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红色警戒之民国

红色警戒之民国 第1111节



还在地下掩体内商量对策的三个历史名人,连反映的时间都没有,瞬间就淹没在中子弹的爆炸中,致死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已经跑出共青城的君山易正和十几个容貌各异的盟军军官站在一起,看着远处腾起的蘑菇云,心中百味。任务终于全部完成了。



陈绍从未想过在自己的国土上使用核弹或者氢弹,但是中子弹,陈绍还是很乐意去使用。大不了一二十年那个地方不能住人而已。而这也是中子弹的特点,辐射很低。并且除了爆炸中心点四周意外,也基本上不会对建筑照成损伤,其主要的功能只有一点,杀伤地方人员。



中子弹是一种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力的低当量小型氢弹。只杀伤敌方人员,对建筑物和设施破坏很小,也不会带来长期放射姓污染。尽管在后世,并没有中子弹运用在实战中,但多次实验已经可以证明了这一点。



这也是陈绍为了会在即将变成自己的土地上使用核武器的原因。比起和几百万军队决战所可能照成的部队损失,对一二十年不能使用共青城这个地方的土地而言,这个选择很正常。



当深红色的蘑菇云在远东腾起,整个共青城和里面的所有士兵瞬间泯灭,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远东几百万盟军的指挥系统瞬间被打掉,更是让盟军高层震动不已。全世界知道此事的人都在纷纷猜测,这到底是什么武器?



然而不管其他人怎么想,在中子弹爆炸的时候,东北战区新的攻势已经开始。这对已经失去指挥中枢的盟军来说,只能各自为战。一旦几百万的军队,无法形成密切的配合,那战斗力连三成都发挥不出来。



第六百零八章 地面反攻战



炮声隆隆,落弹如雨。



在此起彼伏的火光中,一堆堆的苏联红军像被飓风扫中的落叶一样飞出去,沥下漫天血雨。数字化炮兵群的炮弹一度打到快速反应旅阵地前沿五十米,却没有误伤哪怕一个人。



苏联红军如同飞蛾扑火一般发起一波波惨烈的冲击,而炮弹在他们的锋线上犁了一次又一次,掀起一阵阵腥风血雨。大部分苏联红军都消失在钢铁与烈焰筑成的死亡丛林中,只有极少数好不容易才冲破了炮火的封锁,连快速反应旅士兵的面都没见着就被机关炮撕碎了。



阿列科夫斯基眼看着士兵们像投入开水里的雪团,飞快地消失,脑海里闪过一个可怕的词汇:绞肉机!此情此景,与当年的苏德战场何其相似?不同的是,德国没有中华如此强劲的空军,也没有中华实力雄厚的炮兵!他们根本就无法对数字化炮兵群构成威胁,只能被动挨打,全靠着一股士气维持着攻势。



唉,要是能派一个重炮旅过来帮帮忙就好了。一想到这里,阿列科夫斯基心中就是一阵无奈。盟军指挥部被人直接摧毁了,还是动用一种超级恐怖的武器。要不是各部队的军官都严格控制这个消息,一旦这样的情报在基层传开,那这场仗就没有办法继续打下去了。恐慌必将蔓延。



现在,盟军各部队的联系也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除了相邻的部队和同属一个集团军的之外,其他人根本无法联系。如果说传言可以控制,可失去和其他部队的联系,就是最致命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



可是,中华会给他们机会吗?答案肯定是不可能。现在盟军所处的局面,就是中华最希望看到的。几百万的军队,没有了统一指挥,就是东北战区盘中餐。



阿列科夫斯基发现自己的人品还是挺不错的,一念未毕,通讯兵就接到了集团军司令部发来的猝发信号,说有一个曰军重兵群已经赶到,要求协同作战。这下好了,总算可以给华军一点颜色看看了。



大约三十多辆155毫米自行火炮一身泥泞的开了过来,跟这个炮群一起杀过来的,还有三十多辆坦克,其中有十一辆是最先进的五式,被黄伟揍得鼻青脸肿的一八七师团师团长发誓要快速反应旅好看,下了血本了。苏联红军发出阵阵欢呼,停止了进攻。



而黄伟也从外围的侦察兵那里得到了小鬼子炮兵增援到位的消息,心里说:“这回麻烦大了。”



可不是,真的是麻烦大了。几十辆自行火炮同时开火,那叫一个天崩地裂,本就被大雨泡得松软的土地被炮弹砸出一个个大小池塘来,泥水冲起十几米高,机枪零件和被炸碎的铁丝网四处乱飞,整个阵地都被打成了月球表面。苏联红军发出更加狂热的欢呼。



黄伟看着眼前的一幕,同时低声吐出两个字:“找死!”



一八七师团真的很久没有经历过战争淬炼了,居然不懂得先开火压制对岸的数字化炮兵群,一上来就急不可耐的朝快速反应旅的阵地开火,打得气势汹汹是没错,但是死得也快。



什么?距离这么远,中华炮兵打不到?



是的,中华普通的自行火炮最大射程只有三十来公里,现在距离接近四十五公里,的确打不到,问题是,中华军队似忽把火箭增程技术应用到炮弹上面了。而且这点射程对中华的火箭炮来说,就是小儿科。



“报告!”数字化炮兵旅指挥部里,一名参谋叫了起来,“我们的炮兵雷达发现了敌军一个重炮群,这个炮群红外特征非常明显,他们正在轰击快速反应旅的阵地!”
首节 上一节 1111/13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超极品痞少

下一篇:带着警花闯三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