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美娱之花瓶影帝

美娱之花瓶影帝 第221节

  思绪,翻涌。

  想到这里,安娜就接通内线,“为我联系安森的经纪人,或者公关人。马上。”

  而后,挂断电话,“时尚”位于纽约的杂志总部顿时开始忙碌起来。

  也许,一篇专访——哪怕是“纽约时报”的专访也只是星星之火而已,但这一点火星子却转眼就铺陈开来。

  以燎原之势。

第324章 燎原之势

  的确,“纽约时报”只是一份报纸而已,尼古拉斯的专访也只是一篇专访而已,在信息海洋里似乎不值一提。

  但想象一下,就连安娜-温图尔这样级别的大人物也第一时间注意到“纽约时报”的专访,并且展开行动,那么报纸发行之后,整个社会的影响也就可以预见了,星星之火也同样可以燎原。

  重磅!

  轰动!

  余波!

  准确来说,真正的重磅还是源自于尼古拉斯的撰文方式,对于当下媒体新闻领域来说是一个冲击,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打破第四墙,率领读者们进入这篇专访营造的世界,恰到好处的引导隐藏在精心编排的文字后面,震撼如同潮水一般阵阵汹涌。

  第二波重磅才是源自于文字内容、源自文字勾勒出的安森,尽管这只是一位新人演员,但在时尚领域里,从“老友记”摄影棚围堵到“GQ”杂志再到艾美奖红地毯却已经经过连续三次冲击,此次“公主日记”首映式红地毯则再次引发热议,然后专访就登场了。

  一切,恰到好处。

  不止普通读者,看看安娜的反应就能够想象好莱坞业内人士的热议了:

  也许不是所有人都对安森感兴趣,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安森的生活方式——甚至可能有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像安娜一样把握到时代脉络,但不可否认的是,讨论热度起来了。

  所谓热度,就是争议。

  如果是一面倒的赞誉或者一面倒的批评,那就显得平庸无趣,无法激起波澜,一波浪潮过后也就消失不见;但争议却能够引爆不同方面不同视角的观点,真正让所有人卷入讨论,然后——

  话题就这样爆了。

  和当年詹妮弗-安妮斯顿引起女人们竞相模仿的浪潮不同,熙熙攘攘围绕着安森展开的讨论辐射面更广,从花瓶的刻板印象到演员的自我认同、从时尚的生活方式到被标签化的个人形象等等等等。

  最最重要的是,安森?你确定吗,安森-伍德?一个出演两部作品的新人花瓶,居然如此大放厥词,就不要风大闪了舌头吗?

  当下好莱坞,神秘主义依旧是主流,几乎所有从业者都推崇保持神秘,由公关人和经纪人为演员打造一个形象,和普罗大众保持距离;但现在,安森却打破这样的神秘光环,将演员的真实面貌展现出来。

  好莱坞:???

  又是嗤之以鼻,又是冷嘲热讽,又是破口大骂,又是兴致勃勃,又是好奇不已,熙熙攘攘的争议全面展开。

  所以,这位安森到底有什么底气?

  自然而然,视线也就落在“公主日记”之上。

  其实,在这些热议这些争论的背后,一切,都是关于时机的——

  八月初,按道理来说,暑期档已经进入收官尾声,从观众到媒体再到业内人士全部都慢慢进入回落状态,就连上映作品的规模以及热度也没有可比性。

  却没有想到,“尖峰时刻2”书写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公主日记”也不甘示弱地小小爆了一次,刹那间又将视线全部拉回来,暑期档战火再次点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初出茅庐、平平无奇”的帅哥花瓶演员却在短短一周之内掀起两次热潮,一次是首映式红地毯、一次则是“纽约时报”,如此级别的待遇轻而易举就引爆了业内热议。

  他,凭什么?

  如果好莱坞业内有这样的想法,普通观众这样想也就不意外了,区别在于,普罗大众缺少一些攻击性和批判性,更多是好奇,带着挑刺心理的好奇——

  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演员,居然能够引发如此讨论?

  这,确定吗?

  所以,当人们因为好奇走进电影院,“公主日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

  不知道。

  因为“纽约时报”什么都没说,那篇专访里呈现出一个演员的真实形象,反而是对电影的讨论几乎不见,以至于人们不知道自己应该期待什么。

  自然而然地,安森在大屏幕呈现出来的形象就会偏离期待——不管是什么期待,电影都和自己的想象不同,届时又将迎来一轮全新讨论。

  喜欢?厌恶?无感?

  更重要的是,“公主日记”这样一部电影,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讨论吗?

  一切,全部陷入未知。

  但这样的未知却是令人期待的令人亢奋的。

  “纽约时报”点燃一抹微弱的星星之火,却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碰撞之中助长声势,转眼就浩浩荡荡地蔓延开来,展现燎原之势,引爆暑期档残存的能量。

  熙熙攘攘地,电影院再次热闹起来,谁都没有想到,今年暑期档居然一直到八月还能够看到这样的场面。

  这里,还有一个巧合。

  严格来说,本来被认为是影响“公主日记”票房表现的潜在干扰,现在却因缘巧合之下成为观众们进入电影院的燃料。

  八月第二周,“美国派2”首映。

  两年前的暑期档,一向热衷于以小博大的环球影业推出一部青春性喜剧“美国派”,这部投资成本仅仅只有一千一百万美元的作品,在暑期档一众重磅项目里显得弱小无助,却万万没有想到电影迎来票房丰收,不仅在北美大受欢迎,并且还走向全球。

  北美一亿零两百万美元、全球两亿三千五百万美元的票房。

  “美国派”不仅成为当年利润收益比最高的作品之一,环球影业赚得盆满钵盈;而且还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全方位引发热烈讨论,续集的提上议程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本周,“美国派2”终于来了。

  某种程度上,“美国派2”和“尖峰时刻2”非常相似,前作都是口碑平平,在专业影评人眼中不受待见,却引爆市场取得票房佳绩,并且让续集登场。

  现在,续集的群众基础也让电影的票房前景被看好。

  “美国派2”和“公主日记”都是校园喜剧,从类型来看确实是正面碰撞,但具体细分,前者是青春性喜剧,后者则是浪漫爱情童话,目标市场并不重迭,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档期敲定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两部作品应该互不相干,但某种程度上,“美国派2”可能成为一个潜在干扰因素;而现在,情况却发生微妙变化,“美国派2”的目标群众也可能对“公主日记”产生兴趣。

  这,也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

  不过,预测只是预测,全部都是纸上谈兵而已,终究还是要真刀真枪上阵比拼看看才知道实际情况。

第325章 扶摇直上

  然后——

  人来人往的汹涌与热浪之中,八月第二周北美周末票房排行榜火热出炉。

  冠军,“美国派2”,四千五百万美元。

  亚军,“尖峰时刻2”,三千三百万美元。

  季军,“公主日记”,两千八百万美元。

  鸦雀无声。

  一片错愕。

  仅仅阅读这一组数据,着实难以理解媒体的震惊和赞叹,稍稍分析一下就能够明白市场的真实反应了。

  “美国派”,首映周末就爆发四千五百万美元的出色成绩,尽管续集制作成本翻三倍,直接上升到三千万美元,但续集票贩也不负众望再次拿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数据,在今年暑期档毫无疑问地位于第一梯队。

  开门红!

  “尖峰时刻2”,果然次周周末票房迎来血崩,不止媒体一片差评,普罗大众对电影的反应也普遍低于预期,这直接导致电影的次周周末票房暴跌50.9%,相较于首映周末跌幅过半,失血严重,低于预期。

  一般来说,当首映周末票房突破五千万美元的门槛,次周票房跌幅往往需要控制在40%以内才是一个健康的票房走势,如果能够控制在30%以下,那就意味着观众口碑出色,电影具备长期票房的后劲。

  然而,“尖峰时刻2”直接失血过半,前景不容乐观。

  本来,“尖峰时刻2”首映周末交出今年暑期档最高表现,这也意味着电影在暑期档冠军乃至于年终票房冠军的争夺之中抢占先机,北美票房三亿美元并非没有可能的事情;但现在,一切计划都被打乱了。

  倒不是说失败,只是新线影业需要调整预期。

  事实上,”尖峰时刻2”远远说不上“失败”。

  尽管次周周末三天票房跌幅严重,但周一到周四的票房数字依旧不俗,上映两周累积票房已经轻松来到一亿三千三百万美元的位置,北美两亿美元依旧是最终目标。

  不过。

  “尖峰时刻2”制作成本高达九千万美元,再加上庞大的宣传投入,次周票房的血崩确实让新线影业忧心忡忡。

  而“公主日记”呢?

  次周票房跌幅控制在匪夷所思的19.6%,和“尖峰时刻2”一个横向对比,马上就能够看出清晰的差距。

  尽管“公主日记”的口碑表现平平,并没有赢得影评人的掌声,但电影依旧依靠准确的市场定位找到了自己的目标群众,“纽约时报”的星星之火也展开燎原之势,奠定了电影次周票房惊人跌幅表现的基础。

  上映两周,“公主日记”累积票房也一举飙升到九千万美元,一亿美元的票房门槛一眨眼就已经近在咫尺。

  和“尖峰时刻2”横向比较,制作成本只有两千六百万美元的“公主日记”已经早早宣布进入盈利阶段,顶住档期压力和宣传劣势,这部电影书写难以置信的票房轨迹,反而成为八月暑期档的第一个亮点。

  甚至让“尖峰时刻2”和“美国派2”向形见拙。

  于是,问题来了——

  盖瑞-马歇尔能够复制“漂亮女人”的奇迹吗?

  当年,“漂亮女人”着实太火热,最后北美票房高达一亿七千万美元,1990年的一亿七千万,仅次于“人鬼情未了”位居当年年度北美票房排行榜的亚军;并且为朱莉亚-罗伯茨赢得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公主日记”的话,奥斯卡提名暂时不说,这部作品最后北美票房是否能够复制“漂亮女人”的奇迹呢?

  至少从目前来看,希望尚存——

  那些因为“纽约时报”、因为安森而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们给予积极的反馈,毫无疑问再次引发热议。

  从尼古拉斯的文字来看,安森的棱角和色彩格外鲜明,显然,这是一位精神世界异常丰富而深奥的年轻演员;但在电影里,角色限制了他的发展。

  “公主日记”的叙事重点不在他身上,然而安森依旧以自己的方式赋予角色灵魂,并且拓展了可能——

  其他戏份,暂且不说,人们普遍认为是导演或者编辑的功劳,但戴面具的那一幕,却留下深刻印象。

  从眼神到动作再到气质,刹那惊艳,不仅让迈克尔变得完整,也不仅让迈克尔和米娅的互动弧线变得饱满,更重要的是,让米娅这个角色也更加丰富,这让观众不由回想起“纽约时报”的那篇专访。

  安森,正在寻找也正在探索,正在试图探寻外型与角色之间的空间,以自己的色彩为表演注入灵魂。

  于是,在“公主日记”里,最动人的一幕反而是安森遮挡住脸颊的时刻,让电影拥有了更多解读空间。

  从现实到电影,从电影到现实,这无疑是一种乐趣。

  当然,也不是一面倒的好评,同时也不是人人都喜欢的,归根结底,“公主日记”的市场定位格外清晰,并不适合全部人;但眼前的讨论热度已经足够。

  继首映式、“纽约时报”之后,第三波热议狂潮再次来临,这也使得“公主日记”始终站在风口浪尖上。

首节 上一节 221/4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光之国科学家:卡洛斯奥特曼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