系统要求能将军舰、潜艇、陆上基地和空中飞机等所有能搜集到的信息加以一元化处理,共同使用。



以便空中、地面、水上和水下统一指挥、协调作战,提高整个舰队的防御作战能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提高海军空、地、海一体作战的能力。这种构想,在陈绍说出来的时候,说应该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绝对超前的。若非陈绍是个后来人,他也绝对不会想到建设海陆空一体战。



这套“三军联合作战诸元系统”的主系统设在航空母舰上,要求空、地、海其它各方面有相应的子系统相配合,在空中则要求建立相应的“机载战术诸元系统”(子系统)。



这也是出现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的主要原因,因为电子战飞机,正是这套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最重要的核心。若非没有电子战飞机,那这套系统也无从说起。



Y-1也就是鹰眼预警机,而电子战飞机的代号是徘徊者P-1。(本来是想叫入侵者的,但是已经有了红警入侵者战机。)如今盘旋在战场上空的这架徘徊者,也就是P-1电子战飞机,编号008。
首节 上一节 771/13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超极品痞少

下一篇:带着警花闯三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