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贞观俗人

贞观俗人 第1672节

李世民对此回复是可,皇帝也认为高昌近些年有些狂妄无边了,居然敢屡屡挑衅大唐,支持洛阳朝廷对高昌用兵。

对于太子奏报中提出的先对薛延陀缓的选择,也表达了赞赏,觉得先西后北是正确的。

至于说打高昌时要顺带收拾欲谷设,皇帝也没意见,西突厥大汗的位置不可能给欲谷设,就算泥孰之弟同俄设这大汗当的不行,可也不是欲谷设想要就给的。

他一东突厥逃亡过去被大唐安置在西域者,有何资格当西突厥大汗?欲谷设越是表现的野心勃勃,朝廷越不可能答应。

毕竟在射匮可汗、统叶护可汗、肆叶护可汗、莫贺咄可汗、泥孰可汗等这一连串的西突厥可汗后,大唐是希望西突厥的可汗越来越弱,西突厥越来越弱,这才符合大唐的利益的。

欲谷设犯了忌讳,突破了大唐的红线,犯了跟薛延陀一样的错误,当然得收拾。

至于先高昌后欲谷设再薛延陀这个顺序,完全就是按朝廷战略部署需求来的,漠北的薛延陀先让他跟回纥等玩一会去。

高昌控扼西域咽喉,既然不听话了,自然得第一时间先灭了,否则就会成为一根卡在喉咙里的卡,会很不舒适的。

至于说吐蕃?

这个时候跑来凑什么热闹?

让秦琅顺便收拾了吧。

松州这边。

多数百姓军民对于吐蕃都是有些过于轻视的,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吐蕃其实很强。

这种乐观的气氛秦琅倒也挺喜欢,总比人心惶惶的好。

反正打仗对于他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他秦琅这些年东征西讨打过的仗可不少,尤其是他以前可是曾在松州、叠州打过仗的,败过党项,灭过吐谷浑,甚至槊挑过吐谷浑大汗。

对付游牧民族他很有经验,突厥人打过,党项人打过,吐谷浑人也打过。这种高原地形他也一样有经验的,曾经可是在高原转战数千里,最后在河曲野马台一战灭吐谷浑。

当时吐谷浑兵马可比现在的吐蕃还多,他不也打赢了,还赢的那么漂亮。

如今的局面比当初好的多,当初转战千里深入不毛,后勤转运补给都没有,全靠以战养战就地补给,更别提敌众我寡。

如今他以逸待劳,坐拥险胜,对付几千里赶来的吐蕃,怎么打怎么赢啊?

朝廷对此战的态度,其实是没问题的,别说秦琅这种百战名将,有战神之名的秦琅,就算是就让松州都督长史韩威领兵防御,不说大破吐蕃二十万众,起码防守不失是没问题的。

夺情起复秦琅,也是想要好好教训下吐蕃,赢漂亮一些。

打吐蕃肯定能赢,关键是赢到什么程度。

若秦琅只是要赢,其实很简单,先据城而守,再找机会出城反击一下,不需要什么大捷,只要小胜一二场,然后耗到吐蕃人无功而返他就赢了。

到时再出兵随便追一下,砍几个人头,就能大肆吹嘘一番功绩了,这是最简单的。

甚至若想再保守点,城都不用出,就守城,吐蕃人就算是赶着牛羊来的,也耗不了太久的,一两个月后就得回老家,到时他当然是御敌有功。

当然,这种胜利,秦琅是瞧不上的。

而如韩威或是秦珣等乐观派那样过于天真,他倒也没有,真以为吐蕃二十万全是乌合之众,到时领个一二万唐军两军一冲,就杀的吐蕃落水流水全军覆没?

那不可能。

人家既然敢来,就是有备而来。

不说二十万,就算是五万精锐青壮战兵摆开来,也能满山满谷,以松州这进而的地形来说,其实并不太适合大规模的军团战役的,山谷都不算大,没有大的平原。

上万人就很拥挤了,十万人,那真的能挤满几个山谷,真打起来,其实更多的是添油。

但是,这也会使的战场有诸多限制,敌人固然摆不开兵力,可想反击也不容易,很容易就成为消耗战。

“这里战事一时半会不会结束,要不五郎你们几个扶灵先回长安到昭陵安葬,让父亲入土为安?”

秦琅问几兄弟意见。

老五倒是没意见,他本就弃武学文,对于战事有种天然的畏惧,虽然眼下松州气氛挺好,可也愿意回长安。

老四和老六俩兄弟在国子监那就是马球队的主力,学文不用心骑射却是深得秦琼家传,兄弟俩却是不愿意回长安,更想留下来,甚至想要趁机加入军中,以求建功立业的机会。

老四秦理秦怀道甚至说自己如今已经是松州交合县的世封县令,敌人来犯,他做为封臣守土有责,岂能在这个时候离开?

“你们虽得世封,但现在俱还未加冠成人,所以现在并不用担忧这些,再说如今松州都督府,官吏兵马皆是朝廷派授管理,做为封臣,我们也只有监察之权而已,你们留下来,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

看书还可领现金!

“我们家不是还有卫队吗,我们可以带领卫队上阵杀敌,扬我秦氏家威!”

秦琅拍了拍秦理,“我知道你们想建功立业,可也不急于一时,你们还年轻,多学学本事,将来有的是机会上战场的。听阿兄话,你们带家丁随五郎护送阿爷灵柩回长安,顺便送几位姨娘和弟弟妹妹们一起回去。”

“让五郎回去吧,我和六郎随阿兄留下,就算做个侍从联络官也行,我们不想错过这次战事。”

“阿兄,就让我们留下吧。”

见兄弟俩这态度,秦琅考虑了会后,最终同意了,让老四秦理和老六秦珪留下,老五秦珣带着弟弟妹妹几个,护送着秦琼灵柩回长安昭陵安葬,几位姨娘也一起回长安。

虽然松州此战,他们在松州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可既然秦琼不在了,那么还年幼的几位弟弟妹妹,还是先回中原更好些,不论是在长安或是去洛阳,在那边有更好的机会,进国子监也好,进崇贤馆或弘文馆等好好读几年书,再做几个侍卫什么的,然后再得个实职出仕,一步一个脚印,路能走更远。

他们毕竟是庶子,虽说也推恩得了世封,可这世封其实也只是保证有个金饭碗,有笔不错的经济收益保障,一个没了父亲的庶子想有更好未来,还是得靠自己打拼的。

如果就此留在松州,那么这兄弟几个这辈子都很难有大出息,勋戚家族子弟其实竞争也非常激烈的,庶出子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秦琼走了,他这个阿兄就是秦家的家主,他得为兄弟们铺好路搭好桥,起码在他们年少时得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帮助,至于说将来能走多远,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但现在,是他这个阿兄的事。

秦珣想弃武习文,秦琅不反对,秦理秦珪想当将军,秦琅也不反对,甚至将来老七老八老九等啥也不想干,秦琅可能也不会反对,人各有志嘛,但如果他们想做什么,他这个阿兄还是会尽量提供帮助的。

首节 上一节 1672/23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从雄兵连开始核平世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