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夫债妻偿,大蜜蜜一字马 第228节
锥子穿透皮革的声音先传出来。
接着是孩子们的笑声。
观众席上渐渐安静。
只有竹哨偶尔发出一两声轻响。
当片尾的竹笛声响起时。
苏淮朝孩子们点头。
百十个竹哨一起吹响。
高低错落的声音里。
有人拿出手机录音。
有人跟着节奏打拍子。
李师傅在台上抖动细线。
皮影的影子投在幕布上。
像在跟着旋律跳舞。
首映礼结束后。
有观众举着竹哨来找苏淮。
“能帮我在哨身上刻个日期吗?”他摸着竹哨,“想留着给孩子当纪念。”
苏淮找来刘师傅的刻刀。
在竹哨上划下首映的日子。
“这声音会一直陪着你们,”他抬头时,看见林夏正在给孩子们和李师傅拍照,“就像那些老手艺一样。”
工作室的展示架上。
多了排刻着日期的竹哨。
每个下面都挂着张卡片。
写着对应的故事。
“这个是首映礼那天刻的,”林夏指着最左边的,“那个观众后来寄来了他家孩子吹哨的录音。”
苏淮拿起其中一个竹哨。
上面的日期是他第一次录皮影戏唱腔的那天。
“把这些竹哨的声音,做成互动展览吧,”他忽然说,“让观众能按日期听对应的故事.......”
展览布置时。
刘师傅带着徒弟来帮忙。
老人教徒弟在竹哨上刻花纹。
“这朵花得刻得浅,”他握着徒弟的手,“太深了会影响音色。”
金属刻刀划过竹面的声音。
被录音笔细细地收着。
开展那天。
观众中转群们戴着 29耳机。119
按动竹哨上的日期按钮。
“这个日期的声音里,”有个戴眼镜的男生说,“有李师傅教孩子们唱错调子的笑声!”
林夏笑着递给他张便签:“可以写下来贴在留言墙上。”
苏淮看着留言墙上渐渐贴满的便签。
忽然对林夏说:“我们该给这些声音办场演唱会了。”
林夏愣了愣:“演唱会?”
“对0.1,”苏淮指着那些竹哨,“让老手艺的声音,和现代音乐同台。”
会议桌上。
摆着各种声音的样本。
竹哨声、皮影唱腔、劈篾声。
还有孩子们的合唱。
苏淮用马克笔在白板上画着流程图。
“第一部分用老艺人的声音开场,”他画了个麦克风的图案,“然后慢慢加入现代乐器。”.
第305章 苏淮:吹段老调子?
执行制片皱着眉:“这样会不会太安静?观众可能会觉得闷。”.
林夏按下播放器。
皮影唱腔混着电吉他的旋律流出来。
是她和乐队试做的小样。
“我们试过这样融合,”她指着音轨,“老声音不会被盖过去。”
苏淮看向执行制片。
“就像李师傅说的,”他拿起支竹哨,“该有的步骤一步都不能少,现代音乐是梯子,不是替换的台阶。”
执行制片的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
“先做场小规模的试演,”他终于点头,“地点就定在声音博物馆的广场。”
试演当天。
广场上搭起简易舞台。
6李师傅带着皮影站在台侧。
刘师傅的竹笛放在音响旁。
苏淮调试着设备。
看着陆续来的观众。
有拄着拐杖的老人。
也有背着吉他的年轻人。
开场的灯光亮起时。
最先响起的是修鞋摊的锥子声。
接着是糖画摊的铜勺声。
台下渐渐安静。
当李师傅的唱腔混着钢琴声响起时。
有人举起手机录像。
有人闭上眼睛听。
中场休息时。
有个年轻人抱着吉他跑上台。
“我能加段即兴吗?”他看着苏淮,“用您录的劈篾声当伴奏。”
苏淮示意音响师播放录音。
清脆的劈篾声里。
吉他旋律像流水般淌出来。
台下的观众跟着节奏拍手。
李师傅忽然走到台中央。
抖动着皮影加入表演。
幕布上的小人随着音乐跳舞。
年轻人看着皮影。
吉他的调子突然转了个弯。
像在和皮影对话。
苏淮对录音师点头。
把这段即兴录了下来。
试演结束后。
观众围着舞台不肯走。
有人举着竹哨问:“什么时候办正式的演唱会?”
苏淮看着后台统计的反馈表。
有百分之八十的人说“想再听一次”。
他对林夏说:“把场地定在体育馆吧,要能容下五千人。”
回去的路上。
李师傅摸着皮影的细线。
“没想到老调子能和吉他这么合,”他感慨着,“就像新米混着陈酒,各有各的香。”
苏淮看着车窗外的路灯。
“下季真人秀,”他忽然说,“可以让嘉宾跟着老艺人学手艺,再和音乐人合作创作。”
新一季真人秀的嘉宾名单里。
上一篇:出国打个暑假工,你打哭鹰酱?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