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1968:从养殖开始奋斗

1968:从养殖开始奋斗 第529节

  “不过我们县所有公社加一起有八十多万人,所以粮食产量也就刚刚够我们自己吃的标准,基本每年的公粮交上去后。”

  “上面也会有一万吨的国家返销粮下来,再加上我们县里还有一部分渔业队,湖边附近的生产队也都会养殖麻鸭作为副业。”

  “所以在有返销粮的情况下,我们沛县目前也能做到自给自足。”

  “每年县里的主要各种开支,基本都是靠这点计划外的煤换回来了的!”

  说完目光灼灼的看着苏文宸。

  “主任,你觉得我们后面应该发展什么产业,我感觉我们在养殖业这方面肯定有巨大的优势。”

  李琨很明白,上面既然让这边建立推动养殖业发展的特区,那肯定是要大力扶持养殖业发展了。

  这时候哪个县被选中,那就会率先得到资源大力发展,他们县里有着最充沛的水资源,自然得全力争取。

  苏文宸轻咳几声。

  “这事后面再说,不过你们县靠着微山湖,也确实有很大发展优势。”

  看着本子上记录的数据,苏文宸觉得情况好像还不是特别糟。

  砀山县日子过得不错,完全不需要支援,只要稍微有点投入后续就能稳定产出了。

  沛县这边相对来说粮食产量低一些,后续如果要缴纳公粮的话,粮食确实会出现一定的缺口。

  不过这是在现在盐碱地治理程度低的情况下。

  后续几年随着盐碱地治理好,粮食肯定是足够的。

  不过这两个县耕地都是接近百万亩的耕地,但粮食产量只有这么多,基本亩产都是维持在一百二十斤左右,苏文宸感觉后续粮食产量的提升空间也是很大的。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苏文宸心情还是很不错的,他感觉就冲这个数据,自己很有信心在五年内超额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

  说完心情不错的看着另外两人。

  “你们呢!”

  看着苏文宸看向自己两人,萧县的赵国华硬着头皮先说道。

  “主任,我们萧县主要产业是四万多亩的葡萄园,每年差不多能产三百吨的葡萄酒。”

  “虽然多数都是用于出口,不过上面也会返给我们一部分资金。”

  “粮食产量的话,我们去年只有十三万吨左右,不过我们县里所有的公社人口加起来一百多万人。”

  “人均每年口粮只有两百四十斤左右。”

  “不过我们县周围的一部分公社基本能保证每年三百斤口粮的供给。”

  “北面的黄泛区这边,每年口粮就只能两百斤左右了,基本每年都要靠上面拨下两万多吨的返销粮才能维持住。”

  这也是赵国华前面一直想把北面这个包袱甩掉的原因。

  如果不算是北面的盐碱区,靠着能出口赚外汇的葡萄酒,还有零星的畜牧业,他们县日子其实不错。

  苏文宸看着本子上记录的刚刚赵国华说的各种信息,也有点牙酸了。

  萧县每年光基础口粮缺口两万吨,也就是四千多万斤。

  也难怪前面不管是刘广德还是梁华树,对于一下子把四个县都划走,心里也不怎么心疼了。

  这相当于每年就多省下了接近两万吨粮食啊!

  至于还没说的丰县,苏文宸觉得粮食缺口肯定更大!

  毕竟据他了解丰县的盐碱地数量是最多的,日子也是过得最差的。

  看着苏文宸的表情,赵国华试探道。

  “主任,后面地区肯定不会补粮食了,这缺口到时候怎么办?”

  “我们县就算不用缴公粮,这缺口也不够啊!”

  苏文宸深吸了一口气,拿着笔的右手摆了摆。

  “后面我跟上面看看,能不能帮你们要一批支援吧!”

  说完看向丰县的领导。

  “老施,咱们也都是老熟人了,说说你们吧!”

  听到这话,施英端有些尴尬道。

  “主任,产业方面我们县里主要就面粉厂。”

  这话刚一说完,李琨直接道。

  “你拉倒吧!”

  “磨坊也能叫产业啊!”

  “照你老施的算法,我们每个公社都有自己的面粉厂呢!甚至我们都还有豆腐厂呢!”

  听到这话,施英端顿时瞪了李琨一眼。

  苏文宸见状摆了摆手。

  “你不用这样,我知道你们县里基本没什么大产业,实话实说就行了。”

  “毕竟你们县里也确实最困难。”

  苏文宸想知道还是县里的大产业,至于这种还用畜力驱动的磨坊这种东西,本质上主要还是给社员们提供服务的产业。

  也没办法带来多大的收益。

  毕竟不是机械化加工的流水线那种面粉厂。

  见苏文宸都这么说了,施英端还是直接道。

  “主任,我们丰县目前已经在筹备一个棉纺厂了。”

  “今年我们种植的棉花产量已经达到五千吨了,只要棉纺厂建好,每年能产出超过三千五百吨的棉纱和棉布。”

  “最少能给我们县每年带来一百八十万的利润。”

  显然施英端也没办法,只能把还没建好的厂子都说出来。

  毕竟几个县都有自己的产业,如果就他们没有,那也显得他太无能了。

  他其实心里也苦,他们县底子最薄,就这点家底还是从去年年底最困难的几个公社划给农场了,他们才攒出来的。

  如果今年还要继续救济这几个公社,那估计钱基本也省不了几个了,说不定棉纺厂的落地还得拖下去。

  苏文宸倒没对还没落地的棉纺厂多说什么。

  虽然他后面主要还是推动养殖业的发展,但是棉纺这种基础的布匹轻工业,苏文宸觉得还是很需要的。

  毕竟布匹在这时候也是很缺的东西。

  所以苏文宸直接问他现在最关心的。

  “你们县目前口粮缺口有多少?不用算农场的这几个公社。”

  听到苏文宸这么问,对方也只能叹息道。

  “主任,我们缺口还是有点的,今年粮食秋收如果不减产的话,预计产粮能到九万吨左右,县里目前总人口差不多八十万。”

  “如果我们把种植这小麦跟上面全换薯类的话,总缺口应该差不多只有三万吨左右。”

  这话给苏文宸听得顿时一阵脑壳痛。

  全换成红薯这种居然还有三万吨缺口,据他所知上面对于这种困难地方,细粮换薯类的比例是一比五。

  换带玉米芯的那种玉米面也是一比二换。

  也就是算上萧县这个难兄难弟,两县加一起,差不多就在五万吨左右的口。

  也难怪成立特区,刘广德他们反应不大了。

  甚至两省每年还给五百万建设资金,前面他还以为两省怪好的嘞。

  现在看来他高兴的早了点,天下果然就没有白吃的午餐。

  人家省里都还是一省一个,他是直接两个都落到手里去了。

  还有两个虽然能自给自足,可是也绝对拿不出多少东西支援另外两个。

  所以他觉得还得跟上面想想办法。

  他这个特区家底子确实有点太薄了。

  不过这四个县也不涉及外事接待,想要支援还真不好要。

  现在给分场这边的物资支援,上面也都是有要求必须用于外事接待。

  所有物资那也是都要登记和管理的,真不是苏文宸可以随便张口就能借机多要东西。

  除非他愿意冒风险挪用,不过他肯定不干这种事情。

  苏文宸粗略算了一下,最起码前两年粮食缺口得让上面负担才行。

  两年后大部分盐碱地应该就能够有很大改善。

  到时候,自给自足应该不难,土地这边他们四县并不少,加起来超过五百万亩的耕地了。

  跟很多县相比都要多很多。

  只是受盐碱地影响,亩产太低了,再加上机械化程度和化肥普及率也低。

  所以综合来看,苏文宸觉得未来潜力很大,就是目前稍微有些困难而已。

  想到这里。

  苏文宸合上笔记本。

  “那行,你们大概的情况我基本都清楚了。”

  “你们先回去,现在特区管委会还没有正式成立。”

  “所以我也不好提前插手你们各县的事情。”

  “关于后面的产业发展,到时候等特区管委会成立了,到时候咱们再商量。”

  听到苏文宸这么说,施英端直接迟疑道。

  “那主任,这后续我们县返销粮怎么办?”

  “以前基本都是地区负责一部分,省里负责一部分,这以后我们县里还能买到吗?”

首节 上一节 529/5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万界穿越:从生化危机开始崛起

下一篇:我的无尽人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