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第204节

  工匠里面也有懂火药的、造船的等等,零零碎碎,涵盖了天下所有行当里面的精英。”

  陈寒今后要殖民海外,少不了发展造船业和火器。

  “把这些人召集起来,进入大明工程学院,明着是让他们学习,其实是为了让他们进行行业交流。

  一万个人不一定个个都是最优秀的,但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手艺,那都是无比珍贵的。

  到时候我让他们各自学习,再高薪聘请读书人,让他们教导这一万人,学基本的认字、基本的礼仪。

  三年过后,这些人不仅可以成为方方面面的精英,更可以为我大明工程学院留下大量的实践经验。

  人才是隐藏在民间的,如今科举传到大明早已僵硬呆板。

  阁老你自己参加了科举考试,你觉得凭借那几篇文章,就真的能选出治国安邦的人才来吗?

  伱觉得从四书五经当中就真的能学到,如何管理天下三教九流、商业、运输、农业、工业、畜牧业吗?”

  张居正沉默了。

  正因为他是从科举出来的,他才知道。

  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尤其是八股文选出来的,都是一些没什么创造性的人。

  他能有如此大的成就,那是因为他是天才。

  陈寒继续道:“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大量的都是庸才,只会照搬书本的书呆子。

  而像您这样的大才,那是千年难得一遇。

  自古以来有多少?

  既然现在科举考试已经不适应,为何不专门针对某个行业,选举出懂这行业的人才来管理这方面的业务?

  商人才真的懂如何获利;

  木匠才懂如何选料;

  工匠才能懂得要用多少石头才能把堤坝修好;

  我不指望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统领一方的大才,但这些人是基石。

  科举考试出来的大才可用,但绝不是方方面面都能替代。

  张阁老,您懂我的意思吗?”

  张居正喝着茶,手都有点颤抖。

  原来陈寒的改革之彻底,绝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政策方面。

  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人才的改革。

  科举出来的读书人,还需要大量的用时间去培养。

  绝不能够直接就将他丢到地方上去,担任知县知府。

  知县和知府看上去好像只是底层官员,但尤为重要。

  因为他们都是直接和老百姓接触,能够当好一任知县和知府,那绝对是多面手。

  可是读书人里,绝大部分没有这种能力。

  而陈寒招收的专业性人才,不一定要让他们去当知府知县,而是让他们去给知县知府当副手,当业务能手,管理具体事物。

  等他们有了统筹能力,也可以提拔成知县和知府。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这才是陈寒现在要做的事情。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冲击儒家显学地位。

  让诸子百家重新活跃起来。

  张居正听完陈寒的话放下了茶碗,“国公爷所图匪浅,在下受教了。”

  陈寒摆摆手:“不不不,这一切还是需要阁老统筹大局,具体的事务还得阁老来安排,我是给大方向,我不适合去做太具体的事。”

  陈寒给大方向,内阁具体去实施,他张居正具体操盘。

  在这方面来讲,陈寒果然是很会用人才。

  张居正很意外,同时也很欣喜。

  毕竟自己还真就有操盘这么大盘子的能力。

  当然这也是自己展示的舞台。

  毕竟改革变法,那是身为臣子最高的理想。

  能由自己的手推出一个全新的格局来,那是多么光荣的事情。

  张居正立刻接受了这个任务:“国公放心,我一定配合您完成改革变法!”

  正说着,噔噔噔传来脚步声。

  王虎急匆匆来报:“国公不好了,前段时间的暴雨降临,永定河泛滥,运河跟着泛滥,沿途有许多村庄被淹没,灾民十几万。

  虽然经您调配,如今灾民得到了粮食和衣物,可是又出现了瘟疫等问题。

  重新修筑堤坝的人手现在也不太够。”

  陈寒一听这话很是在意,瘟疫的出现,就跟喝不干净的水有息息相关。

  同时还跟那些老百姓吃了过水的粮食有关。

  陈寒必须前去看看。

  于是他向张居正告辞,“阁老,您负责具体把此次新科举事务落实,我先去灾区看看情况。”

  “嗯!灾情要紧,国公爷请便!”

  于是二人分开,陈寒带领刘挺、王虎和安幼娘向着京城宛平县所在灾区而去……

  PS:第四更!!

第221章 读书人的丑态!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下

  ,前吏部尚书活活累死!

  那些聚集在孔庙哭诉的读书人在得知了,如今朝廷发布的这道诏书之后,反应剧烈。

  他们估计没想到,朝廷这一次根本就没有惯着他们。

  也没有觉得他们是多么宝贵的存在,反而是直接遗弃。

  既然你们不愿意参加这一次的恩科考试,那很简单,机会让给别人。

  甚至诏书上直接宣布,读书人不许参加这次恩科考试。

  这下有的人就傻眼了。

  “怎么会这样?”

  “怎么可以这样?”

  “我已经准备了多年,三年前的那一届科举,我便名落孙山,我好不容易准备了这几年,本来信心十足,能够一举高中进士,这下全泡汤了。”

  说着他抓起边上那个读书人的衣领,“都怪你,都怪你,伱这杂碎邀我一起来京城的,

  我要是不来的话,说不定还有机会参加这一次的恩科考试。

  我已经四十五岁了,没有多少机会,再等下一个三年了。

  你个王八蛋,你身为我的同窗,还是同乡,你对得起我吗?”

  又有读书人,听到这消息之后,长跪在孔庙门前,哀声痛哭。

  “要变天了,要变天了,这个陈寒要彻底绝我辈读书人的根啊。

  孔圣先师,您要在天有灵的话,您就赶紧降下雷霆,将此人劈死算了。”

  此话一出,锦衣卫刚好一直监视着孔庙的行动。

  听到此人这般诽谤国公爷,当即出来,“好大的胆子,居然敢直呼国公爷名讳,你这是在找死。

  押下去,立刻押到诏狱,严加审讯,看他是否有造反的心思。”

  那读书人吓得屁滚尿流:“你们胡说八道,我只不过直呼他的名字而已,何来造反一说?”

  锦衣卫很是无奈地说道,“那就不清楚了,必须严加审讯才能知道。”

  说着就将他给抓到了锦衣卫最恐怖的诏狱去。

  而那读书人刚才还在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最坚定的读书人。

  但一转身的功夫,读书人就跪在了锦衣卫面前,磕头如捣蒜,没有任何的尊严可言。

  锦衣卫们摇头将他放走。

  “正如国公爷说的那样,现在读书人已经没有了尊严!”

  不过如此行为,可是吓坏了那些读书人。

  与之相反的是,京城这边发布了诏书之后,由京城开始周边数省的工匠们倒是欢欣鼓舞起来。

  尤其那些有真正手艺的工匠,听到这消息之后大是震惊。

  “科举考试不都是那些举人老爷才能参加的吗?还有我们的份?”

  边上敲锣打鼓宣传这一次恩科考试的官兵解释起来,“此次恩科考试,是国公爷亲自设定,任何有技术,有能力的工匠,都可以去试一试。

  不过前提是不可滥竽充数,就是说不允许没有能耐跑去瞎耽误考官功夫。

  谁要是耽误了,那是要打板子的,自行考虑好。

  有能耐的就去,去了之后,一旦录取,进入大明工程学院学习,每月能得到十两银子的补贴,吃住全免。”

  官兵们抬着那复刻的诏书的大牌子,沿街宣传。

  小城、小镇,甚至村里边都有人去宣传。

  要不怎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陈寒大把大把的银子撒下去,这宣传的力度和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一时间不少工匠跃跃欲试。

首节 上一节 204/3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隋唐:杨氏逆子,开局屠了宇文阀

下一篇:我在三国练神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